Search 2.0

Monday, July 6, 2009

387

跋錢君所寫金剛經

  《金剛經》就予所聞見,如唐、宋人所書凡十有餘種,而小齋所藏拓本止有六種,真按:翁方綱過眼錄-經眼錄 真按:翁方綱所見金剛經的版本 真按:翁方綱收藏金剛經的版本 石氏注例云:“以壽春永慶寺石本為正。”按此即南唐保大五年十二月程巨所書,真按:疑有誤!-此字可疑. 僧道顒篆額者也。臨江郡廨有東坡書一本,與松江刻本同,舊其後半。真按:沈津識字誤-當作闕字!-臨江郡廨有東坡書一本,與松江刻本同,舊闕其後半。 方綱丁未夏按試來此,真按:沈津識字功 真按:翁方綱在江西學政的日子-金石採訪 以篋中所收松江本補摹,成全璧。真按:亦似令字,然筆畫仍以今字為安. 真按:國:今  部首 人 部首外筆畫 2 總筆畫 4     注音一式 ㄐ|ㄣ        1. 現代。與「古」相對。如:「古今」﹑「今非昔比」。      2.姓。如明代有今穎伯。                3.現在的﹑當前的。如:「今天」﹑「今年」。                 詞:今1 jn ㄐ〡ㄣ〕〔《廣韻》居吟切,平侵,見。〕       1.現在。《詩‧魯頌‧有駜》:“自今以始,歲其有。”《孟子‧離婁上》:“今天下溺矣,夫子之不援,何也?” 唐 韓愈 《感二鳥賦》:“讀書著文,自七歲至今,凡二十二年。”《儒林外史》第十回:“今喜遇二位世兄。”2.指今日,即當天。 巴金 《春》二八:“那麼今下午我們打夥請你,好不好?”3.現代;當代。與“古”相對。《孟子‧梁惠王下》:“今之樂,由古之樂也。” 唐 韓愈 《原道》:“古之為民者四,今之為民者六。” 宋 牛嶠 《菩薩蠻》詞:“風流今古隔。” 魯迅 《墳‧看鏡有感》:“所以事實上‘今不如古’者,正因為有許多嘮叨‘今不如古’的諸位先生之故。”4.即, 將。《書‧召誥》:“有王雖小,元子哉,其丕能諴於小民,今休。” 王引之 《經傳釋詞》卷五:“ 孫炎 注《爾雅‧釋詁》曰:‘即,猶今也。’故‘今’亦可訓為‘即’。《書‧召誥》曰:‘其丕能諴於小民,今休。’又曰:‘王厥有成命治民,今休。’皆謂即致太 平之美也。”《史記‧高祖本紀》:“諸侯並起,今屠 沛 。” 杜甫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今欲東入海,即將西去 秦 。”5.指示代詞。這,此。《國語‧周語上》:“王( 惠王 )曰:‘今是何神也?’”《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裨諶 曰:‘是盟也,其與幾何?’《詩》曰:‘君子屢盟,亂是用長。’今是長亂之道也。” 南朝 陳叔寶 《同管記陸琛七夕五韻詩》:“鳳駕今時度,霓騎此宵迎。”參閱 清 王引之 《經傳釋詞》卷五、 徐仁甫 《廣釋詞》卷五。6.句 首語氣助詞。猶言夫。《荀子‧性惡》:“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商君書‧弱民》:“今 離婁 見秋毫之末,不能明目易人; 烏獲 舉千鈞之重,不能以多力易人。”按,《錯法》作“夫 離朱 見秋豪百步之外,而不能以明目易人。” 離朱 即 離婁 。參見“ 今夫 ”。7.假 設連詞。猶言若。多用於由一件事聯繫推說到當前的另一件事。《禮記‧曾子問》:“下殤土周葬於園,遂輿機而往,塗邇故也。今墓遠,則其葬也如之何?” 王引之 《經傳釋詞》卷五:“今墓遠,若墓遠也。”《孟子‧梁惠王下》:“此無他,與民同樂也;今王與百姓同樂,則王矣。” 漢 王充 《論衡‧感虛》:“ 湯 之致旱以過乎?是不與天地同德也;今不以過致旱乎,自責禱謝,亦無益也。”一說,仍為本義。參閱 楊樹達 《詞詮》卷四。8.通“ 金 ”。《敦煌曲子詞‧菩薩蠻》:“老尚逐今財,問龍門何日開。”《敦煌曲子詞‧望江南》:“今牓有嘉名。”                . 真按:翁方綱的文獻保護學與輯佚學 真按:翁方綱的文獻保護學與修復學 真按:翁方綱的書學方法論-以帖證帖-不同帖間的對證 其明年夏,復以科試來此,山陰錢君敬書一通,真按:翁方綱交友資料-俟考 真按:翁方綱行文的毛病-太過私人-人物不詳-翁方綱詩的特色 冊見真按:原稿作壯在衣中之異體. 真按:沈津擅改原文-原稿實作眎! 真按:國:示  部首 示 部首外筆畫 0 總筆畫 5 注音一式  ㄑ|ˊ          地神。通「祇」。集韻˙平聲˙支韻:「祇,說文地祇提出萬物者也,古作示。」周禮˙春官˙大宗伯:「大宗伯之職,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禮。」鄭玄˙注:「示,音祇,本或作祇。」        ㄕˋ shh(08741        示  部首 示 部首外筆畫 0 總筆畫 5    注音一式  ㄕˋ        1. 上天藉天象顯現徵兆,向人預告凶吉禍福。說文解字:「示,天垂象,見吉凶,所以示人也。」   2.把事物顯現予人。如:「示範」、「展示」。老子˙第三十六章:「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告訴、宣布。如:「訓示」。禮記˙禮運:「刑仁講讓,示明有常。」   4.教導。漢˙桓寬˙鹽鐵論˙本議:「夫導民以德,則民歸厚,示民以利,則民俗薄。」           5.命令、布告。如:「告示」。儒林外史˙第五十回:「戲子們請老爺的示:還是伺候,還是回去?」          6.尊稱人家的來信。如:「來示敬悉」。       7.二一四部首之一。        ㄑ|ˊ c(06232               詞:示1 sh ㄕˋ〕〔《廣韻》神至切,去至,船。〕       1.顯現;表示。《禮記‧禮運》:“刑仁講讓,示民有常。” 唐 韓愈 《贈別元十八協律》詩之一:“臨當背面時,裁詩示繾綣。”《宣和遺事》後集:“ 師成 ( 梁師成 )外示恭謹,中存險詐,假忠行佞,藉賢濟姦,盜我儒名,高自標榜。”2.把事物擺出來或指出來給人看。《書‧武成》:“歸馬於 華山 之陽,放牛於 桃林 之野,示天下弗服。”《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相如 奉璧奏 秦王 , 秦王 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 清 葉廷琯 《吹網錄‧〈劫灰錄補注〉跋並撰人辨》:“ 崑山 李香引 文學 蓀 ,以所輯《劫灰錄補注》示我。” 魯迅 《集外集拾遺‧英譯本〈短篇小說選集〉自序》:“原意其實只不過想將這示給讀者,提出一些問題而已。”3.告示。《聖武記》卷二附 清 許旭 《閩中紀略》:“自十五日至二十日,王與總督猜嫌益甚,闔城人無不料其相并。制府出示安民,謂朝廷慮海疆多事, 靖南王 免撤,今方同心共事,爾民毋得驚疑。王府出示亦如之。”4.告訴;告知。《楚辭‧九章‧懷沙》:“懷瑾握瑜兮,窮不知所示。” 王逸 注:“示,語也。”《戰國策‧秦策二》:“醫 扁鵲 見 秦武王 , 武王 示之病。” 高誘 注:“示,語也。”5.教導。《禮記‧檀弓下》:“國奢則示之以儉,國儉則示之以禮。” 漢 桓寬 《鹽鐵論‧本議》:“夫導民以德,則民歸厚;示民以利,則民俗薄。”6.用於對他人信函、告白、批答等的敬語。 魯迅 《書信集‧致陳君涵》:“稿本應否寄回,候來示照辦。”7.通“ 視 ”。看待。《太平經》卷六七:“帝王待之若明(朋)友,比鄰示之若父母。”2 zh ㄓˋ〕      〔《集韻》支義切,去寘,章。〕      通“ 寘1 ”。    《詩‧ 小雅‧鹿鳴》:“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鄭玄 箋:“示,當作寘。” 孔穎達 疏:“《中庸》云:‘治國其如示諸掌。’注云:‘示讀如“寘之河干”之“寘”。寘,置也。’是示寘聲相近,故誤為示也。”《荀子‧大略》:“示諸檃栝,三 月五月。” 楊倞 注:“示,讀為寘。”                 . 適兒子樹培以手寫本刊寄,真按:翁樹培與金剛經 爰為敬校而識於後。真按:翁方綱的校勘學 真按:翁方綱對金剛經的校勘

注:見《文集》影印本第七冊第1986頁。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27_復初齋文稿(九)\_001986.jpg

387

跋丁誠之戒子帖真按:翁方綱交友資料-俟考

  海康丁令安平,真按:此字又似衷. 真按:翁方綱交友資料-俟考 裝其尊甫手書戒言,屬予為銘其後。丁氏家誡,子孫守之。真按:翁方綱對家教的重視-忠孝傳家 厥子在官,服膺受之。勗爾正誠,驕孟真按:沈津識字功-原作戒字,塗改作懲.而戒之末點未塗去,致使易與懲筆畫混也! 真按:國:懲  部首 心 部首外筆畫 15 總筆畫 19 注音一式 ㄔㄥˊ        1. 責罰。如:「獎懲」﹑「重懲」﹑「懲治」﹑「懲戒」。      2.警戒﹑教訓。韓非子˙難二:「不誅過,則民不懲而易為非。」宋˙陸游˙入蜀記˙第一:「九日,晴而風。舟人懲昨夕狼狽,不敢解舟,日高方行。」      3.戒止。詩經˙小雅˙沔水:「民之訛言,寧莫之懲。」   4.悔恨。楚辭˙屈原˙九歌˙國殤:「身首離兮心不懲。」                     詞:懲1 chn ㄔㄥˊ〕   〔《廣韻》直陵切,平蒸,澄。〕       1.懲罰。《詩‧魯頌‧閟宮》:“ 戎狄 是膺, 荊 舒 是懲。” 孔穎達 疏:“ 荊楚 群 舒 叛逆者,於是以此懲創之。”《荀子‧王制》:“故姦言、姦說、姦事、姦能、遁逃反側之民,職而教之,須而待之,勉之以慶賞,懲之以刑罰,安職則畜,不安職 則棄。”《漢書‧董仲舒傳》:“ 殷 人執五刑以督姦,傷肌膚以懲惡。” 陸柱國 《岔路口》三:“違者嚴懲不貸。”2.克制;制止。《詩‧小雅‧沔水》:“民之訛言,寧莫之懲。” 毛 傳:“懲,止也。”《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懲違改忿兮,抑心而自彊。” 王念孫 《讀書雜志‧史記五》:“懲,止也;違,恨也。言止其恨,改其忿,抑其心,而自彊勉也。”參見“ 懲忿窒欲 ”。3.鑒戒。《詩‧周頌‧小毖》:“予其懲而毖後患。” 鄭玄 箋:“懲,艾也。”《韓非子‧難二》:“不誅過,則民不懲而易為非,此亂之本也。” 宋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書》:“臣願陛下鑒 漢 、 唐 、 五代 之所以亂亡,懲 晉武 苟且因循之禍,明詔大臣,思所以陶成天下之才。” 郭沫若 《洪波曲》第七章二:“但這一次的 陳誠 ,懲於前一次擴大宣傳周的過火,卻不肯多出錢。”4.苦於。《列子‧湯問》:“ 北山 愚公 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5.恐懼。《漢書‧楚元王劉交傳》:“太夫人與 竇太后 有親,懲 山 東之寇,求留京師,詔許之。”6.告誡。 唐 韓愈 《試大理評事王君墓志銘》:“初,處士將嫁其女,懲曰:‘吾以齟齬窮,一女憐之,必嫁官人,不以與凡子。’”7.升騰。《文選‧張衡〈思玄賦〉》:“屬箕伯以函風兮,懲淟涊而為清。”舊注:“懲,騰也。”              . 真按:翁方綱創作的原則 真按:翁方綱重視人物品格 真按:詞無.國無. 真按:沈津識字誤-當作盈字!-勗爾正誠,懲爾驕盈。 無怠力行,無忝令名。曰立三戒,曰酒、色、賭。善則思遷,過則思補。夙興夜寐,報君報親。真按:翁方綱對家教的重視-忠孝傳家 真按:翁方綱對忠孝的看法 以此臨民,以此省身。參前倚衡,銘泐左右。出入三復,不愧屋漏。言規行矩,息養真按:國無.詞:【息養】猶言休養生息。《魏書‧邢巒傳》:“若臣之愚見,謂宜修復舊戍,牢實邊方,息養中州,擬之後舉。”《舊唐書‧突厥傳上》:“我眾新集,猶尚疲羸,須且息養三數年,始可觀變而舉。” 真按:疑有誤!-俟考!董其昌亦有瞬存一詞,則瞬無疑矣.晝為宵得,靜養瞬存。       ○按:養即存也.息即瞬也.息養瞬存即謂瞬息存養也.單字詞排列組合爾.而此應與上句並觀.    言規行矩,息養瞬存。即瞬息存養者,言行規矩也.或規矩言行,要瞬息皆存養也.即無須臾之間違也. 真按:國:瞬  部首 目 部首外筆畫 12 總筆畫 17     注音一式 ㄕㄨㄣˋ    1. 眨眼、眼珠轉動。列子˙湯問:「爾先學不瞬,而後可言射矣。」             2.比喻短暫的時間。宋˙蘇軾˙赤壁賦:「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1 shn ㄕㄨㄣˋ〕〔《廣韻》舒閏切,去稕,書。〕       1.目動;眨眼。《列子‧湯問》:“ 紀昌 者,又學射於 飛衛 。 飛衛 曰:‘爾先學不瞬,而後可言射矣。’” 隋 王通 《中說‧魏相》:“關吏 仇璋 止之曰:‘先濟者為誰,吾視其……目燦如也,澈而不瞬。’” 清 蒲松齡 《聊齋志异‧豬嘴道人》:“某太守自 南郡 解印返 洛 ,家富聲樂,列屋一寵姬,最殊秀夭麗…… 巘 望見,兀兀如癡,寄目不暫瞬。” 楊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十二章:“她的眼睛瞬也不瞬地望西邊的田野。”2.引申為閃爍。 唐 武元衡 《安邑里中秋懷寄高員外》詩:“墜葉翻夕霜,高堂瞬華燭。”3.一眨眼工夫。極言時間短暫。《〈艾青詩選〉自序六》:“所謂‘靈感’,無非是詩人對事物發生新的激動,突然感到的興奮、瞬即消逝的心靈的閃耀。”4.看;注視。 清 蒲松齡 《聊齋志异‧嬰寧》:“生無語,目注 嬰寧 ,不遑他瞬。” 劉大白 《黃昏》詩:“青山一髮,斜陽一抹,算值得憑欄一瞬。”              . 真按:詞無.國無.猶視存也. 真按:翁方綱的知行觀 真按:翁方綱的修養論 凡為學者,視此本根。真按:翁方綱的文學思想-藝苑咸知叩本根 真按:翁方綱的論學宗旨-質厚為本 真按:摘要-噫,今人多失根之學也. 真按:翁方綱的修養論 真按:翁方綱重視紮根教育

注:見《文集》影印本第十三冊第3520頁。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33_復初齋文稿(十七)\_003520.jpg        原題〈題丁誠之戒子帖後〉.

387

跋馮君弼手跡(曹定軒藏本)真按:曹錫齡收藏馮廷丞手跡

  此曹定軒給諫所藏其婦翁代州《馮提刑廷丞字君手跡》也,真按:曹錫齡與馮廷丞的關係 真按:曹錫齡 真按:疑有誤!-此字疑有誤!又似星字.           一作均弼,則此作君可信也.字號每有同音相假者.          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6016_清代職官年表(第四冊)\_003239.tif 真按:翁方綱與禁燬書-蓋馮廷丞為王錫侯案累也! 真按:馮廷丞-纂修四庫全書檔案有「寧紹台道馮廷丞」「按察使馮廷丞因閱看《字貫》未能發現悖逆詞字被革去職位交刑部治罪 「據郝碩奏接奉部議,將署布政使周克開、按察使馮廷丞革職,委員分別管押解交刑部治罪一摺,前已有旨交部矣               又一作子弼.        google多有此人事蹟,蓋與台灣有關故也.              {中華百科全書‧典藏版}亦有. 真按:沈津濫加書名號-既要加,何不連代州也加入?可笑.可笑^^    此曹定軒給諫所藏其婦翁代州馮提刑廷丞字君弼手跡也 定軒持來屬為題記於冊,以識不忘。慶甲子秋八月。真按:疑有誤!-此字可疑也.且已有甲子,不必年號也.

  注:見《文集》影印本第十四冊第3988頁。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34_復初齋文稿(十九)\_003988.jpg

387

跋林青圃評文手跡

  侯官《林青圃通政評文手跡》真按:林枝春-應即此人.然里籍乃福清、福州,非侯官也.履歴亦略不似.唯枝春確係官至通政,又皆閩人,時又近也.今仍暫定此其人也. 真按:沈津濫加書名號-侯官林青圃通政評文手跡 光祿以師資之益,真按:簡化字之餘孽-原稿作雲.-雲林光祿以師資之益,篋藏有年 真按:伊朝棟-當作雲林! 篋藏有年,合裝於冊,識不忘也。真按:伊朝棟與林枝春-應即此人 真按:伊朝棟之師 真按:翁方綱與伊朝棟 真按:伊朝棟的收藏 嘉慶丙辰冬十一月。

注:見《文集》影印本第十二冊第3260頁。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32_復初齋文稿(十五)\_003260.jpg

387

跋趙樓舊學卷真按:原作上竹下遂之字.今徑改正!餘同.此字即笛字也.原稿亦應是从逐非从遂也.       上竹卜遂. 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藏\2483_中文大辭典(七)\_000125.JPG

  篴樓太史以其舅氏曩所評課藝語裝卷,真按:趙慎畛 屬為題識。真按:趙慎畛求翁方綱題字 制義為經訓之所發,惟深心斯事者乃知其窽郤,細入家真按:疑有誤!-此字可疑.似選(选)字,義未又敢安. 逐境商確,皆所謂“得失寸心知”也。真按:翁方綱的經學與時文 真按:翁方綱論八股文 真按:翁方綱論制義 予方為篴樓題此卷,而適於茲秋篴樓奉校士京兆之命,真按:趙慎畛之仕履-『順天鄉試同考官 嘉慶5 續碑傳集 22 200    順天鄉試同考官 嘉慶6 續碑傳集 22 200 展卷奎廳,苦心衡鑒,當必迴憶曩時寒窗翦燭時也。真按:翁方綱的教學理念 爰為書於卷後,俟篴樓出闈後相對一笑,知此中意味堪共語耳。真按:翁方綱與趙慎畛 庚申秋九月朔。

注:見《文集》影印本第十四冊第3810頁。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34_復初齋文稿(十八)\_003810.jpg

387

跋讀易樓記

  筠圃尊兄名其居曰“讀易樓”,真按:玉棟 真按:翁方綱與玉棟 真按:玉棟書齋的命名 邀坐客為題記,客或疑古無讀《易》之文,予曰不然。孔子讀《易》韋編三絕見於《史記‧世家》,則讀《易》之文古矣。真按:翁方綱的易學處世學 真按:翁方綱的易學與修養論 真按:翁方綱的易學 真按:翁方綱論好古 筠圃喜藏書,真按:玉棟的藏書 於書無弗讀,而獨以讀《易》名樓者,其於讀書之事可謂探原矣真按:翁方綱重視紮根教育 真按:翁方綱的還原/探本方法論 真按:翁方綱的論學宗旨 真按:翁方綱的讀書方法 真按:翁方綱論學 真按:摘要 真按:翁方綱論學之先後本末 既題其端,并附詩於卷後。乾隆五十八年,歲在癸丑長至前二日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