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Tuesday, April 27, 2010

上文 下文  書首

11

二、藝術的表現——技巧與物質媒介
當一位藝術家從事創作時,一方面他/她需要有獨特的思想與感情,孕育成創作的理念,另一方面他/她也需要具備純熟駕馭適當物質媒介的技巧,如此才能成就成功的作品。
顯然的,如果一位作者有了嫻熟的表現技法,善於掌控各項媒材的特性,可是欠缺他個人獨到的見解,以至於作品僅具華麗的外貌而缺乏深刻的內涵,那麼必然無法成就上乘之作。但是,就另一方面而言,倘若一位作者文思泉湧,可是他沒有加以適當的處理安排,終究也將流於雜亂無章。
因此,藝術的表現離不開技巧與物質的媒介,有了物質媒介的外在形式,才能使美感經驗得以傳逹,並留傳後世。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米開蘭基羅(Michelangelo14751564)曾言:「將人物從頑強的石塊當中解放出來。」這解放二字的解釋,即指藝術的表現需備有相當的技巧
12

1-2藝術的功能
摘要
  藝術創作是基於生活的本身,一種有關人類進化過程的直接經驗;換言之,與藝術家和生活環境之間的經驗密切相關。藝術之具有價值,正因為它是一種模仿或改造事物,以及解決問題活動的表現。
  從藝術作品的特質,一方面透露出社會的影響,代表著一種社會的傳統、了解、溝通與多元化事實的創造;另一方面也表達著藝術家和其環境,藝術家彼此的共同努力,所改變藝術形態的發展與技法的形成。因此,藝術的主要功能乃在於社會以及藝術本身的發展。大體而言,藝術的功能可包括實用性、宗教性、美化性、與本質性。 真按:摘要 真按:藝術的功能
  自藝術的發展可以看出,藝術在社會中的功能和目的,藝術的形式狀態與意義如何受到社會內涵的影響,藝術家如何受到所處文化的影響,藝術家如何影響社會,以及普遍的文化價值如何透過藝術的形式傳遞給大眾。
  藝術創作是基於生活的本身,一種有關人類進化過程的直接經驗;換言之,與藝術家和生活環境之間的經驗密切相關。藝術之具有價值,正因為它是一種複製或改造事物,以及解決問題活動的表現
13

   為了解各個種類藝術的特性與發展,往往需透過內在與外在的方法考察其歷史。內在的考察,可以明了藝術的材料,技法,作家的個性,起源,主題的特質,以及 目的。從外在的考察,可以洞悉藝術作品的時間與空間的環境因素。因此,從藝術作品的特質,一方面透露出社會的影響,代表著一種社會的傳統、了解、溝通與多 元化事實的創造;另一方面也表逹著藝術家與環境,藝術家彼此的共同努力,改變了藝術觀念形態的發展與技法的形成。
  藝術的主要功能乃在於社會以及藝術本身的發展。換言之,可以說是為人生而藝術或為藝術而藝術的發展。 真按:此句不通! 大體而言,藝術的功能可包括實用性、宗教性、美化性、本質性。
壹、實用性的功能
  藝術是人類文化中重要的一環,反映著生活的演化情形,從現存有跡可考的藝術作品可以發現,它們莫不代表著與當時生活有關的一些事物,在改進實用性並臻美感要求之際,直接改善並提昇其生活的品質。在某些方面,藝術的產生與生活的實用性是密切相關。
  從藝術史的發展來看,大約距今五、六十萬年以前,中國北京人,已開始打造各種石瑰,作為日常的生活工具。到舊石器時代晩期的山頂洞人,所製作的工具,已有骨針、小礫石、鑽孔的石球等,在礫石上並有刻畫的紋飾
14

。 至於新石器時代,各種器物已逹相當水準,殷墟出土的壺、豆、碗等白陶製品,在古樸的造形上,還刻有饕餮、雲雷等的花紋;而仰韶文化的彩陶,在陶器製作的坏 體上,有多彩的各式圖紋,如植物、魚、蛙、鳥等的紋樣;龍山文化蛋殼黑色陶器的製作,胎壁極薄,近似蛋殼,無論器形或彩繪已極具特色。遺存的器物,透露出 其在早期人們生活中的價值與意義。
  除了改善生活上的必需之外,藝術也常被用來作為與追求善有關的事物,譬如,移風易俗、潛移默化、宣揚政教等的實用性功效。
  中國現存的東漢畫像石的武氏祠畫像(圖1-3), 包括東漢武氏家族墓前武梁、武榮、武班、武開明四石祠及雙闕中的石刻,陸續建成於東漢桓帝建和元年到延熹十年間。其中的題材,主要包括帝王、孝子、烈女、 刺客、列傳、現實生活等。以在武梁祠內之帝堯像畫石為例,其石刻本身除刻畫冕服衣裳之外,並題有:「帝堯放勛,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 雲。」等的題句,即以宣揚政教,並收潛移默化之功。
   另以在武梁祠內之閔子騫御車畫石為例,畫家描繪閔子騫的父親,在車上轉身撫慰受虐、委屈,卻代其後母求情的閔子騫。繪畫的題材取自〈孝子傳〉的一則內容 (故事見《太平御覽》,引師覺授,〈孝子傳〉),閔子騫的母親早逝,遭其後母虐待不給好的吃穿,而其後母則厚待己生的二子,後來事情為閔子騫的父親發現, 擬將其後母遣休
15

,結果閔子騫卻為其後母求情說:現在只有我受寒,父親便已難過,如果母親不在,那麼便將有二子受寒了。這是凡事為人設想,以德報怨的孝行之繪畫作品,是有移風易俗,以收潛移默化的作用。
【見原文】
1-3東漢武梁祠古帝王畫像
16

貳、宗教性的功能
  當我們述及藝術是人類文化中重要的一環,反映著生活演化情形的時候,除表示物質生活的一面之外,也包括精神生活的一面。在精神生活的部分,宗教信仰是其中的內涵之一。藝術創作的效果,可能是超越宗教的,但其所伴隨的內容,則可能帶有與宗教的信仰密切連結。
  以中國現存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為例,這是一種寫刻於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是為卜辭、或與占卜有關的紀事文字。寫刻於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本身是件有關藝術方面的創作,而所伴隨的內容,則與宗教信仰密切結合。
  另舉中國墓葬類雕刻藝術為例,俑與明器是為主要的種類。俑,是指陪葬的偶人,用以送死,有用木、石、銅、陶等的不同材料所製成,如秦代秦始皇的兵馬俑,漢代的樂舞俑等。此外,尚有明器的製作,如生活上的用器等,包括的範圍就更為廣泛,如唐代的唐三彩製作(圖1-4)。從秦漢以至於隋、唐、五代、金、元等朝代,都有陪葬物的製作,這些製作莫不反映著當時社會信仰的傾向。
  直接與宗教信仰連結的,可以中國的佛像雕刻藝術為例(圖1-5)。譬如,北魏雲岡石窟的雕刻,唐代的龍門天龍山石窟的雕像等。藝術家在表現佛教形象時,以現實人物為依據,其造形的端莊,比例的適當,衣紋的流暢,可見雕刻技法的純熟與精鍊。
17

1-4唐代三彩騎馬俑(618907
唐三彩是陶器的一種,盛行於唐代的低溫鉛釉陶。在素燒的胎體上,塗以白、綠、黃或棕紅等的色釉,經過800°C窯溫焙燒而成。有多彩的變化,常以生活中之事、物為表現的題材。
【見原文】
1-5佛像雕刻敦煌石窟
敦煌彩塑之一,唐代雕塑。此佛像以S形的姿態站立,面像慈藹豐怡,低眉俯視,予人親切、溫柔與祥和的感覺。
18

這些佛像雕刻作品,也是藝術寓於宗教的說明。
藝術隨著時代社會狀況的演變,雖然大部分的情形,藝術創作並非服膺宗教的意義,但人類在於宗教方面的生活情思,往往會影響或形成藝術家創作時的源泉。
參、美化性的功能
藝 術美化性的功能,是指有關於美感經驗的享受與提昇。一件藝術作品所提供的知覺方面的享受,可能並不局限於其所提供的創作者本身的經驗,它可隨著觀賞者條件 的差異而有不同的體會,但基本上,它展現出一片境界,使你面對並擁有它時,能得有最高程度的精神的快樂、狂喜或淨化。當在享有精神上的快樂、狂喜或淨化之 際,有助於個人美感方面經驗與能力的提昇。
以戲劇為例,希臘學者亞理斯多德(Aristotles384322 B. C.)主張其最大的功效,即在於精神的淨化,在其《詩學》(Poetics) 中談到:「……,悲劇乃是一種髙貴的完整之行動的模仿,具有適當的長度;它應用每一種語言上的修飾,而被藝術的手腕所加強的語言,每一種語言上的修飾,都 被分別地應用在戲劇之各個不同的部分裡;它(悲劇)是被呈現在戲劇的形式,而非敘述的形式之中,透過了對於可憐與可怕的事件之再現,產生出有關這等情緒之 適當的淨化作用。」此外,他又談到:「喜劇乃是某種可笑而不完美的行動之模仿性的描繪……透過了快樂和歡笑導致有關這些激情的淨化。」誠如文中所言,戲劇可以排遣觀眾的情緒,而使情感得到陶
19

事實上,這種精神上淨化的功效,並可普遍到各類藝術的創作。從各類藝術方面的創作,我們可以體會其中藝術家訴之於情感的用心,我們也可融入於其中或離、或悲;或合、或樂等的不同體驗。在體驗的同時,我們的美感經驗與能力,也在不斷的擴展與增進。
肆、本質性的功能
藝 術本質性的功能,在於促進藝術的發展,帶動多元化的藝術思想與形式。藝術的存在與人類文化的進展同時並進。每一時段、每一地區藝術的存在都具有其價值與意 義,並不因為地區的偏遠或熱鬧,團體的大或小,時間的長或短而受到影響;反而,若有特殊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事件的發生,可能會影響到所在地區藝術 的形成、特性與持續。整體藝術的成形,誠有賴於各時段、各地區藝術的交遞影響。
事實上,藝術的發展有如波浪交錯起伏的延續。在藝術的表現形式中,一方面表達著藝術家獨特的思想,他/她接受或拒絕既存的事物中的特質,然後加入一些他/她的選擇與貢獻,因此而與過去之間有所變化,而這些變化促使藝術的面貌多元而豐富;在另一方面,藝術的表現形式中,也呈現著藝術家與藝術家之間,彼此的共同努力所形成的藝術形態與技法。
舉臺灣文學與藝術的現象為例,在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臺灣割據給日本,因為政治局勢變動,原本的繪畫風氣也隨之改變
20

,西洋畫、日本畫趁勢而入,帶來日本在西方後期印象主義繪畫思潮洗禮下,傾向自然主義的觀念與形式。有關於傳統繪畫方面,原屬與中原大陸一脈相連以簡易水墨花鳥為主的繪畫樣式,因此轉向寫生自然(圖1-6)、或描繪日常生活的景象,呈顯出濃馥的鄉土情懷,為傳統繪畫注入新的內涵。同時,因為注重寫生而更接近我國唐宋古風(圖1-7),注重線描賦彩的表現方式,當時的藝術發展現象誠如王白淵於《臺灣省通志稿•六•學藝志•藝術篇》的主張:「在臺灣有中國大陸傳來的美術、後期印象派為中心的西洋美術及中國北畫的一大支脈——即日本畫三種樣式,在此一島上會合
【見原文】
1-6近代林玉山(19072004)蓮池(1930
林玉山是生長於臺灣的前輩藝術家。此幅為早期作品,可以看到作者用傳統的線描賦彩技法,寫生自然景觀在絹的材質上,企圖在新舊觀念與思潮的交替中,開創出繪畫的新方向。
上文 下文  書首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