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Friday, April 30, 2010

1

前言

  吳格

清乾隆間官方修纂之大型叢書《四庫全書》,薈萃十八世紀前中國傳統文化典籍於一編,影響深遠,對於《四庫全書》之評價,二百餘年來毀譽參半,迄未定論。據近二十年來世界華語文化圈內《四庫全書》及“四庫系列叢書”之影印流傳情況觀察,可知其對於今人研究中國古代典籍與傳統文化,仍具有無可替代之作用。

  《四庫全書》,自乾隆三十七年(1772)頒發徵書諭旨、三十八年正式設立四庫館始,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江浙三閣本《四庫全書》繕寫告竣止,前後歷時十餘年,真按:四庫全書之成書時間 完成三千四百六十餘種歷代典籍之整理,並傳鈔七部,分藏南北。為完成以上圖書之著錄及選鈔,四庫館實際徵集整理之圖書在二萬種以上,工程浩繁,堪稱前所未有之鉅真按:當作製字!

  與《四庫全書》同時編纂之《四庫全書總目》(以下簡稱《四庫提要》),除著錄《四庫全書》已鈔入典籍外,又存目六千七百九十餘種,總計一萬一千餘種,基本涵蓋先秦以來中國傳統文化之基本典籍。《四庫提要》著錄之書,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提要鉤玄,各作解題

2

,反映傳統目錄學發展最高成就,成為後人研習古代典籍之指南,沾溉來學,裨益無窮。

  自清乾隆以降,文獻學者由研讀《四庫提要》入門,又隨學術風氣之轉移、相關史料之鉤稽,對《四庫提要》作辯證考訂、增補續編,成果豐富,如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胡玉縉《四庫全書提要總目提要補正》、東方文化委員會《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等。對《四庫全書》及《四庫提要》研究之深入開展,促成“四庫學”之繁榮。《四庫提要》研究中,對《四庫提要》分纂稿之收集與整理,亦具重要意義。

  所謂“《四庫提要》分纂稿”,即《四庫全書》編纂初期,四庫館各纂修官校閱圖書之整理記錄及所撰提要初稿。《四庫提要》之編纂,先由各纂修官分工撰寫初稿,後經總裁等批閱、纂修官改寫重撰,最後由總纂官紀昀等修訂成稿。現存文獻資料表明,《四庫提要》由分纂稿至於定稿付刻,前後歷時二十餘年,屢經修改,真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之成書時間 先後流傳,形成多種不同版本。如《四庫提要》傳存各稿本外,又有《四庫全書》“書前提要”、“刻本提要”,並衍生出《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提要、《武英殿聚珍版書》提要、《四庫全書簡明目錄》等相關書目。

  今人所見通行本《四庫提要》,因經四庫館反復修訂而成,已非各纂修官所撰分纂稿之原貌,《四庫提要》之完成,中經《四庫全書》編纂史上諸多事件,涉及清代學術史及制度史方面大量有待深入研究之課題。《四庫提要》之編纂體例、人員分工、修改潤色、增刪取捨等情況,均須目睹原稿並與定稿作比勘,始能“水落石出”,明其原委。

  文獻徵存,後學之責,真批:何故有任真的網路書房也? 筆者因整理《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之役,搜討及於各家《四庫提要》分纂稿。現蒐集《四庫提要》分纂稿一千一百三十七篇(約占通行本《四庫提要》之十分之一),經同人襄助,編為《四庫提要分纂稿》

3

,將付出版。《四庫提要》分纂稿之收集,起於《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整理,該書係據澳門中央圖書館所藏翁氏稿本之影印本過錄,內含翁氏於四庫館校閱圖書時所撰劄記及提要初稿,全書近百萬字,劄記部分內容約佔五分之四,體例較為龐雜。真按: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的內容 茲將其中《四庫提要》分纂稿輯出,並自清人文集、叢書及現存《四庫》底本中搜集各家分纂稿,集腋成裘,合為一編,以供同行研究之助。所知有限,遺漏待補,四方同道,聞見周洽,倘承見教,感盼之至。

  流傳至今之《四庫提要》分纂稿,有以下幾種形式:四庫纂修官之稿本,如上述《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即為翁氏服務四庫館期間之校書劄記及提要手稿;已經刊刻之四庫纂修官所撰提要初稿,如清代學者姚鼐、邵晉涵、陳昌圖、余集等人文集中所見(部分清人刻本書前所冠《四庫提要》,亦有採自分纂稿者);保留於《四庫》底本或傳鈔本中之提要初稿,即粘貼或直接書寫於《四庫》底本或鈔本封面、封內之分纂稿,隨原本保留至今(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等均有收藏)。以上稿本、刻本、鈔本形式之《四庫提要》分纂稿,《四庫提要分纂稿》中均有收入,茲簡介如次。

  (一)翁方綱分纂稿(九百八十二篇)

  翁方綱(17331818),字正三,號覃谿,直隸大興人。乾隆壬申(1752)進士,授編修,官至內閣學士。翁氏於乾隆三十八年至四十三年間,多年參與《永樂大典》分校及《四庫全書》編纂。真按:翁方綱在四庫全書館任職的時間 現存翁氏分纂稿,係翁氏任四庫館“校辦各省送到遺書纂修官”期間,校閱各省採進圖書時所撰劄記與提要之底稿,凡一千一百餘篇(內含提要者為九百八十二篇,計經部一百八十三篇、史部二百零九篇、

4

子部一百七十七篇、集部四百十三篇),為現存篇幅最大、內容最富之《四庫全書》編纂原始記錄。翁氏校閱之千餘種圖書,其中八百餘種已收入《四庫提要》(三分之二入於存目)。翁氏手稿(經折裝一百五十冊)在1913年曾經吳興劉氏嘉業堂收藏,1942年自嘉業堂流出後,輾轉遞藏於澳門中央圖書館。原稿以外,現已有影印原稿本(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2000年)及整理本(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2005年)先後問世,可供參閱。

  (二)姚鼐分纂稿(八十九篇)

  姚鼐(17321815),字姬傳,號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癸未(1763)進士,官刑部郎中。四庫館開,以薦任四庫館纂修官(時非翰林院編修而任纂修者八人,姚氏為其一),參與校辦各省採進圖書。乾隆三十九年(1774)歸里後,以講學終其身。姚氏學問博洽,經史詞章兼長,尤以古文名家,晚年聲望益隆。與人論學,以為“諸君皆欲讀人未見之書,某則讀人所常見書耳”。真按:楊氏引此作願字! 真按:摘要-愚亦云然.誰解其中要義.前似在楊家駱氏書中初見已! 姚氏於四庫館服務時間較早且短,校閱圖書則徧及四部,所撰分纂稿後多經修改。其晚年致友人尺牘中,對於紀昀等主持《四庫提要》修訂,“厭薄宋元以來儒者以為空疎,剖擊訕笑之不遺餘力”風氣,頗致微詞(稿藏上海圖書館)。真按:姚鼐與紀昀 姚氏分纂稿現有光緒五年(1879)桐城徐宗亮刻本,題為《惜抱軒書錄》(分經錄、史錄、子錄、集錄四卷)。又上海圖書館藏《四庫》底本《經籍異同》、《引經釋》書前,見存姚氏分纂稿一篇。

  (三)邵晉涵分纂稿(三十七篇)

  邵晉涵(17431796),字與桐,號二雲、南江,浙江餘姚人。乾隆辛卯(1771)進士,官至翰林院侍讀學士。四庫館開,以翰林院編修任《四庫全書》纂修官。邵氏長於史學,後世述四庫館掌故,稱其於《四庫全書》史部書整理多所貢獻。真批:此即應即指李慈銘越縵堂與洪亮吉邵雨桐氏傳之說也. 現存邵氏所撰分纂稿,確以史部書為主,內容多為《四庫提要》沿用。該稿曾以《四庫全書提要分纂稿》為名

5

,道光十二年(1832)由胡敬刻入邵氏《南江文鈔》(卷十二),其後又有光緒間徐氏刻《紹興先正遺書》(第四集)本。

  (四)陳昌圖分纂稿(十二篇)

  陳昌圖(1741—?),字南琴,號玉臺,浙江仁和人。乾隆丙戌(1766)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官至直隸天津道。四庫館開,以翰林院編修任四庫纂修官,同時參與《永樂大典》校輯。陳氏所撰《四庫提要》分纂稿,內容多涉及《永樂大典》輯本,其稿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刻入所著《南屏山房集》(卷二十一)。

  (五)余集分纂稿(七篇)

  余集(17381823),字蓉裳,號秋室、秋石,錢塘人。乾隆丙戌(1766)進士,官至翰林院侍講學士。四庫館開,以裘曰修薦任纂修官,授翰林院編修。後歷任湖北、四川鄉試及會試考官。余氏所撰《四庫提要》分纂稿,多為經部詩類著作,道光間刻入所著《秋室學古錄》(卷一至二)。

  (六)鄒奕孝《四庫提要》分纂稿(一篇)

  鄒奕孝,江蘇無錫人。乾隆丁丑(1757)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四庫館開,以日講起居注官、文淵閣校理、左春坊左庶子任四庫纂修官。書成,議敘加一級。鄒氏長於律呂之學,曾官國子監祭酒兼管樂部事務,並參與《樂律全書》、《律呂正義》等修訂。鄒氏所撰《四庫提要》分纂稿,現僅見宋李如圭《儀禮釋宮》提要一篇,錄自國家圖書館藏清孔繼涵傳鈔四庫館《永樂大典》輯本卷首。

  (七)鄭際唐《四庫提要》分纂稿(一篇)

  鄭際唐,字大章(一作子章),號雲門、須庵,室名傳研齋,福建侯官人。乾隆己丑(1769)進士,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四庫館開,以翰林院編修任纂修官,并獻書若干種。鄒氏長於書法,真按:當作鄭氏,蓋涉上文鄒奕孝而誤也. 并精鑑賞

6

。所撰《四庫提要》分纂稿,現僅見明楊思本《筆史》提要一種,錄自國家圖書館藏《四庫》底本卷末。

  (八)程晉芳《四庫提要》分纂稿(一篇)

  程晉芳(17181784),原名志鑰,又名廷璜,字魚門,號蕺園,歙縣人,居江都。乾隆辛卯(1771)進士,授吏部文選司主事。四庫館開,以薦任《四庫全書》協勘總目官真按:當作總目協勘官! 並獻書多種。書成,授翰林院編修。程氏所撰《四庫提要》分纂稿,現僅見明張洪《南夷書》提要一種,錄自國家圖書館所藏《四庫》底本卷首。

  (九)莊通敏《四庫提要》分纂稿(一篇)

  莊通敏,字際盛,又字迂甫、霽辰,號澹迂、亭叔,江南陽湖人,存與子。真按:莊存與 乾隆壬辰(1772)進士,改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官至詹事府左中允。工詞,四庫館開,以文淵閣校理、翰林院編修任四庫纂修官。莊氏所撰《四庫提要》分纂稿,現僅見宋夏竦《文莊集》提要一種,錄自國家圖書館所藏清鈔本卷首。

  (十)佚名《四庫提要》分纂稿(六篇)

  明豐道生《金石遺文》提要一篇,錄自湖南省圖書館藏清鈔本;

  明天畸人《春秋年考》提要一篇,錄自遼寧省圖書館藏羅振玉舊藏鈔本;

  佚名《兩朝綱目備要》提要一篇,錄自國家圖書館善本部藏清鈔本;

  宋范鎮《東齋紀事》提要一篇,錄自國家圖書館善本部藏清鈔本;

  宋金君卿《金氏文集》提要一篇,錄自國家圖書館善本部藏清乾隆間翰林院鈔本;

  元陳宜甫《秋巖詩集》提要一篇,錄自國家圖書館善本部藏清法式善存素堂鈔本。

7

  《四庫提要分纂稿》所收各家分纂稿,現經核對原稿(或影印件),斷句標點,統一格式,按人編次。篇目較多之分纂稿(如翁氏、姚氏稿等),又據內容略作分類。為便讀者研究參考,各篇提要之下均附注該提要是否已收入通行本《四庫提要》、或見於《四庫提要》何部類。分纂稿著錄之書名、卷數與通行本不同,或曾遭禁燬等情況,亦酌加說明。真按:本書凡例

  對於《四庫提要》分纂稿之研究,以往因資料稀見,研究文章偏于文獻介紹。現因《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及《四庫提要分纂稿》之整理出版,相關資料集中,可為深入研究提供基礎。茲取《四庫提要》分纂稿與通行本比勘,發現其中所含《四庫全書》編纂史料,可為《四庫全書》及《四庫提要》研究提供諸多研究課題。嚐鼎一臠,略舉數端。

  (一)由分纂稿見《四庫提要》初稿形式

  翁氏分纂稿作為《四庫提要》原稿,尚保留四庫館纂修官分工校閱各地徵集至京圖書,並撰寫提要之原始面貌:

  彙雅二十卷(眉注:《明藝文志》云“張萱《彙雅》前編二十卷後編二十卷”)

  明萬歷乙巳至日嶺南張萱孟奇父自序

  自序文義亦有未盡妥者。其“華”皆寫“□”,此粵人之故習,不必與之深辨。

  每篇先列《爾雅》(下據注疏,亦有萱自釋),次列《小爾雅》、《方言》、《釋名》、《廣雅》。

  此書凡三大冊,每卷前有“吳郡/趙頤光/家經籍”印。卷前有紅筆“常熟許玉森芝田校閱”。一卷末有黃筆“萬歷己酉三月十九日小宛堂閱

8

”。

  張萱所釋語,雖多出己意,亦頗間有發明。

  紅筆所閱,有別加添注一條或數字,而又自塗抹去者。

  第一冊末紅筆云:康熙十有九年庚申閏八月初二日念皇塾中閱畢,凡二百三十二葉。芝田。

第二冊二百七十五葉。

一卷末有“己酉三月二十二日閱”。

末卷尾紅筆有“己酉三月廿二下春天階館閱”。

  紅筆:康熙辛酉歲立秋日閱畢於登仁家塾。此種書雜陳名物,無甚意味可喜,故人鮮寓目焉。即趙凡夫原本,亦粗理正文而已。芝田氏識。

  據此跋,則前數卷末丹黃草篆書年月,皆凡夫筆蹟也。真按:趙宦光

  謹按:《彙雅》二十卷,明中書張萱著。萱,廣東博羅人。熟於典故,周見洽聞,著書頗多。此書有萱自序。每篇皆先列《爾雅》,次以《小爾雅》、《廣雅》、《方言》、《釋名》之屬,下載注疏,附以萱自釋語,亦頗有所發明,此書世間久無傳本,今此本丹黃處尚有吳郡趙宦光手蹟,宦光亦究心六書之學者,洵為校閱之善本矣,應刊刻以裨小學。

  現存翁氏分纂稿,均採用以上形式,即先作校書劄記,然後擬寫提要。“謹按”以下為翁氏所擬提要文字(原稿五行一百餘字),提要之前則為劄記,記錄原書序跋、藏印、題識等甚備,間下評語(原稿占十七行)。翁稿中劄記鈔錄之詳,尚有數倍於此者,於此既可見翁氏治學之勤勉,又足證四庫館臣“祗承欽命”校書之慎重。以翁氏分纂稿形式推測,各纂修官撰寫提要之過程,大致與此相同。真按:推廣太快

  (二)由分纂稿見四庫館圖書審查要求

  翁氏所撰各分纂稿結尾,均有對該書是否應刻、應鈔、應存目、應禁燬之處理意見

9

,其他各家分纂稿中也有類似標註,反映四庫館纂修官校辦各省採進圖書之初,即已遵照弘曆“分晰應刻、真按:清高宗 應鈔及應存書目三項,各條下撰有提要”之諭旨(乾隆三十九年七月二十五日),於撰寫提要同時,承擔圖書清查之責,如翁氏所撰《貞玄子詩草》、《確庵文稿》提要:

  《貞玄子詩草》一冊,未分卷數,明項穆著,穆字德純,嘉興人,墨林主人項元汴之長子。元汴字子京,其天籟閣鑒藏古籍、法書、名畫,甲於天下,故穆以書法擅名,嘗著《書法雅言》一書,詩特其寄意耳。應存其目。

  《確庵文稿》四冊,常熟陳瑚著。瑚,崇禎壬午舉人,是書十卷以前皆詩,十卷以後皆文,而文皆不題卷次,似是編輯未成之書,難以存目。其書內有應簽出諸條,今俱簽記於書內。

  以上兩書,《貞玄子詩草》同翁氏意見,《四庫提要》著錄於“集部別集類存目七”,《確庵文稿》則未見《四庫提要》著錄。查《確庵文稿》後列入禁書目錄,《軍機處奏準全燬書目》第四次稱:真按:簡化字之餘孽-當作軍機處奏准全燬書目. “其詩文多作於明福王時,內有詆觸字面,應請銷燬。”

  四庫館對於校閱各書應否刻、鈔,存目之審查要求,層層把關,十分嚴格。由翁氏分纂稿發現,翁氏校閱各書均由四庫館據校閱單頒下,頒發之時已有“備刻”、“擬鈔”、“備鈔”、“僅存名目”之初步歸類,各書名下並附簡要題解。如“纂修翁第二次分書三十四種”校閱單中,列明張萱《彙雅》等“備刻者二種”,明張敔《雅樂發微》等“擬鈔者十二種”、明周汝登《聖學宗傳》“備鈔者八種”、真按: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前頁第7頁作等,是也!-明周汝登《聖學宗傳》等“備鈔者八種”  2010/3/7 下午 11:24:30 明黃虞稷《禮樂合編》等“僅存名目者十二種”,即為其例。對於校閱單之初步處理意見,纂修官可作附議,也可提出異議,真按:校閱單 而纂修官之處理意見,又需交總裁等覆審。如上述校閱單中所列明黃廣《禮樂合編》一書,真按:此氏纂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前言已有! 原已列入“存目”,翁氏則以為“大約編次既無體例,

10

敘次又乖文義,毫無條理,竟不成書,並其目亦不必存矣”:又明朱睦■《授經圖》一書,真按:朱睦 原已列入“擬鈔“者,翁氏亦以為“應鈔存之”,副總裁李友棠則批云“無所發明,存目可也”;又明張敔《雅樂發微》一書,翁氏同意“擬鈔”意見,以為其書“頗於樂制有可考證,應鈔錄”,而副總裁李友棠批云“亦是老生常談,存其目而已”。

  (三)由分纂稿見《四庫全書》收書標準

  《四庫全書》編纂,除利用宮廷藏書,民間徵書外,從《永樂大典》中輯出明清以來已佚之書,亦為底本收集一大來源。陳昌圖分纂稿中《李忠愍公集》云:真按:叙-不復一一出校.

  右《忠愍集》,《宋藝文志》作十卷,馬氏《通考》作十二卷,後二卷係附錄其死節事。公本名若冰真按:下文作若氷也! 以靖康出使,改今名。陳直齋謂,真按:陳振孫 集雖不多,而詩有風度,文有氣概,足以知其所存矣。南宋時曾有鋟本,今已不傳。茲蒐拾《永樂》散篇,編羼四卷,真按:疑有誤! 以《宋史》本傳及建炎時誥詞冠諸卷首,而仍列附錄一卷,載希齊跋語及姚孝寧、薛遷祭文各一篇。又其孤淳所云“秭歸費守樞為先公作文集序,真按:豈指作者之遺孤名淳(李淳)者? 能不沒其實”云云,今費序無考,以淳所識附諸篇末焉。

  《李忠愍公集》原本已佚,《四庫全書》收入館臣所輯《永樂大典》本三卷,《四庫提要》“集部別集類八”著錄此書,言其“雖蒐羅補綴,非復蜀本之舊”,因得自輯佚,十分重要:

  《忠愍集》三卷,宋李若水撰。若水本名若氷真按:文文作若冰! 欽宗為改今名,字清卿,曲周人。靖康初以上舍登第,由大學博士歷官吏邵侍郎,從欽宗如金營,以力爭廢立,不屈死。建炎初贈觀文殿學士,諡忠愍。事跡具《宋史》本傳。《書錄解題》載《李忠愍集》十二卷,蓋以其追諡名集。劉克莊《後村詩話》作《忠烈集》,當由傳寫之悞。《宋史‧藝文志》作十卷。考《書錄解題》稱後二卷為附錄其死節時事,《宋志》蓋但舉其詩文,其實一也


希望這方便不會讓你賒下更多,請多指教(comments)以平復.希望這是個好的交流,而不是讓你墮落更深.請保重,生前尚有死後.死後沒有,也不必太過執著.
這本來就是給有心讀書,且真讀書的好學者修學者交流的平台,而不是供學術或學生取巧功名的苟且.真沒想到,這種教育的話還要留給今天的我來說.何況是有閒情看覽此頁者.
我們無須爭辯神存不存在,但是,死,存在
不須註冊,不必登入,
可匿名留言
留言前,請仰望天,或看看自己將去的冥年
不留言,只有你會忘了,我會不知,事實會永存
一旦遭遇,敢說不曾做缺德事?可就不科學了.
然後知臨深履薄,非無為而發也.
因與果,還沒透徹的鏈.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