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Friday, April 30, 2010

1

前言

  吳格

清乾隆間官方修纂之大型叢書《四庫全書》,薈萃十八世紀前中國傳統文化典籍於一編,影響深遠,對於《四庫全書》之評價,二百餘年來毀譽參半,迄未定論。據近二十年來世界華語文化圈內《四庫全書》及“四庫系列叢書”之影印流傳情況觀察,可知其對於今人研究中國古代典籍與傳統文化,仍具有無可替代之作用。

  《四庫全書》,自乾隆三十七年(1772)頒發徵書諭旨、三十八年正式設立四庫館始,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江浙三閣本《四庫全書》繕寫告竣止,前後歷時十餘年,真按:四庫全書之成書時間 完成三千四百六十餘種歷代典籍之整理,並傳鈔七部,分藏南北。為完成以上圖書之著錄及選鈔,四庫館實際徵集整理之圖書在二萬種以上,工程浩繁,堪稱前所未有之鉅真按:當作製字!

  與《四庫全書》同時編纂之《四庫全書總目》(以下簡稱《四庫提要》),除著錄《四庫全書》已鈔入典籍外,又存目六千七百九十餘種,總計一萬一千餘種,基本涵蓋先秦以來中國傳統文化之基本典籍。《四庫提要》著錄之書,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提要鉤玄,各作解題

2

,反映傳統目錄學發展最高成就,成為後人研習古代典籍之指南,沾溉來學,裨益無窮。

  自清乾隆以降,文獻學者由研讀《四庫提要》入門,又隨學術風氣之轉移、相關史料之鉤稽,對《四庫提要》作辯證考訂、增補續編,成果豐富,如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胡玉縉《四庫全書提要總目提要補正》、東方文化委員會《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等。對《四庫全書》及《四庫提要》研究之深入開展,促成“四庫學”之繁榮。《四庫提要》研究中,對《四庫提要》分纂稿之收集與整理,亦具重要意義。

  所謂“《四庫提要》分纂稿”,即《四庫全書》編纂初期,四庫館各纂修官校閱圖書之整理記錄及所撰提要初稿。《四庫提要》之編纂,先由各纂修官分工撰寫初稿,後經總裁等批閱、纂修官改寫重撰,最後由總纂官紀昀等修訂成稿。現存文獻資料表明,《四庫提要》由分纂稿至於定稿付刻,前後歷時二十餘年,屢經修改,真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之成書時間 先後流傳,形成多種不同版本。如《四庫提要》傳存各稿本外,又有《四庫全書》“書前提要”、“刻本提要”,並衍生出《摛藻堂四庫全書薈要》提要、《武英殿聚珍版書》提要、《四庫全書簡明目錄》等相關書目。

  今人所見通行本《四庫提要》,因經四庫館反復修訂而成,已非各纂修官所撰分纂稿之原貌,《四庫提要》之完成,中經《四庫全書》編纂史上諸多事件,涉及清代學術史及制度史方面大量有待深入研究之課題。《四庫提要》之編纂體例、人員分工、修改潤色、增刪取捨等情況,均須目睹原稿並與定稿作比勘,始能“水落石出”,明其原委。

  文獻徵存,後學之責,真批:何故有任真的網路書房也? 筆者因整理《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之役,搜討及於各家《四庫提要》分纂稿。現蒐集《四庫提要》分纂稿一千一百三十七篇(約占通行本《四庫提要》之十分之一),經同人襄助,編為《四庫提要分纂稿》

3

,將付出版。《四庫提要》分纂稿之收集,起於《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整理,該書係據澳門中央圖書館所藏翁氏稿本之影印本過錄,內含翁氏於四庫館校閱圖書時所撰劄記及提要初稿,全書近百萬字,劄記部分內容約佔五分之四,體例較為龐雜。真按: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的內容 茲將其中《四庫提要》分纂稿輯出,並自清人文集、叢書及現存《四庫》底本中搜集各家分纂稿,集腋成裘,合為一編,以供同行研究之助。所知有限,遺漏待補,四方同道,聞見周洽,倘承見教,感盼之至。

  流傳至今之《四庫提要》分纂稿,有以下幾種形式:四庫纂修官之稿本,如上述《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即為翁氏服務四庫館期間之校書劄記及提要手稿;已經刊刻之四庫纂修官所撰提要初稿,如清代學者姚鼐、邵晉涵、陳昌圖、余集等人文集中所見(部分清人刻本書前所冠《四庫提要》,亦有採自分纂稿者);保留於《四庫》底本或傳鈔本中之提要初稿,即粘貼或直接書寫於《四庫》底本或鈔本封面、封內之分纂稿,隨原本保留至今(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等均有收藏)。以上稿本、刻本、鈔本形式之《四庫提要》分纂稿,《四庫提要分纂稿》中均有收入,茲簡介如次。

  (一)翁方綱分纂稿(九百八十二篇)

  翁方綱(17331818),字正三,號覃谿,直隸大興人。乾隆壬申(1752)進士,授編修,官至內閣學士。翁氏於乾隆三十八年至四十三年間,多年參與《永樂大典》分校及《四庫全書》編纂。真按:翁方綱在四庫全書館任職的時間 現存翁氏分纂稿,係翁氏任四庫館“校辦各省送到遺書纂修官”期間,校閱各省採進圖書時所撰劄記與提要之底稿,凡一千一百餘篇(內含提要者為九百八十二篇,計經部一百八十三篇、史部二百零九篇、

4

子部一百七十七篇、集部四百十三篇),為現存篇幅最大、內容最富之《四庫全書》編纂原始記錄。翁氏校閱之千餘種圖書,其中八百餘種已收入《四庫提要》(三分之二入於存目)。翁氏手稿(經折裝一百五十冊)在1913年曾經吳興劉氏嘉業堂收藏,1942年自嘉業堂流出後,輾轉遞藏於澳門中央圖書館。原稿以外,現已有影印原稿本(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2000年)及整理本(上海科技文獻出版社,2005年)先後問世,可供參閱。

  (二)姚鼐分纂稿(八十九篇)

  姚鼐(17321815),字姬傳,號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癸未(1763)進士,官刑部郎中。四庫館開,以薦任四庫館纂修官(時非翰林院編修而任纂修者八人,姚氏為其一),參與校辦各省採進圖書。乾隆三十九年(1774)歸里後,以講學終其身。姚氏學問博洽,經史詞章兼長,尤以古文名家,晚年聲望益隆。與人論學,以為“諸君皆欲讀人未見之書,某則讀人所常見書耳”。真按:楊氏引此作願字! 真按:摘要-愚亦云然.誰解其中要義.前似在楊家駱氏書中初見已! 姚氏於四庫館服務時間較早且短,校閱圖書則徧及四部,所撰分纂稿後多經修改。其晚年致友人尺牘中,對於紀昀等主持《四庫提要》修訂,“厭薄宋元以來儒者以為空疎,剖擊訕笑之不遺餘力”風氣,頗致微詞(稿藏上海圖書館)。真按:姚鼐與紀昀 姚氏分纂稿現有光緒五年(1879)桐城徐宗亮刻本,題為《惜抱軒書錄》(分經錄、史錄、子錄、集錄四卷)。又上海圖書館藏《四庫》底本《經籍異同》、《引經釋》書前,見存姚氏分纂稿一篇。

  (三)邵晉涵分纂稿(三十七篇)

  邵晉涵(17431796),字與桐,號二雲、南江,浙江餘姚人。乾隆辛卯(1771)進士,官至翰林院侍讀學士。四庫館開,以翰林院編修任《四庫全書》纂修官。邵氏長於史學,後世述四庫館掌故,稱其於《四庫全書》史部書整理多所貢獻。真批:此即應即指李慈銘越縵堂與洪亮吉邵雨桐氏傳之說也. 現存邵氏所撰分纂稿,確以史部書為主,內容多為《四庫提要》沿用。該稿曾以《四庫全書提要分纂稿》為名

5

,道光十二年(1832)由胡敬刻入邵氏《南江文鈔》(卷十二),其後又有光緒間徐氏刻《紹興先正遺書》(第四集)本。

  (四)陳昌圖分纂稿(十二篇)

  陳昌圖(1741—?),字南琴,號玉臺,浙江仁和人。乾隆丙戌(1766)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官至直隸天津道。四庫館開,以翰林院編修任四庫纂修官,同時參與《永樂大典》校輯。陳氏所撰《四庫提要》分纂稿,內容多涉及《永樂大典》輯本,其稿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刻入所著《南屏山房集》(卷二十一)。

  (五)余集分纂稿(七篇)

  余集(17381823),字蓉裳,號秋室、秋石,錢塘人。乾隆丙戌(1766)進士,官至翰林院侍講學士。四庫館開,以裘曰修薦任纂修官,授翰林院編修。後歷任湖北、四川鄉試及會試考官。余氏所撰《四庫提要》分纂稿,多為經部詩類著作,道光間刻入所著《秋室學古錄》(卷一至二)。

  (六)鄒奕孝《四庫提要》分纂稿(一篇)

  鄒奕孝,江蘇無錫人。乾隆丁丑(1757)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四庫館開,以日講起居注官、文淵閣校理、左春坊左庶子任四庫纂修官。書成,議敘加一級。鄒氏長於律呂之學,曾官國子監祭酒兼管樂部事務,並參與《樂律全書》、《律呂正義》等修訂。鄒氏所撰《四庫提要》分纂稿,現僅見宋李如圭《儀禮釋宮》提要一篇,錄自國家圖書館藏清孔繼涵傳鈔四庫館《永樂大典》輯本卷首。

  (七)鄭際唐《四庫提要》分纂稿(一篇)

  鄭際唐,字大章(一作子章),號雲門、須庵,室名傳研齋,福建侯官人。乾隆己丑(1769)進士,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四庫館開,以翰林院編修任纂修官,并獻書若干種。鄒氏長於書法,真按:當作鄭氏,蓋涉上文鄒奕孝而誤也. 并精鑑賞

6

。所撰《四庫提要》分纂稿,現僅見明楊思本《筆史》提要一種,錄自國家圖書館藏《四庫》底本卷末。

  (八)程晉芳《四庫提要》分纂稿(一篇)

  程晉芳(17181784),原名志鑰,又名廷璜,字魚門,號蕺園,歙縣人,居江都。乾隆辛卯(1771)進士,授吏部文選司主事。四庫館開,以薦任《四庫全書》協勘總目官真按:當作總目協勘官! 並獻書多種。書成,授翰林院編修。程氏所撰《四庫提要》分纂稿,現僅見明張洪《南夷書》提要一種,錄自國家圖書館所藏《四庫》底本卷首。

  (九)莊通敏《四庫提要》分纂稿(一篇)

  莊通敏,字際盛,又字迂甫、霽辰,號澹迂、亭叔,江南陽湖人,存與子。真按:莊存與 乾隆壬辰(1772)進士,改庶吉士,散館授編修,官至詹事府左中允。工詞,四庫館開,以文淵閣校理、翰林院編修任四庫纂修官。莊氏所撰《四庫提要》分纂稿,現僅見宋夏竦《文莊集》提要一種,錄自國家圖書館所藏清鈔本卷首。

  (十)佚名《四庫提要》分纂稿(六篇)

  明豐道生《金石遺文》提要一篇,錄自湖南省圖書館藏清鈔本;

  明天畸人《春秋年考》提要一篇,錄自遼寧省圖書館藏羅振玉舊藏鈔本;

  佚名《兩朝綱目備要》提要一篇,錄自國家圖書館善本部藏清鈔本;

  宋范鎮《東齋紀事》提要一篇,錄自國家圖書館善本部藏清鈔本;

  宋金君卿《金氏文集》提要一篇,錄自國家圖書館善本部藏清乾隆間翰林院鈔本;

  元陳宜甫《秋巖詩集》提要一篇,錄自國家圖書館善本部藏清法式善存素堂鈔本。

7

  《四庫提要分纂稿》所收各家分纂稿,現經核對原稿(或影印件),斷句標點,統一格式,按人編次。篇目較多之分纂稿(如翁氏、姚氏稿等),又據內容略作分類。為便讀者研究參考,各篇提要之下均附注該提要是否已收入通行本《四庫提要》、或見於《四庫提要》何部類。分纂稿著錄之書名、卷數與通行本不同,或曾遭禁燬等情況,亦酌加說明。真按:本書凡例

  對於《四庫提要》分纂稿之研究,以往因資料稀見,研究文章偏于文獻介紹。現因《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及《四庫提要分纂稿》之整理出版,相關資料集中,可為深入研究提供基礎。茲取《四庫提要》分纂稿與通行本比勘,發現其中所含《四庫全書》編纂史料,可為《四庫全書》及《四庫提要》研究提供諸多研究課題。嚐鼎一臠,略舉數端。

  (一)由分纂稿見《四庫提要》初稿形式

  翁氏分纂稿作為《四庫提要》原稿,尚保留四庫館纂修官分工校閱各地徵集至京圖書,並撰寫提要之原始面貌:

  彙雅二十卷(眉注:《明藝文志》云“張萱《彙雅》前編二十卷後編二十卷”)

  明萬歷乙巳至日嶺南張萱孟奇父自序

  自序文義亦有未盡妥者。其“華”皆寫“□”,此粵人之故習,不必與之深辨。

  每篇先列《爾雅》(下據注疏,亦有萱自釋),次列《小爾雅》、《方言》、《釋名》、《廣雅》。

  此書凡三大冊,每卷前有“吳郡/趙頤光/家經籍”印。卷前有紅筆“常熟許玉森芝田校閱”。一卷末有黃筆“萬歷己酉三月十九日小宛堂閱

8

”。

  張萱所釋語,雖多出己意,亦頗間有發明。

  紅筆所閱,有別加添注一條或數字,而又自塗抹去者。

  第一冊末紅筆云:康熙十有九年庚申閏八月初二日念皇塾中閱畢,凡二百三十二葉。芝田。

第二冊二百七十五葉。

一卷末有“己酉三月二十二日閱”。

末卷尾紅筆有“己酉三月廿二下春天階館閱”。

  紅筆:康熙辛酉歲立秋日閱畢於登仁家塾。此種書雜陳名物,無甚意味可喜,故人鮮寓目焉。即趙凡夫原本,亦粗理正文而已。芝田氏識。

  據此跋,則前數卷末丹黃草篆書年月,皆凡夫筆蹟也。真按:趙宦光

  謹按:《彙雅》二十卷,明中書張萱著。萱,廣東博羅人。熟於典故,周見洽聞,著書頗多。此書有萱自序。每篇皆先列《爾雅》,次以《小爾雅》、《廣雅》、《方言》、《釋名》之屬,下載注疏,附以萱自釋語,亦頗有所發明,此書世間久無傳本,今此本丹黃處尚有吳郡趙宦光手蹟,宦光亦究心六書之學者,洵為校閱之善本矣,應刊刻以裨小學。

  現存翁氏分纂稿,均採用以上形式,即先作校書劄記,然後擬寫提要。“謹按”以下為翁氏所擬提要文字(原稿五行一百餘字),提要之前則為劄記,記錄原書序跋、藏印、題識等甚備,間下評語(原稿占十七行)。翁稿中劄記鈔錄之詳,尚有數倍於此者,於此既可見翁氏治學之勤勉,又足證四庫館臣“祗承欽命”校書之慎重。以翁氏分纂稿形式推測,各纂修官撰寫提要之過程,大致與此相同。真按:推廣太快

  (二)由分纂稿見四庫館圖書審查要求

  翁氏所撰各分纂稿結尾,均有對該書是否應刻、應鈔、應存目、應禁燬之處理意見

9

,其他各家分纂稿中也有類似標註,反映四庫館纂修官校辦各省採進圖書之初,即已遵照弘曆“分晰應刻、真按:清高宗 應鈔及應存書目三項,各條下撰有提要”之諭旨(乾隆三十九年七月二十五日),於撰寫提要同時,承擔圖書清查之責,如翁氏所撰《貞玄子詩草》、《確庵文稿》提要:

  《貞玄子詩草》一冊,未分卷數,明項穆著,穆字德純,嘉興人,墨林主人項元汴之長子。元汴字子京,其天籟閣鑒藏古籍、法書、名畫,甲於天下,故穆以書法擅名,嘗著《書法雅言》一書,詩特其寄意耳。應存其目。

  《確庵文稿》四冊,常熟陳瑚著。瑚,崇禎壬午舉人,是書十卷以前皆詩,十卷以後皆文,而文皆不題卷次,似是編輯未成之書,難以存目。其書內有應簽出諸條,今俱簽記於書內。

  以上兩書,《貞玄子詩草》同翁氏意見,《四庫提要》著錄於“集部別集類存目七”,《確庵文稿》則未見《四庫提要》著錄。查《確庵文稿》後列入禁書目錄,《軍機處奏準全燬書目》第四次稱:真按:簡化字之餘孽-當作軍機處奏准全燬書目. “其詩文多作於明福王時,內有詆觸字面,應請銷燬。”

  四庫館對於校閱各書應否刻、鈔,存目之審查要求,層層把關,十分嚴格。由翁氏分纂稿發現,翁氏校閱各書均由四庫館據校閱單頒下,頒發之時已有“備刻”、“擬鈔”、“備鈔”、“僅存名目”之初步歸類,各書名下並附簡要題解。如“纂修翁第二次分書三十四種”校閱單中,列明張萱《彙雅》等“備刻者二種”,明張敔《雅樂發微》等“擬鈔者十二種”、明周汝登《聖學宗傳》“備鈔者八種”、真按: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前頁第7頁作等,是也!-明周汝登《聖學宗傳》等“備鈔者八種”  2010/3/7 下午 11:24:30 明黃虞稷《禮樂合編》等“僅存名目者十二種”,即為其例。對於校閱單之初步處理意見,纂修官可作附議,也可提出異議,真按:校閱單 而纂修官之處理意見,又需交總裁等覆審。如上述校閱單中所列明黃廣《禮樂合編》一書,真按:此氏纂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前言已有! 原已列入“存目”,翁氏則以為“大約編次既無體例,

10

敘次又乖文義,毫無條理,竟不成書,並其目亦不必存矣”:又明朱睦■《授經圖》一書,真按:朱睦 原已列入“擬鈔“者,翁氏亦以為“應鈔存之”,副總裁李友棠則批云“無所發明,存目可也”;又明張敔《雅樂發微》一書,翁氏同意“擬鈔”意見,以為其書“頗於樂制有可考證,應鈔錄”,而副總裁李友棠批云“亦是老生常談,存其目而已”。

  (三)由分纂稿見《四庫全書》收書標準

  《四庫全書》編纂,除利用宮廷藏書,民間徵書外,從《永樂大典》中輯出明清以來已佚之書,亦為底本收集一大來源。陳昌圖分纂稿中《李忠愍公集》云:真按:叙-不復一一出校.

  右《忠愍集》,《宋藝文志》作十卷,馬氏《通考》作十二卷,後二卷係附錄其死節事。公本名若冰真按:下文作若氷也! 以靖康出使,改今名。陳直齋謂,真按:陳振孫 集雖不多,而詩有風度,文有氣概,足以知其所存矣。南宋時曾有鋟本,今已不傳。茲蒐拾《永樂》散篇,編羼四卷,真按:疑有誤! 以《宋史》本傳及建炎時誥詞冠諸卷首,而仍列附錄一卷,載希齊跋語及姚孝寧、薛遷祭文各一篇。又其孤淳所云“秭歸費守樞為先公作文集序,真按:豈指作者之遺孤名淳(李淳)者? 能不沒其實”云云,今費序無考,以淳所識附諸篇末焉。

  《李忠愍公集》原本已佚,《四庫全書》收入館臣所輯《永樂大典》本三卷,《四庫提要》“集部別集類八”著錄此書,言其“雖蒐羅補綴,非復蜀本之舊”,因得自輯佚,十分重要:

  《忠愍集》三卷,宋李若水撰。若水本名若氷真按:文文作若冰! 欽宗為改今名,字清卿,曲周人。靖康初以上舍登第,由大學博士歷官吏邵侍郎,從欽宗如金營,以力爭廢立,不屈死。建炎初贈觀文殿學士,諡忠愍。事跡具《宋史》本傳。《書錄解題》載《李忠愍集》十二卷,蓋以其追諡名集。劉克莊《後村詩話》作《忠烈集》,當由傳寫之悞。《宋史‧藝文志》作十卷。考《書錄解題》稱後二卷為附錄其死節時事,《宋志》蓋但舉其詩文,其實一也


希望這方便不會讓你賒下更多,請多指教(comments)以平復.希望這是個好的交流,而不是讓你墮落更深.請保重,生前尚有死後.死後沒有,也不必太過執著.
這本來就是給有心讀書,且真讀書的好學者修學者交流的平台,而不是供學術或學生取巧功名的苟且.真沒想到,這種教育的話還要留給今天的我來說.何況是有閒情看覽此頁者.
我們無須爭辯神存不存在,但是,死,存在
不須註冊,不必登入,
可匿名留言
留言前,請仰望天,或看看自己將去的冥年
不留言,只有你會忘了,我會不知,事實會永存
一旦遭遇,敢說不曾做缺德事?可就不科學了.
然後知臨深履薄,非無為而發也.
因與果,還沒透徹的鏈.

Tuesday, April 27, 2010

上文 下文  書首

11

二、藝術的表現——技巧與物質媒介
當一位藝術家從事創作時,一方面他/她需要有獨特的思想與感情,孕育成創作的理念,另一方面他/她也需要具備純熟駕馭適當物質媒介的技巧,如此才能成就成功的作品。
顯然的,如果一位作者有了嫻熟的表現技法,善於掌控各項媒材的特性,可是欠缺他個人獨到的見解,以至於作品僅具華麗的外貌而缺乏深刻的內涵,那麼必然無法成就上乘之作。但是,就另一方面而言,倘若一位作者文思泉湧,可是他沒有加以適當的處理安排,終究也將流於雜亂無章。
因此,藝術的表現離不開技巧與物質的媒介,有了物質媒介的外在形式,才能使美感經驗得以傳逹,並留傳後世。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米開蘭基羅(Michelangelo14751564)曾言:「將人物從頑強的石塊當中解放出來。」這解放二字的解釋,即指藝術的表現需備有相當的技巧
12

1-2藝術的功能
摘要
  藝術創作是基於生活的本身,一種有關人類進化過程的直接經驗;換言之,與藝術家和生活環境之間的經驗密切相關。藝術之具有價值,正因為它是一種模仿或改造事物,以及解決問題活動的表現。
  從藝術作品的特質,一方面透露出社會的影響,代表著一種社會的傳統、了解、溝通與多元化事實的創造;另一方面也表達著藝術家和其環境,藝術家彼此的共同努力,所改變藝術形態的發展與技法的形成。因此,藝術的主要功能乃在於社會以及藝術本身的發展。大體而言,藝術的功能可包括實用性、宗教性、美化性、與本質性。 真按:摘要 真按:藝術的功能
  自藝術的發展可以看出,藝術在社會中的功能和目的,藝術的形式狀態與意義如何受到社會內涵的影響,藝術家如何受到所處文化的影響,藝術家如何影響社會,以及普遍的文化價值如何透過藝術的形式傳遞給大眾。
  藝術創作是基於生活的本身,一種有關人類進化過程的直接經驗;換言之,與藝術家和生活環境之間的經驗密切相關。藝術之具有價值,正因為它是一種複製或改造事物,以及解決問題活動的表現
13

   為了解各個種類藝術的特性與發展,往往需透過內在與外在的方法考察其歷史。內在的考察,可以明了藝術的材料,技法,作家的個性,起源,主題的特質,以及 目的。從外在的考察,可以洞悉藝術作品的時間與空間的環境因素。因此,從藝術作品的特質,一方面透露出社會的影響,代表著一種社會的傳統、了解、溝通與多 元化事實的創造;另一方面也表逹著藝術家與環境,藝術家彼此的共同努力,改變了藝術觀念形態的發展與技法的形成。
  藝術的主要功能乃在於社會以及藝術本身的發展。換言之,可以說是為人生而藝術或為藝術而藝術的發展。 真按:此句不通! 大體而言,藝術的功能可包括實用性、宗教性、美化性、本質性。
壹、實用性的功能
  藝術是人類文化中重要的一環,反映著生活的演化情形,從現存有跡可考的藝術作品可以發現,它們莫不代表著與當時生活有關的一些事物,在改進實用性並臻美感要求之際,直接改善並提昇其生活的品質。在某些方面,藝術的產生與生活的實用性是密切相關。
  從藝術史的發展來看,大約距今五、六十萬年以前,中國北京人,已開始打造各種石瑰,作為日常的生活工具。到舊石器時代晩期的山頂洞人,所製作的工具,已有骨針、小礫石、鑽孔的石球等,在礫石上並有刻畫的紋飾
14

。 至於新石器時代,各種器物已逹相當水準,殷墟出土的壺、豆、碗等白陶製品,在古樸的造形上,還刻有饕餮、雲雷等的花紋;而仰韶文化的彩陶,在陶器製作的坏 體上,有多彩的各式圖紋,如植物、魚、蛙、鳥等的紋樣;龍山文化蛋殼黑色陶器的製作,胎壁極薄,近似蛋殼,無論器形或彩繪已極具特色。遺存的器物,透露出 其在早期人們生活中的價值與意義。
  除了改善生活上的必需之外,藝術也常被用來作為與追求善有關的事物,譬如,移風易俗、潛移默化、宣揚政教等的實用性功效。
  中國現存的東漢畫像石的武氏祠畫像(圖1-3), 包括東漢武氏家族墓前武梁、武榮、武班、武開明四石祠及雙闕中的石刻,陸續建成於東漢桓帝建和元年到延熹十年間。其中的題材,主要包括帝王、孝子、烈女、 刺客、列傳、現實生活等。以在武梁祠內之帝堯像畫石為例,其石刻本身除刻畫冕服衣裳之外,並題有:「帝堯放勛,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 雲。」等的題句,即以宣揚政教,並收潛移默化之功。
   另以在武梁祠內之閔子騫御車畫石為例,畫家描繪閔子騫的父親,在車上轉身撫慰受虐、委屈,卻代其後母求情的閔子騫。繪畫的題材取自〈孝子傳〉的一則內容 (故事見《太平御覽》,引師覺授,〈孝子傳〉),閔子騫的母親早逝,遭其後母虐待不給好的吃穿,而其後母則厚待己生的二子,後來事情為閔子騫的父親發現, 擬將其後母遣休
15

,結果閔子騫卻為其後母求情說:現在只有我受寒,父親便已難過,如果母親不在,那麼便將有二子受寒了。這是凡事為人設想,以德報怨的孝行之繪畫作品,是有移風易俗,以收潛移默化的作用。
【見原文】
1-3東漢武梁祠古帝王畫像
16

貳、宗教性的功能
  當我們述及藝術是人類文化中重要的一環,反映著生活演化情形的時候,除表示物質生活的一面之外,也包括精神生活的一面。在精神生活的部分,宗教信仰是其中的內涵之一。藝術創作的效果,可能是超越宗教的,但其所伴隨的內容,則可能帶有與宗教的信仰密切連結。
  以中國現存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為例,這是一種寫刻於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是為卜辭、或與占卜有關的紀事文字。寫刻於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本身是件有關藝術方面的創作,而所伴隨的內容,則與宗教信仰密切結合。
  另舉中國墓葬類雕刻藝術為例,俑與明器是為主要的種類。俑,是指陪葬的偶人,用以送死,有用木、石、銅、陶等的不同材料所製成,如秦代秦始皇的兵馬俑,漢代的樂舞俑等。此外,尚有明器的製作,如生活上的用器等,包括的範圍就更為廣泛,如唐代的唐三彩製作(圖1-4)。從秦漢以至於隋、唐、五代、金、元等朝代,都有陪葬物的製作,這些製作莫不反映著當時社會信仰的傾向。
  直接與宗教信仰連結的,可以中國的佛像雕刻藝術為例(圖1-5)。譬如,北魏雲岡石窟的雕刻,唐代的龍門天龍山石窟的雕像等。藝術家在表現佛教形象時,以現實人物為依據,其造形的端莊,比例的適當,衣紋的流暢,可見雕刻技法的純熟與精鍊。
17

1-4唐代三彩騎馬俑(618907
唐三彩是陶器的一種,盛行於唐代的低溫鉛釉陶。在素燒的胎體上,塗以白、綠、黃或棕紅等的色釉,經過800°C窯溫焙燒而成。有多彩的變化,常以生活中之事、物為表現的題材。
【見原文】
1-5佛像雕刻敦煌石窟
敦煌彩塑之一,唐代雕塑。此佛像以S形的姿態站立,面像慈藹豐怡,低眉俯視,予人親切、溫柔與祥和的感覺。
18

這些佛像雕刻作品,也是藝術寓於宗教的說明。
藝術隨著時代社會狀況的演變,雖然大部分的情形,藝術創作並非服膺宗教的意義,但人類在於宗教方面的生活情思,往往會影響或形成藝術家創作時的源泉。
參、美化性的功能
藝 術美化性的功能,是指有關於美感經驗的享受與提昇。一件藝術作品所提供的知覺方面的享受,可能並不局限於其所提供的創作者本身的經驗,它可隨著觀賞者條件 的差異而有不同的體會,但基本上,它展現出一片境界,使你面對並擁有它時,能得有最高程度的精神的快樂、狂喜或淨化。當在享有精神上的快樂、狂喜或淨化之 際,有助於個人美感方面經驗與能力的提昇。
以戲劇為例,希臘學者亞理斯多德(Aristotles384322 B. C.)主張其最大的功效,即在於精神的淨化,在其《詩學》(Poetics) 中談到:「……,悲劇乃是一種髙貴的完整之行動的模仿,具有適當的長度;它應用每一種語言上的修飾,而被藝術的手腕所加強的語言,每一種語言上的修飾,都 被分別地應用在戲劇之各個不同的部分裡;它(悲劇)是被呈現在戲劇的形式,而非敘述的形式之中,透過了對於可憐與可怕的事件之再現,產生出有關這等情緒之 適當的淨化作用。」此外,他又談到:「喜劇乃是某種可笑而不完美的行動之模仿性的描繪……透過了快樂和歡笑導致有關這些激情的淨化。」誠如文中所言,戲劇可以排遣觀眾的情緒,而使情感得到陶
19

事實上,這種精神上淨化的功效,並可普遍到各類藝術的創作。從各類藝術方面的創作,我們可以體會其中藝術家訴之於情感的用心,我們也可融入於其中或離、或悲;或合、或樂等的不同體驗。在體驗的同時,我們的美感經驗與能力,也在不斷的擴展與增進。
肆、本質性的功能
藝 術本質性的功能,在於促進藝術的發展,帶動多元化的藝術思想與形式。藝術的存在與人類文化的進展同時並進。每一時段、每一地區藝術的存在都具有其價值與意 義,並不因為地區的偏遠或熱鬧,團體的大或小,時間的長或短而受到影響;反而,若有特殊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事件的發生,可能會影響到所在地區藝術 的形成、特性與持續。整體藝術的成形,誠有賴於各時段、各地區藝術的交遞影響。
事實上,藝術的發展有如波浪交錯起伏的延續。在藝術的表現形式中,一方面表達著藝術家獨特的思想,他/她接受或拒絕既存的事物中的特質,然後加入一些他/她的選擇與貢獻,因此而與過去之間有所變化,而這些變化促使藝術的面貌多元而豐富;在另一方面,藝術的表現形式中,也呈現著藝術家與藝術家之間,彼此的共同努力所形成的藝術形態與技法。
舉臺灣文學與藝術的現象為例,在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臺灣割據給日本,因為政治局勢變動,原本的繪畫風氣也隨之改變
20

,西洋畫、日本畫趁勢而入,帶來日本在西方後期印象主義繪畫思潮洗禮下,傾向自然主義的觀念與形式。有關於傳統繪畫方面,原屬與中原大陸一脈相連以簡易水墨花鳥為主的繪畫樣式,因此轉向寫生自然(圖1-6)、或描繪日常生活的景象,呈顯出濃馥的鄉土情懷,為傳統繪畫注入新的內涵。同時,因為注重寫生而更接近我國唐宋古風(圖1-7),注重線描賦彩的表現方式,當時的藝術發展現象誠如王白淵於《臺灣省通志稿•六•學藝志•藝術篇》的主張:「在臺灣有中國大陸傳來的美術、後期印象派為中心的西洋美術及中國北畫的一大支脈——即日本畫三種樣式,在此一島上會合
【見原文】
1-6近代林玉山(19072004)蓮池(1930
林玉山是生長於臺灣的前輩藝術家。此幅為早期作品,可以看到作者用傳統的線描賦彩技法,寫生自然景觀在絹的材質上,企圖在新舊觀念與思潮的交替中,開創出繪畫的新方向。
上文 下文  書首

Friday, April 23, 2010

167

腹間旋毛鱗甲動,耳夾肉角筋垂虹。山前人指洗創處,自跑聖水春融融。此馬腹下旋毛如鱗狀,或曰龍種也。嘗以病蹄自跑出泉洗創輒愈,人目其處曰聖水云。其高七尺脩丈咫,想像精異還為龍。長洲汪琬為作傳,傳後系語如褒忠。真按:汪琬著作考 方召周詩無異駟,徒詠脩廣聯車攻。真按:翁方綱的詩學與詩經-蓋其詩宗杜黃詩史,上溯其本于詩經也. 曹韓之畫杜甫引,曾何偉蹟來花驄。此馬得遭此際會,是乃月馭星精從。紙上熊熊氣起立,俄頃蹴踏凌千真按:峯 國家得天厚元氣,真按:原有平抬. 人物起天所鍾。真按:上艹下馬. 宗親有王峙楨幹,王有神駿留奇蹤。譜入奎章慶隆舞,真按:原有平抬. 陋彼六駿唐石礱。詩成敢試點筆響,恐近瘦骨敲青銅。

167

   臘月六日石君招同曉嵐、兼六作丁卯同年小集真按:真按:王秉韜-愛如生朱珪知足齋集 知足齋詩集卷第十五『嵐宗伯、王兼六方伯、翁覃溪鴻臚作丁卯小集次覃溪…』朱珪年譜 卷下 『丁卯同年惟紀曉嵐宗伯、王兼六方伯秉韜、翁覃溪鴻臚數人,適方伯入覲,乃作丁卯同年會,紀以詩.』可知名秉韜也.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6074_朱珪年譜\_000430.tif○然若據『同年惟』,則豈金兆燕已前卒耶?據一般考證1789前後卒,則是矣.○然下句「屏翰尚存三節使,其一謂徐五樹峰。」則不僅此4人在也.○沈津考為徐行健,誤也.查網路及新漢籍唯明人徐行健,不知沈氏是否因其字號相同而李戴張冠,猶顧母王碩人之周可真、沈嘉榮二先生故事耶?抑又曰下有注云「徐五樹峰」誤以姓徐耶?又于此可見資料庫之重要矣.若沈先生嘗用古籍庫諒必不如是矣.○三節使還差兩個,豈翁學使亦在節使之列耶?然若以屏翰言,似非學使也. 真按:翁方綱的同年-鄉試舉人 翁方綱與朱珪、紀昀

液池雪霽午脂車,苹食承筐記翦蔬。屏翰尚存三節使,真按:國:屏翰  注音一式 ㄆ|ㄥˊ ㄏㄢˋ            遮蔽保衛。詩經˙小雅˙桑扈:「之屏之翰,百辟為憲。」唐˙韓愈˙楚國夫人墓誌銘:「公居河東,子在鄜畤,為王屏翰,有壤千里。」亦作「屏藩」、「藩屏」。                               詞:【屏翰】1.《詩‧大雅‧板》:“价人維藩,大師維垣。大邦維屏,大宗維翰。”後因以“屏翰”比喻國家重臣。   韓愈 《楚國夫人墓志銘》:“公居 河東 ,子在 鄜畤 ,為王屏翰,有壤千里。”《新唐書‧趙德諲傳》:“吾為國屏翰,渠敢有他志!”   李漁 《玉搔頭‧止兵》:“好箇有擔當的男子,不枉做皇家的屏翰。”2.謂屏障輔翼。《明史‧張翀傳》:“國家所恃為屏翰者,邊鎮也。”           【屏2翰】保衛。《續資治通鑒‧宋徽宗崇寧四年》:“四輔屏翰京師,兵力不可偏重。”《明史‧靖江王守謙傳》:“以 洪都 重鎮,屏翰西南。”                               ○按此應指同王秉韜為方伯也.方伯又呼藩伯. 其一謂徐五樹真按:徐峰 真按:峯 星垣相對兩尚書。七旬以長差肩近,曉嵐七十六,真按:紀昀之生卒 兼六七十,真按:王秉韜之生卒 石君與余皆肩次之。真按:翁方綱之生卒 真按:朱珪之生卒 第五之名接唱餘,丁卯順天榜,石君第六,兼六第四十六,曉嵐領其首而予得隨其後也。真按:翁方綱的鄉試名次 真按:朱珪的鄉試名次 真按:紀昀的鄉試名次 真按:王秉韜的鄉試名次 夢到奎堂都諫句,月寒倚畫檐初。真按:睂 末七字諸城劉文正師丁卯秋聚奎堂詩句也。真按:朱珪與劉統勳 真按:王秉韜與劉統勳 真按:劉統勳與丁卯順天鄉試 真按:翁方綱與劉統勳 真按:紀昀與劉統勳

167

   金谿朱仰山求紅葉山房詩真按:翁方綱交友資料-俟考

朱生文中豪,健筆富鉛槧。白首對大廷真按:原有挪抬. 摛華天藻掞。含香司會府,旅夢集寒真按:上雨下僉-        異體字字典                           字號 C15671 正字 【】-13-21      音讀           (一)ㄐ|ㄢ (二)ㄐ|ㄢˋ       釋義 (一)ㄐ|ㄢ         1.小雨。見廣韻.平聲.鹽韻。 2.縣名。見龍龕手鑑.雨部。            「 」之異體。                    (二)ㄐ|ㄢˋ   以物納水中。見廣韻.去聲.豔韻。                             屬我扁山齋,火傘騰秋燄。西江文結實,至味誰知饜。臨川屋梁物,氣比豐城劍。顧與章艾輩,流派區壇坫。真按:翁方綱對詩人流派的批判 真按:翁方綱與江西文章 真按:翁方綱的論文宗旨 真按:翁方綱與江西詩派 ○章世純、艾南英.江西時文五家.江西五家. 後生弗窮源,一味事華贍。真按:翁方綱的作文方法論 真按:翁方綱的創作方法論-根柢經術與修身(內養) 桃李趨眾妍,茂悅俄生厭。真按:翁方綱對當時學風的批判 豈知霜中英,自得天真豔。真按:翁方綱的創作方法論-天成非人為 獨收千峰翠,坐閱萬卉斂。苔石有本根,筠心無闕欠。真按:探源 真按:翁方綱的論學宗旨-質厚為本-詩的意象 真按:探本 掄才四十年,搔癢麻源念。吳江楓冷句,頗負知音忝。歸向山水言,借此丹黃驗。千古文之心,冀為學侶砭。真按:翁方綱的論文宗旨 真按:翁方綱的文學思想 真按:翁方綱對當時學風的批判 五家澤未湮,一瓣香非僭。真按:翁方綱的愛用詞 山靈共一笑,空潭澈雲瀲。真按:翁方綱詩的特色-寄情于景-藉景抒情或達意 真按:翁方綱詩的特色-末綴景致

167

   李滄雲通政閒軒真按:真按:李楘-然明清權威人名資料楘無此通政職也. 真按:李楘-應即此人 李楘之仕履-俟考

君作閒軒詩,自得閒中味。雖援坡公作,真按:蘇軾 而非徐子謂。屬我扁軒楣,以代堊塗塈。八分拙無飾,與君詩彷彿真按:髣髴 真按:翁方綱的文學審美觀 真按:翁方綱的詩學與書學 真按:翁方綱的文學與書學 庶持松筠心,掃盡紅紫卉。閒語淡不妨,閒遊計不費。屋閒僮僕閒,各以閒為貴。但恐軒主人,終克得閒未?真按:翁方綱的處世方法論 真按:翁方綱論閒 文章經濟深,清切台垣緯。真按:翁方綱的經世學 真按:翁方綱的實用傾向 真按:翁方綱的文學思想-文章經濟 鈞衡地所瞻,敭歷人斯慰。真按:人言可畏 真按:翁方綱所以沒有隱居之志的原因 真按:翁方綱的經世學 昔嘗閒侶詠,日事閒圃溉。閒雲竟出山,豈不友朋畏。真按:翁方綱的交友方法論 十年前題謝蘊山書室云「江頭正有閒雲在,真按:翁方綱為謝啟昆題詩 只恐閒雲又出山真按:二句前皆未見,恐有異體,或未收也. 」時蘊山方養疴里居,真按:謝啟昆生病了 而吾詩巳先兆之。真按:翁方綱的詩兆觀 真按:翁方綱的詩學 所得惟此詩,翛然閒者氣。檀爇篆煙橫,茶鼎松風沸。

167

   米人餉寶坻銀魚賦謝二首真按:真按:翁方綱交友資料-俟考 真按:翁方綱的飲食習慣 真按:翁方綱答謝 真按:翁方綱收禮 真按:翁方綱的生活品味 翁方綱收禮答謝

使君尺素銀魚餉,正及蘇齋筍脯筵。真按:翁方綱幫蘇軾過生日的擺設 真按:翁方綱幫蘇軾過生日 臘雪春蔬風味在,松肪夢到枕屏邊。坡書偃松屏贊墨卷同供像前,真按:迹 正是燕南服食故實也。真按:蘇軾的飲食 真按:翁方綱與偃松屏贊-翁方綱與蘇軾

蛤山霜雪薊門泉,海氣濛濛潞水船。嗤我懷人無好句,釣篷青破茗柯禪。真按:國無.詞:【茗柯】1.猶茗艼。 南朝    劉義慶 《世說新語‧賞譽》:“ 簡文 云: 劉尹 茗柯有實理。” 劉孝標 注:“柯,一作朾。”參見“ 茗艼 ”。2.指茶。   朱彝尊 《洞仙歌‧橄欖》詞:“更憶夜闌時,配取茗柯,消殘醉,滿傾壇盞。”   厲鶚 《東城雜記》卷上:“予曾得其( 許次紓 )所著《茶疏》一卷……凡三十六條,深得茗柯至理,與 陸羽 《茶經》相表裏。” 真按:翁方綱對茶與酒的看法 真按:翁方綱對茶與禪的看法 真按:翁方綱對茶道的看法


希望這方便不會讓你賒下更多,請多指教(comments)以平復.希望這是個好的交流,而不是讓你墮落更深.請保重,生前尚有死後.死後沒有,也不必太過執著.
這本來就是給有心讀書,且真讀書的好學者修學者交流的平台,而不是供學術或學生取巧功名的苟且.真沒想到,這種教育的話還要留給今天的我來說.何況是有閒情看覽此頁者.
我們無須爭辯神存不存在,但是,死,存在
不須註冊,不必登入,
可匿名留言
留言前,請仰望天,或看看自己將去的冥年
不留言,只有你會忘了,我會不知,事實會永存
一旦遭遇,敢說不曾做缺德事?可就不科學了.
然後知臨深履薄,非無為而發也.
因與果,還沒透徹的鏈.

Thursday, April 22, 2010

189

  貴溪畢生時文序

詩有江西派,時文亦然。真按:翁方綱與江西詩派 江西派者,文之正乎?曰非也。然其所以得派之原者,則正爾。得其所以得派之原,則其派亦正矣。予比年來極為江西士人論詩文學術之所以然,而今乃悉於貴溪畢生之文發之。真按:翁方綱與江西鄉試 始予與武進錢文敏來主江西鄉試,真按:錢維城 是時予銳意欲窮搜嗜學之士,而文敏亦力持文格,相與擊節高唱,以為獨得是邦清粹之氣。真按:翁方綱與錢維城-翁氏家事略記:「二十四年己卯…閏六月,奉命充江西鄉試副考官。少司空武進錢維城為正考官。錢以內廷侍郎奉差,例得具摺入謝。召見,上問:「汝副考官學問何如?」對曰:「臣實不知。據今歲考列一等前列,想其學問當好。」上曰:「汝亦久為翰林,何以不知?」對曰:「此人日日閉戶讀書,不與人酬接,是以不知。」上頷之。時錢公直南書房,於翰林中聞望夙著,方綱同年紀曉嵐,其甲戌會試門生也。  語方綱曰:「錢公不易共事,子其加意待之。」 及同奉使道中,唱酬甚歡。入闈閱卷,予夙知江右五家骨氣之深厚,久為時墨所掩,是役也,竊思有以振厲之,然途中卻未先與錢言及此。及閱卷,每得一佳文,彼此互質,相與欣賞,則錢公深識此意,所取不約而合。是科初用五言試帖,命題之日,兩人各於掌握暗寫一紙,出以相示,則兩人所寫題皆「秋水長天一色」。江西鄉試初用此體,內外簾自監臨以下至應試諸生無不爭相得句,以為切合,而錢與予之心眼相協更深矣」役旋至京,真按:前多作旋役.國與詞亦無.○然由此愈見乃「差事完了旋歸」之義也.亦即下文「使還」之義也. 有友人戲謂予曰:「異哉!獨君識江西人文字耶

190

?」予笑而不應也。蓋能知江西文格之所以然者,固不必其江西派之云也。真按:翁方綱與江西詩派 夫固有為之主宰者,吾嘗寶山谷二言,曰「以古人為師,以質厚為本」,真按:翁方綱的口頭禪 真按:翁方綱的座右銘 三十年來與天下賢喆論文不出此語,而況於江西哉?真按:翁方綱與黃庭堅 真按:翁方綱的文論 乃予既抱此,識江西文字之癖,而今日江西人則不為江西之文久矣。真按:原文似作土字,據續修四庫本訂.蓋此又有略異者也. 金谿周生,予己卯舉首也。今老且病,予視學三年,將受代而訊諸學官弟子有抄周生之文以來者,真按:翁方綱與江西鄉試 予竊欲甄錄其一二以為江西士人式,而匆遽未果。惟貴溪畢生雖老且貧,而神智愈壯骨力愈勁,為文亦愈深且肆。予視學使還,生賦五言詩為贈,真按:翁方綱與江西鄉試 其感知篤學之意,肫然出天性,此真江西文也已!其明年,真按:翁方綱的文論 真按:翁方綱與江西詩派 予勘書奉天,而生緘其文,遠求予定之真按:翁方綱與文溯閣四庫全書




希望這方便不會讓你賒下更多,請多指教(comments)以平復.希望這是個好的交流,而不是讓你墮落更深.請保重,生前尚有死後.死後沒有,也不必太過執著.
這本來就是給有心讀書,且真讀書的好學者修學者交流的平台,而不是供學術或學生取巧功名的苟且.真沒想到,這種教育的話還要留給今天的我來說.何況是有閒情看覽此頁者.
我們無須爭辯神存不存在,但是,死,存在
不須註冊,不必登入,
點擊此處即可匿名留言
留言前,請仰望天,或看看自己將去的冥年
不留言,只有你會忘了,我會不知,事實會永存
一旦遭遇,敢說不曾做缺德事?可就不科學了.
然後知臨深履薄,非無為而發也.
因與果,還沒透徹的鏈.

Wednesday, April 21, 2010

301

 右明長洲彭年撰。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 朱彝尊云:孔嘉人品足亞徵仲真按:彭年 真按:文徵明 何穉孝長歌云:隆池處士彭孔嘉,真按:彭年 徵仲並軌吳人姱。集有世貞序。真按:原文爛缺.今核之下自國學數典瑚璉兄原藏之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46_10487204.pdf97頁(102),正是王世貞也.

長谷集十五卷刋本

 右明奉化知縣華亭徐獻忠撰。黃宗羲云:伯臣文多小品,真按:徐獻忠 牧齋稱其有布書未見。真按:錢謙益 真按:本書成書時間-可見在錢謙益尚未厲禁之前!

東厓先生集二卷刋本真按:王襞

 右明泰州王襞撰。仲子,真按:王艮 隨父之會稽,傳陽明良知之學。吳興沈和贈詩云:念子賢者後,至理早已融。譬彼三世醫,指授寧無從。真按:國:指授 注音一式 ㄓˇ ㄕㄡˋ指點教導。清史稿˙卷五○四˙藝術傳三˙王翬傳:「翬口講指授,咫尺千里,令眾分繪而總其成。」儒林外史˙第四十回:「揀那認得字多的兵選了十個,託沈先生每日指授他些書理。」詞:【指授】1.指導;傳授。   班固 《白虎通‧三教》:“立三教以相指授。”   韓愈 《送水陸運使韓侍御歸所治序》:“相原隰之宜,指授方法,故連二歲大熟。”《古今小說‧張道陵七試趙昇》:“真人見   二人道心堅固,乃將生平所得秘訣,細細指授。” 魯迅 《吶喊‧阿Q正傳》:“ 阿Q 本來也是正人,我們雖然不知道他曾蒙什麼明師指授過,但對於‘男女之大防’卻歷來非常嚴。”2.猶指示。《新唐書‧李吉甫傳》:“又請自往招 元濟 ,苟逆志不悛,得指授群帥俘賊以獻天子。”   陳子龍 《傷春》詩之二:“詔書頻指授,使者日倥傯。” 詩特其餘事。

302

汪山人集十八卷刋本

 右明休寧汪少廉撰。

元岳山人詩選八卷詠物詩二卷刋本真按:中研院線上目無!

 右明秀水姚兖撰。真按:姚兗-中研院線上目無! 伯穀稱其詩清真古淡不事藻繪。真按:王穉登

吳越游集七卷北遊編一冊刋本

 右明吳江王叔承撰。王元美序。真按:王世貞

黃淳父集二十四卷刋本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

 右明長洲黃姬撰。真按:原文此字與下一水字均多一點為氷(疑乃筆添者).然今覈之下自國學數典瑚璉兄原藏之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86_10487102.pdf作「水」是也.287頁(291)) 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 姬水為省曾令子真按:黃省曾 真按:國:令子 注音一式 ㄌ|ㄥˋ ㄗˇ賢子。多用於稱美他人的兒子。舊唐書˙卷一五八˙鄭餘慶傳:「憲宗謂餘慶曰:『卿之令子,朕之直臣,可更相賀。』」幼學瓊林˙卷二˙祖孫父子類:「稱人有令子曰:『麟趾呈祥。』」詞:【令子】猶言佳兒,賢郎。多用於稱美他人之子。《南史‧任昉傳》:“﹝ 任昉 ﹞四歲誦詩數十篇,八歲能屬文,自製《月儀》,辭義甚美。 褚彥回 嘗謂 曰:‘聞卿有令子,相為喜之。所謂百不為多,一不為少。’”   李商隱 《五言述德獻上杜七兄僕射》詩:“過庭多令子,乞墅有名甥。”   俞正燮 《癸巳類稿‧澳門紀略跋》:“徵君為同知 張君 令子,論世知大體,因書其大要而歸之。” 有文名。學書于枝山真按:祝允明 黃元美云:真按:疑為王元美(王世貞)之訛也! 其文如北里名姬作酒,才色既自可觀,時出俊語

303

松韻堂集十二卷刋本

 右明太學生常熟孫七政撰。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

汪禹又集八卷刋本真按:中研院線上目作「汪禹乂集」.○禁燬書目暨翁稿均作乂也!下文又有筆批改為乂,則此殆漏校矣.

 右明休寧汪淮撰。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 淮字真按:原文有塗改!又←→乂.今从正. 真按:汪淮 一名蘿山詩稿。

卓光祿集三卷刋本

 右明光祿寺署丞仁和卓明卿撰。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 明卿字徵甫真按:卓明卿 葉良茂云:徵甫詩華贍和暢,才調過人。

曹太史集十六卷刋本

 右明翰林院編修金壇曹大章撰。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

304

蒲洲集十卷刋本

 右明刑部郎中上虞陳綰撰。綰字蒲洲同里謝瑜序稱其為兵部郎時守榆關,多所建立。

雁湖釣叟自在吟九卷刋本真按:中研院線上目無!今此書似不存,則無以核對下墨丁之文矣.

 右明布衣嘉善王周撰。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 附題詞一冊。周子號■泉者官至中丞。其題詞皆其子同時人也。

皆非集二卷刋本

 右明廣州參將鄞縣萬達甫撰。附子邦孚詩稿一卷。真按:萬邦孚 其孫真按:萬泰 曾孫斯大真按:萬斯大 斯同並能世其學。真按:萬斯同 真按:萬斯同之家世

包參軍集■卷刋本

305

 右明參軍鄞縣包大中撰。

田亭草二十卷詩七卷刋本

 右明南京禮部尚書晉江王鳳翔撰。真按:中研院線上目無!

雲洞山房集二卷內閣奏稿十卷刋本真按:中研院線上目作「靈洞山房集」.今覈之下自國學數典之瑚璉兄原藏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321_10487240.pdf,正作靈字!(321頁(281))

 右明大學士蘭谿趙志臯撰。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 志臯居宰輔時多所疏陳,及病臥床褥,猶力疾草疏,爭國本、礦稅諸大政。其詩一名濲陽集真按:瀔陽集?二字形近多混誤也!

喙鳴詩集十八卷刋本

 右明大學士鄞縣沈一貫撰。一貫于神宗朝輔政十三年,當國者四年。枝柱清議,同好惡與前後諸臣同惟于楚宗妖書京察三事不滿時論

306

朱文懿公集十二卷刋本

 右明大學士山陰朱賡撰。

穀城山館詩集二十卷刋本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

 右明禮部尚書東阿于慎行撰。其詩舂宏麗,真按:原為墨丁,據筆校改正. 一時推為大手筆。陸樹聲及其門人邢侗為之序。

松菊堂集二十四卷刋本

 右明餘姚孫鰲撰。之孫。真按:姚燧 于慎行序。

四遊稿六卷刋本

 右明大學士南昌張位撰。位以持正忤江陵真按:張居正 罷相。

307

後于東湖杏花村建閒雲樓吟眺自娛,老僧不識其為宰相也。

禮部集八卷刋本

 右明禮部主事無錫華叔陽撰。

雲東拾草十四卷刋本真按:原為墨丁,據筆注者改正。

 右明禮部侍郎長洲韓世能撰。

溪山堂草四卷刋本

 右明都察院右都御史嘉興沈思孝撰。恩孝上封事,忤江陵,杖謫嶺南。好賞鑒書畫,言者遂劾其以千金購得右軍真蹟一卷。其詩在瑯琊四十子之列

308

。所著別有行成郊居西征陸沉諸稿。又有吾美堂集。

沈司成集一卷滴露軒藏稿一卷長水文鈔十卷刋本

 右明南京司業平湖沈懋孝撰。懋孝嘗學于趙大洲,其論學不腐,論文有根柢,所著別有淇林雜咏。

朱秉八卷刋本真按:真按:噐-不復一一出校! 中研院線上目有!

 右明山西巡撫副都御史新淦撰。真按:朱孟震-夢字誤矣! 真按:中研院線上目無!當依下文及中研院線上目作朱孟震!噫,前作夢,後作孟,此抱經主人看而未見矣! 震字秉器真按:朱孟震 所著詩文各四卷,一名郁木生全集。初官刑部主事時結清溪社,一時名士有聲應氣求之合。

309

清音閣集六卷刋本

 右明福建提學副使吳江顧大典撰。皇甫汸序。

不二齋文選七卷刋本

 右明左諭德山陰張元忭撰。元忭少貧氣節聞楊繼盛死為文遙誄之。真按:疑有誤! 天復緣事削籍,真按:張天復 元忭遇恩請復官,不從,遂悒悒得疾卒。

江岷嶽文集四卷刋本

 右明江西提學副使全椒江以東撰。

天遠樓集二十七卷刋本

 右明吏部侍郎長洲徐顯卿撰。

310

定宇文集六卷刋本真按:鄧以讚

 右明吏部右侍郎新建鄧以讚撰。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 以讚生有異質從王畿傳良知之學。

黔草二十一卷刋本

 右明兵部尚書泰和郭子京撰。子京敭歷外臺著書不輟,別有閩草留草蜀草浙草晉草,此黔草乃巡撫貴州所作。

碧山學士集十九卷刋本

 右明少詹事秀水黃洪憲撰。洪憲自號碧山居士。

馮元成詩集七卷文集七卷刋本



希望這方便不會讓你賒下更多,請多指教(comments)以平復.希望這是個好的交流,而不是讓你墮落更深.請保重,生前尚有死後.死後沒有,也不必太過執著.
這本來就是給有心讀書,且真讀書的好學者修學者交流的平台,而不是供學術或學生取巧功名的苟且.真沒想到,這種教育的話還要留給今天的我來說.何況是有閒情看覽此頁者.
我們無須爭辯神存不存在,但是,死,存在
不須註冊,不必登入,
點擊此處即可匿名留言
留言前,請仰望天,或看看自己將去的冥年
不留言,只有你會忘了,我會不知,事實會永存
一旦遭遇,敢說不曾做缺德事?可就不科學了.
然後知臨深履薄,非無為而發也.
因與果,還沒透徹的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