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Saturday, December 5, 2009

1



 


2



 


3



經部易類


周易注、略例(8/624


  〔謹按〕:《周易注》并《略例》凡十卷,宋相臺岳珂刊本,每卷後有“相臺岳氏刻梓荊谿家塾”十字亞形方印。每頁末皆有“某卦”、“某篇”字,是倒摺舊式也。真按:疑有誤!-原稿如此. 每半頁八行,行十七字。珂之自述謂,證以許慎《說文》、毛晃《韻略》,視廖氏世綵堂本加詳。今世綵堂本罕見,而岳氏此本之精善,應存以為校核之資。其中縫“易一”、真按:動詞.書寫之書. “易二”之卷數,則通九經為一書之式也。應先存此一部之目,以俟岳氏九經刻本彙於一處,而或刊、或鈔之。纂修官編修翁方綱恭校。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一”著錄《周易注》十卷。


陸氏易解(10/789


  謹按:《陸氏易解》一卷,明姚士粦輯吳陸績《周易注》也。陸續字公紀,吳人,為鬱林太守。有《周易注》十五卷,見於《隋經籍志》,《釋文序錄》、《新》、《舊唐書志》皆作十三卷,《會通》一卷,又注《京氏易》三卷


4



。自唐孔穎達專用王弼注作《正義》,漢晉以來諸家《易》注皆佚不存,績之《易注》僅見於李鼎祚《集解》及陸德明《釋文》,《集解》所載僅五十條,《釋文》則多載經文異諸家處,此本輯《集解》、《釋文》及《京氏易傳》注中有關《周易》文義者,凡一百五十條。朱彝尊《經義考》云:陸氏《易注》已亡,今《鹽邑志林》載有一卷,乃係鈔撮陸氏《釋文》、李氏《集解》二書為之。鹽邑即海鹽,姚士粦字叔祥,海鹽人,則彝尊所云者或即此本歟。然此本兼採《京氏易傳》注為多,而彝尊未及之。彝尊又言其“經文異諸家”者,“履帝位而不疚”作“疾”,“明辨晢也”之“晢”作“逝”,“納約自牖”作“誘”,“三年克之憊也”作“備也”,此四條此本又皆無之,則或《鹽邑志林》所載別是一本。彝尊又言曹溶曾見有三卷者,則後人輯陸氏《易注》之本,或有多寡詳略之不同,未可知也。昔宋王應麟輯鄭氏《易注》,為學者所重,此本雖不及應麟搜討之勤,而於三書之散見者輯為一書,可以見陸氏《易注》大略。應鈔存之。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一”著錄,


了齋易說(9/737


  謹按:《了齋易說》一卷,宋陳瓘著。瓘字瑩中,自號了翁,南延平人。建中靖國初為右司諫,移書責曾布,及言蔡京及卞之姦。章疏十上,除名編隸合浦。靖康中,贈諫議大夫。陳振孫曰,《了翁易說》晚年所著,止解六十四卦,詞旨深晦,其子正同紹興十二年知常州,真按:陳正同 刊於官舍。今此鈔本有正同跋,然刊本題云“了翁易說”,而此鈔本云“了齋易說”,“齋”字蓋誤也。是書前有山陰祁氏、秀水朱氏諸印,當是收藏舊本。而其中卦次與說辭顛倒錯互,如《臨》卦內忽說《睽》、說《觀》,《坎》卦後忽接《咸》,《咸》後忽畫離下兌上之一卦


5



,而其畫又非《革》,其所說又似說《離》,後又失去《革》卦。如此之類,紛然失序,即鈔寫之誤亦不應至如此之甚。應仍從《宋志》存《了翁易說》一卷之目,而此鈔本書名、卦次之誤亦應附著焉。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二”著錄《了翁易說》一卷。


周易古占法(10/790


  謹按:《周易古占法》上、下二卷,宋程迥著。真按:一作程逈! 迥字可久,寧陵人,家於沙隨。《宋史‧藝文志》載程迥《易章句》十卷,《周易外編》一卷,《古易考》一卷,《古易占法》一卷。此鈔本上半《古易占法》,下半《周易外編》也。陳振孫《書錄解題》曰,程迥論占法,雜記占事尤詳。迥嘗從喻樗子才學,及與前輩交遊,多所見聞,故其論頗有源流根據。今觀其“占法”內論兩儀、四象,極為明晰,“占例”、“占說”皆採左氏及諸史為證,“乾坤六爻新圖說”亦援證精確,宜振孫之亟稱之也。《周易外編》則雜論《易》義及卜筮義,或援引古說,或證以時事,以非依經著訓,故曰“外編”也。迥之《易章句》久佚不存。《古易考》與邵子《百源易》同。胡一桂曰,康節《百源易》實古《易》也。沙隨蓋本諸此,而篇第與二呂氏合,只以《文言》在《繫辭》之前為不同耳,其篇次亦見於《外編》內。是迥之書存於今者惟此二卷矣。《外編》內載至淳熙癸卯之事,以史考之,是時迥年七十餘矣。迴以隆興元年登進士第,官至朝奉郎,未嘗任講筵之職,而《外編》載紹興中講筵一條,或追記高宗時事,非迥自述之語也。《周易外編》本傳作《易傳外編》,而此鈔本題云“古周易章句外編”,又曰“沙隨程迥注”,當是後人所加耳。宜依《宋志》作《古易占法》一卷、《周易外編》一卷,而刊刻以資經學。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三”著錄《周易古占法》一卷、《古周易章句外編》一卷


6




傳家易說(4/238


  〔謹按〕:宋郭雍《傳家易說》十一卷,凡八冊,山陰祁氏澹生堂藏鈔本。宋乾道中洛陽晦處士郭雍子和著。真按:冲-不復一一出校. 前有自序暨論《易》卦爻諸條。其書言理,不言象數,以六十四卦為文王所重,又以《繫辭》內所稱彖、繫者為夫子自言,所繫之辭,大旨尊程《傳》。其父忠孝真按:郭忠孝 伊川門人也。自序在紹興辛未仲夏,朱彝尊《經義考》作“辛亥”。辛亥是紹興元年,雍序自言伊川歿時方四歲,伊川卒於大觀元年丁亥,則雍生於崇寧三年甲申,至紹興辛亥纔二十八歲,當以“辛未”為是。辛未是紹興二十一年,雍年四十八矣。迨隆興甲申,雍年六十一,是年六月,右奉直大夫知袁州軍州主管學事兼管內勸農營田事賜紫金魚袋曾伋奉詔搜羅遺逸,以雍學行薦於朝,復以其書傳於學者,為跋其後,今此跋具載卷末。至淳熙丙午,提學趙善譽復薦之,朝廷遣官受所欲言,始於其家得此書六卷,其時雍年已八十有三。此見陳振孫《書錄解題》。第不知其以為六卷者何也。鈔本卷末有“考異”二葉,題云“前夷陵謝主簿本”,凡與卷內多出字句者數處。蓋此書鈔本頗罕見,而彝尊《經義考》云十一卷闕,今惟《大易粹言》所載存。《大易粹言》者,淳熙二年九月溫陵曾穜獻之,集二程子、張子、廣平遊氏酢真按:遊酢 龜山楊氏時真按:楊時 兼山郭氏忠孝真按:郭忠孝 白雲郭氏雍七家《易》解而成書。真按:郭雍 《總論》三卷,六十四卦卦為一卷,《繫辭傳》上、下各二為四卷,《說卦》一卷,《序》、《雜卦》合一卷,合七十三卷,凡涉取之書,文集、語錄等七十五種,而白雲郭氏《蓍卦辨疑》、真按:郭雍 《中庸解》、《性說》三書亦間見焉。今郭氏《易說》之原本既罕見,而鈔傳者遂據曾氏《粹言》所載以為郭氏之全書,蓋《粹言》所用皆全文也。然此鈔本則字句與《粹言》微有不同


7



,且有多出者。又卷末有謝本考證,則非出於《粹言》者也。彝尊等於祁氏之書當無不寓目者,真按:朱彝尊與澹生堂 而此本實未之見也。第一冊則祁氏藏本已亡,乃後人用《粹言》補之者爾。乾隆三十九年十一月朔日校上。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三”著錄《郭氏傳家易說》十一卷。


南軒易說(9/738


  謹按:《南軒易說》三冊,不分卷數,核其書當是五卷。元贛州路學官胡順父所鈔刻,宋張栻《易說》之後半也。朱彝尊《經義考》載張栻《易說》十一卷,引董真卿之言,謂十一卷闕《乾》、《坤》,而彝尊云未見。今此鈔本起《繫辭》上卷之下,而胡順父序又載在第一冊之末,則是元人刻本又已殘闕矣。後題云“廉使東泉王先生傳授正本”,蓋當元初此書已不概見於時,而僅存者《繫辭》以下耳,今並《繫辭》上卷之前半亦闕,而靜惕》、真按:靜惕堂書目-曹溶所撰. 古林之目且有聞而未見者,真按:曹溶有古林金石表一卷. 真按:此處標點與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頁7不同.彼古林不作書名解也! 則十一卷之全書不傳久矣。栻字敬夫,廣漢人,學者稱南軒先生,其《易》學出五峰胡氏。真按:張栻與胡宏 真按:胡宏 官至荊湖北路轉運副使,知江陵府,以右文殿修撰提舉沖佑觀。此書題云“張侍講”者,真按:張栻 從陳振孫《書錄解題》也。順父序云,欲以補《伊川易傳》《繫辭》之闕,使與程《傳》並行。然今既闕其前一卷,則姑存此五卷之目,以俟博訪全本再為校刻可矣。


  按:真按:吳格 《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三”著錄《南軒易說》三卷。


楊氏易傳(9/735


  謹按:《楊氏易傳》二十卷,宋楊簡著。簡字敬仲,慈谿人。乾道五年進士,歷官至寶謨閣學士、大中大夫。是書為明人校刻。朱彝尊《經義考》載《慈湖易解》十卷


8



,又《己易》一卷。真按:疑有誤! 其曰“易解”,又曰十卷,皆與此不合。所載自序一篇,與此本第一卷前之語相同,而無其前數行。此本前十九卷皆解經文,其第二十卷則簡所自述論《易》之語,亦間有與前序複者。簡嘗師事陸九淵,九淵以心學為主,故簡所作《易解》專以人心為主,而象數、事物皆略焉。當時或議其近禪,明楊時喬作《傳易考》至斥為異端,而元董真卿論林栗《易解》,亦引朱子云“楊敬仲文字可毀”之語,今觀此書,大都所造期於自得,至以《繫辭》“近取諸身”一段為不知道者偽作,則誣妄甚矣,宜不免後人之議也。其書相傳已久,而解經處亦間有採引者。或姑存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三”著錄。真按:擬存目而著錄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西谿易說(11/900


  謹按:《西谿易說》十二卷,宋李過著。過字季辨,興化人,晚棄科舉授徒。其自序在慶元戊午,謂幾二十年而成,今鈔本失其序矣。昔馮椅譏其以毛漸《三墳》為信,胡一桂譏其以“象傳”、“爻辭”、“文言”、“小象”分附汩亂之非。然其於經亦頗有所發明,如論爻辭為文王作,前人已有論及者;而謂儒以“西山”等字指文王者為鑿,其說良是;然至“箕子明夷”一條,則亦不能釋。應存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三”著錄《西溪易說》十二卷。真按:擬存目而著錄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周易卦爻經傳訓解(11/891


  謹按:《周易卦爻經傳訓解》上、下二冊,宋蔡淵著。淵字伯靜,號節齋,建安人,西山蔡元定之長子。弟嘗為作後序,真按:蔡沈 云分為四卷,朱彝尊《經義考》則云存者止三卷。今此鈔本則止上、下二篇,又無沈之後序


9



。其以大象置卦辭下,以彖傳置大象後,以小象置各爻辭後,皆低一字以別卦爻,皆與董真卿之言相合。然真卿又言其以《繫辭》、《文言》、《說卦》、《序卦》、《雜卦》亦皆低一字,則此本無之。又沈後序云:《易》有“太極”之說,“知至”、“知終”之義,“正直”、“義方”之語,皆義理之大原,為後學之至要,實發前賢之所未發云云,則是書之有《繫辭》、《文言》諸卷明矣。況其書止曰《經傳訓解》,而此鈔本題曰《卦爻經傳上下篇訓解》,則與諸家著錄之目亦不合。不應遽存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三”著錄《周易經傳訓解》二卷。真按:不擬存目而著錄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周易傳義折衷(9/736


  謹按:《周易傳義折衷》三十三卷,元趙采著。采字德亮,號隆齋,潼川人。用《注疏》本,止上、下經,以程子《易傳》、朱子《本義》為主,而附以己說,兼採先儒之說以相發明。其載程、朱二子之說,於《傳》、《義》各有刪節,又採語錄諸書,與合刻程《傳》、朱《義》者不同。但其附以己說處,亦未能確有折衷,惟兼及先儒象數互變,差為有益耳。應存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四”著錄《周易程朱傳義折衷》三十三卷。真按:擬存目而著錄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周易衍義(10/795


  謹按:《周易衍義》七冊,無卷數,元胡震著。震官南康路儒學教授。其書於《乾》、《坤》二卦,卦辭下接彖傳,繼以釋彖之《文言》,次大象,次爻詞,下接小象,繼以釋象之《文言》。又置《雜卦》於《序卦》之前。昔李過作《西溪易說》,改《乾》、《坤》二卦經傳次第


10



,割裂《文言》,分附卦、爻,胡一桂謂其混亂古經,此書亦然。大約注《易》自以十二篇者為正,不則循用《注疏》本,猶有所承,若任意更易而又無說以處之,則不可也。真按:翁方綱之易學 其訓詁亦止敷衍常說,無所發明。卷末鈔寫亦有脫闕,蓋鈔寫者失其原分之卷次,故朱彝尊《經義考》亦不載卷數耳。應存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四”著錄《周易衍義》十六卷。真按:擬存目而著錄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周易集傳(5/379


  謹按:《周易集傳》八卷,元廬陵龍仁夫撰:仁夫字觀復,官湖廣儒學提舉。此書舊有至治辛酉自序一篇,而今鈔本失之矣。《元史》稱其發前儒所未發。《吉安府志》云,仁夫《周易集傳》十八卷,立說主朱子《本義》,每卦爻下各分變、象、辭、占。今觀所集,朱《義》、程《傳》為多,意在即象詁義,其於卦象、爻象,互觀、拆觀真按:疑有誤!-原稿是作拆觀.然以易學、拆觀查google卻無.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4748_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五)\_000380.00.jpg 無不分疏,初非如《吉安志》所云每爻各分變、象、辭、占者。原十八卷,今僅存八卷。其上下經、彖象及傳皆已全具。應鈔存以備元時經解一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經部易類四”著錄。真按:擬著錄而著錄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讀易考原(11/897


  謹按:《讀易考原》三卷,元蕭漢中著。漢中字景元,吉之泰和人。上下經、卦序、自序、卦傳外,向無“分卦”之說。程子《易傳》始作上、下篇義,而陽盛者居上,陰盛者居下,推之諸卦,有不盡然。漢中謂,聖人先分卦而後序卦,必先明卦之所以分,始可論卦之所以序,因作此書,以乾、坤、坎、離四正之卦居上篇,震、巽、艮、兌四隅之卦居下篇,為八卦之本體。其體之分出、互合而生五十六卦,






希望這方便不會讓你賒下更多,請多指教(comments)以平復.希望這是個好的交流,而不是讓你墮落更深.請保重,生前尚有死後.死後沒有,也不必太過執著.
這本來就是給有心讀書,且真讀書的好學者修學者交流的平台,而不是供學術或學生取巧功名的苟且.真沒想到,這種教育的話還要留給今天的我來說.何況是有閒情看覽此頁者.
我們無須爭辯神存不存在,但是,死,存在
不須註冊,不必登入,
可匿名留言
留言前,請仰望天,或看看自己將去的冥年
不留言,只有你會忘了,我會不知,事實會永存
一旦遭遇,敢說不曾做缺德事?可就不科學了.
然後知臨深履薄,非無為而發也.
因與果,還沒透徹的鏈.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