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
。而配合著觀點的更易,駕馭專業媒介能力的不斷擴充與修飾,往往也即是造成藝術面貌變化的主因。
藝術與創作者之藝術家之間,具體而言,可以包括創作意象的實踐、思想與觀念的傳遞、藝術衍演的維繫等三方面的關係。
一、創作意象的實踐
藝術家從事創作,往往是因為經驗強烈的情感,而試圖表現它,於是從採取經驗的片斷中,展現其豐富的寓涵。
一件日常生活中的片斷,一般人可能只是經驗便過,教育家可能取之作為有意義的教材,政治家可能依據作為行動的主張,科學家可能收集足資實驗的部分,一位
藝術家便可能據以想像,凝聚其創作的意象。在藝術史上許多的例子可為說明,譬如,十九世紀初,當法國軍隊占領西班牙時,西班牙人普遍期待法國人能帶來自由
改革的措施,結果事與願違,法國軍隊的蠻橫舉措粉碎了西班牙人的期望,於是,引起西班牙人的反抗,在1808年5月3日的那一天,發生了大屠殺的事件。藝術家哥雅(Goya,1746〜1828)經歷了這一段生活的過程,感受到痛苦的經驗,在1814到1815年之間,他完成了名為「1808年5月3日」(圖4-1)的作品。畫幅中,哥雅以燃燒性的色彩,戲劇性照明的效果,成功的描述了當天法軍槍決馬德里市民的哀傷景象,畫面中洋溢著作家熾烈的情感。
因此,我們不難理解,藝術家以其對於日常生活中的體驗,構思創作的意象,經由適當媒介的處理,而有了藝術作品的創造
182
圖4-1西班牙 哥雅(Goya,1746〜1828)1808年5月3日(1814〜1815)畫布油彩 馬德里普拉多美術館
【見原文】
。換言之,藝術也就是藝術家創作意象的具體實踐。
二、思想與觀念的傳遞
藝術家創作意象的實踐,往往與其所經歷的實景未必相同,不論是否相同,其意義與形式往往是經過藝術家一番的精雕細琢,予以凝聚,而有意的傳達。藝術中所
傳逹的真實,不同於一般的真實,它往往經過一番的修飾,以期超越窮境。因此,一件成功的藝術作品,必然轉述了藝術家之所思與所感。而其所思與所感,往往也
反映著大部分人們的想法與情思,能普遍為人們所領略
183
。所以,有言曰,藝術家乃時代的代言人。藝術家透過作品,傳遞了普遍性的思想與觀念。
我國明末清初畫家朱耷,為明寧王朱權的後裔,明亡之後深受刺激,薙髮為僧,歷時14年,作品多署八大山人,筆形像「哭之」或「笑之」,以表其悲憤感傷之情懷,他所作的魚、鳥常以「白眼」向人,畫面著墨不多,意境別具一格(圖4-2)。
除此之外,以上例舉的哥雅畫作,畫幅中所表達的場面,必然是經過畫家一番的選擇與安排,聚集式的光線也是畫家有意的處理,以強調畫面的主題
【見原文】
圖4-2
朱耷(1624或1626〜1705)安晚帖
184
。被槍決的殉難者,並非為個人私利犧牲,而是為自由而死,至於執行槍決的人也非命運的使者,而是統治者霸權的代表。畫家以其直覺將生活中的事件,化為視覺的意象,創造了強與弱的對比,人類訴求真理——基本人權的代價,引人省思。
一般而言,藝術作品無論其所引用的媒介是具象或抽象,其中必然是蘊涵著藝術家的思想與觀念。
三、藝術衍演的維繫
一件藝術品的產生,並非一種自然的過程,或人類偶然所為。但是,它和目前我們日常所接觸的高科技環境中的事物仍有所區別,這區別存在於一件藝術作品,它
所強調的價值是美感知覺,它的建構只為著美感經驗的呈現。一件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也許是美觀的,但它們與一件繪畫作品、一首交響樂或一篇詩章,仍有程度上的
區別。一件繪畫作品、一首交響樂或一篇詩章,所呈現的美感優越性是到達極為顯著的程度。這美感的優越性,是由於形式,也在於其內涵。因為這美感優越性程度
上的區別,使它不同於一些為實用目的所產生,而具有美點的作品。一組設計美觀的餐具組,如果使用起來會割手;如果一件美麗的衣裳穿了,感覺不舒適,我們會
評判這是一件失敗的作品。因此,實用性是其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考量,使一般美觀的事物與藝術品之間有了距離。我們也許會聽到藝評家說:「這是一件好的繪
畫,但不是一件藝術品
185
。」這評論中所敘述的重點,即指出美感優越性程度上的區別。一件繪畫作品非為藝術品,可能由於其缺乏成為那類藝術専業,所必須備有的長處或價值。
因此,一位藝術家總是處心積慮的建構一些知覺上具有光輝燦斕之物。藝術家創作的意向,往往是決定作品藝術性的主要因素。當藝術家思索其意象、思想與觀念如何表逹的時候,也就是肩負著藝術樣式的衍演留傳。
在中國繪畫史上,五代後蜀畫家黃筌以勾勒穠麗的技法表現花鳥之美而有黃家富貴體的美譽(圖4-3)。相對的,五代南唐畫家徐熙用粗筆濃墨,草寫枝葉,略加色彩,而有徐熙野逸之推崇。
再如以上所舉哥雅之畫作,畫家在畫幅中空間的處理,以聚光式的方法強調主題,營造氣氛與情感,這種形式上的特徵並且帶動浪漫主義以情感為訴求的繪畫樣式的來臨
【見原文】
圖4-3 五代 黃筌 寫生珍禽圖(局部)
186
圖4-4 法國 米勒(Millet,1814〜1875) 播種者(1850〜1851)
波士頓美術館
【見原文】
187
。
另如法國風景畫家的團體巴比松畫派(Barbizon School),著重於將農村生活及景色,以實地寫生的方式,精確地呈現出來,代表畫家米勒的作品「播種者」(圖4-4)、「拾穗」(圖4-5)表現農家生活的自然優美意象。此畫派的畫家們崇尚與讃頌自然,不同於浪漫主義的樣式,且成為印象主義的先驅。
【見原文】
圖4-5法國 米勒(Millet, 1814〜1875)拾穗(1857)巴黎羅浮宮美術館
188
貳、藝術與一般個體的關係
藝術與一般個體之間的關係,主要為美感欣賞的目的,作為觀賞者可以無所拘絆的優游於作品之中,他/她也不必一定得相信藝術家所相信的事物,他/她
可以隨興所至。事實上,當我們面對作品時,我們常將日常生活的信仰拋諸腦後,譬如,一位虔誠的教徒,若同時也是一位成熟的藝術鑑賞者,那麼他對於無神論者
的作品的評價,有可能高於以敘述信仰為主的作品。是否為「真理」,往往與認知有關,藝術家常能夠尊重被接受或被拒絕的知識,因此,在其作品中,能有所為有
所不為。雖然,我們常常只相信我們認為是真的事物,但是,為什麼我們可以欣賞藝術作品中所呈現出來的矛盾現象?我們會批判一個人對或不對,但是,我們並不
會因為一個人欣賞作品中的無理現象,而批判他/她是無理性的。這是因為在藝術中,並無平常觀念所衡量的真假。在藝術中所呈現出來的真或不真,不同於科學或哲學領域所謂真或假的問題。
藝術品所呈現的真實不同於一般的真實,它往往經過一番的修飾,以超越平常所可能遭遇的困境,所以說,藝術品將我們的欲望引向其中之內在或虛設的事物上,
而提供想像的滿足。作為一般的觀者所關心的,是從作品中所感覺到的事物,這些事物往往是充足的,可以隨自己的興趣與需求任予享有。我們欣賞一件藝術作品,
可能只在於其思想、觀念或感覺的形相。然而從美感經驗中,我們的美感知覺是不斷的增進與累積
189
。因此,藝術與一般個體之間,具體而言,可以包括物質生活的改進與增廣,以及精神生活的充實與提昇等二方面的關係。
一、物質生活的改進與增廣
當經濟愈趨豐碩,人們便有較寬裕的基本消費能力,去從事物質生活方面事物的品鑑。相較於藝術而言,一般物質生活方面事物的品鑑,是較為簡單而易為。從藝
術相關活動的參與,個人的美感經驗與能力乃不斷的擴充,這種經驗與能力猶如智慧的增長,乃不自覺的滲入於日常生活中。譬如,從藝術作品中,我們發現了美感
材料色彩的表達、美感形式上的特質,因此,當面臨更換新居時,你往往可以辨識,什麼樣的裝潢設計是較具美感,較符合自己所需,家具可以如何挑選等等美感能
力的展現,甚至於,上班、上學、出遊,在服飾上,你也能有較佳的搭配的方式,這自然也是一種美感的表達。
同樣的經濟能力,可能享有不同的物質生活品質,而不一樣的經濟能力,卻未必不能擁有同等的物質生活享受。某些基本能力所形成的間隙,或可由藝術方面的涵藏予以填平。在享有美感經驗豐富心靈的同時,個人的物質生活也隨之改進與增廣。
二、精神生活的充實與提昇
隨著科技物質文明的不斷進步,人們在迅速滿足其基本生活之後,往往有較多的時間與精力要求休閒與娛樂,以舒解、充實心靈精神方面的需求
190
。不同類別的藝術活動,提供享有各種豐富美感經驗的機會。無論是靜態或動態的藝術,都具有安撫與淨化心靈的功效。從不同藝術活動的參與中,觀者可以全然無拘無束的暢遊,藝術家深思熟慮截取生活片斷,展現追求真理所提供的各式藝境,個人的精神生活必然因此而獲得充實與提昇。
上文 下文 書首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