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Friday, January 26, 2018

經傳釋詞·阮元序

1

經傳中實字易訓,虗詞難釋。《顏氏家訓》雖有〈音辭篇〉,于古訓罕有發明;賴《爾雅》《說文》二書解說古聖賢經傳之詞氣,最為近古。然《說文》惟解特造之字,(如:亏、白。)而不及假借之字,(如:而、雖。)《爾雅》所釋未全,讀者多誤。是以但知「攸」訓「所」而不知同「迪」;(「攸」與「由」同。由、迪,古音相轉。「迪」音當如「滌」,「滌」之从「攸」、「笛」之从「由」,皆是轉音,故「迪、攸」音近也。《釋名》曰:笛,滌也。)但見「言」訓「我」而忘其訓「閒」,(《爾雅》:言,閒也。卽詞之「閒」也。)雖以毛、鄭之精,猶多誤解,何況其餘。高郵王氏喬梓貫通經訓,兼及詞氣。昔聆其〈終風〉諸說,每為解頤,乃勸伯申勒成一書。今二十年,伯申侍郎始刻成《釋詞》十卷,元讀之,恨不能起毛、孔、鄭諸儒而共證此快論也。元昔敎浙士解經,曾謂《爾雅》「坎,律,銓也」為「●,聿,詮也」字之訛,辛楣先生韙之。又謂《詩》「鮮民之生」,《書》「惠鮮鰥寡」,「鮮」皆「斯」之假借字,《詩》「綢直如髮」,「如」當解為「而」,(髮乃實指其髮,與「笠」同,非比語。《傳》、《箋》竝誤。)《老子》「夫佳兵者,不祥之器」,「佳」為「隹」(同「惟」。)之訛。(《老子》「夫惟」二字相連為辭者甚多,若以為「佳」,則當云「不祥之事」,不當云「器」。)若此之疇,學者執是書以求之,當不悖謬於經傳矣。《論語》曰:「出辭氣,斯遠鄙倍。」可見古人甚重詞氣,何況絕代語釋乎?

嘉慶二十四年小寒日,阮元書於贛州舟次

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13081&page=2

Thursday, January 25, 2018

經義述聞·王引之序

引之受性檮昧,少從師讀經,裁能絕句,而不得其解。旣乃習舉子業,旦夕不輟,雖有經訓,未及搜討也。年廿一,應順天鄕試,不中式而歸,亟求《爾雅》《說文》《音學五書》讀之,乃知有所謂聲音文字詁訓者。越四年,而復入都,以已所見,質疑於大人前。大人則喜曰:「乃今可以傳吾學矣!」遂語以古韻廿一部之分合,《說文》諧聲之義例,《爾雅》《方言》及漢代經師詁訓之本原。大人曰:「詁訓之指,存乎聲音。字之聲同、聲近者,經傳往往假𠎥,學者以聲求義,破其假𠎥之字,而讀以本字,則渙然冰釋。如其假𠎥之字而強為之解,則詰𥷚為病矣。故毛公《詩傳》多易假𠎥之字,而訓以本字,已開改讀之先。至康成箋《詩》注《禮》,婁云『某讀為某』,而假𠎥之例大明。後人或病康成破字者,不知古字之多假𠎥也。」大人又曰:「說經者期於得經意而已,前人傳注不皆合於經,則擇其合經者從之;其皆不合,則以已意逆經意、而參之他經、證以成訓,雖別為之說,亦無不可;必欲專守一家,無少出入,則何邵公之墨守見伐於康成者矣。」故大人之治經也,諸說竝列,則求其是;字有假𠎥,則改其讀。葢孰於漢學之門戶,而不囿於漢學之藩籬者也。引之過庭之日,謹錄所聞於大人者,以為圭臬。日積月累,遂成卷帙。旣又由大人之說觸類推之,而見古人之詁訓,有後人所未能發明者,亦有必當補正者;其字之假𠎥,有必當改讀者,不揆愚陋,輒取一隅之見附於卷中,命曰《經義述聞》以志義方之訓。凡所說《易》《書》《詩》《周官》《儀禮》、大小戴《記》、《春秋》內外傳、公羊、穀梁傳、《爾雅》,皆依類編次,附以通說。其所未竟,歸之續編,亦欲當世大才通人糾而正之,以袪煩惑云爾。嘉慶二年三月二日,高𨞄王引之敘。合《春秋名字解詁》《大歲攷》凡三十二卷。道灮七年十二月重刋於京師西江米巷壽藤書屋。孫守真按:「西」字不清,攷北京有西江米巷。
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13214&page=5

經義述聞·阮元序

昔郢人遺燕相書,夜書,曰:「舉燭」,因而過書「舉燭」,燕相受書說之,曰:「舉燭者,尚明也;尚明者,舉賢也。」國以治,治則治矣,非書意也。鄭人謂玉未理者「璞」,周人謂鼠未腊者「璞」,周人曰:「欲買璞乎?」鄭賈曰:「欲之。」出其璞,乃鼠也。夫誤會舉燭之義,幸而治;誤解鼠璞,則大謬。由是言之,凡誤解古書者,皆舉燭、鼠璞之類也。古書之最重者莫逾於經,經自漢晉、以及唐宋,固全賴古儒解注之力,然其閒未發明而沿舊誤者尚多,皆由於聲音文字假借轉注未能通徹之故,我朝小學訓詁,遠邁前代。至乾隆閒,惠氏定宇、戴氏東原大明之,高𨞄王文肅公以清正立朝,以經義敎子,故哲嗣懷祖先生家學特為精博,又過於惠、戴二家。先生經義之外,兼覈諸古子史。哲嗣伯申,繼祖又居鼎甲,幼奉庭訓,引而申之,所解益多,著《經義述聞》一書,凡古儒所誤解者,無不㫄徵曲喻,而得其本義之所𡉈,使古聖賢見之,必解頥曰:「吾言固如是!數千年誤解之,今得明矣。」嘉慶二十年,南昌盧氏宣旬讀其書而慕之,旣而伯申又從京師以手訂全帙寄余,余授之盧氏,盧氏於刻《十三經注疏》之暇,付之刻工,伯申亦請余言序之。昔余初入京師,嘗問字於懷祖先生,先生頗有所授;既而伯申及余門,余平日說經之意,與王氏喬梓投合無閒。是編之出,學者當曉然於古書之本義,庶不致為成見舊習所膠固矣。雖然,使非究心於聲音文字以通訓詁之本原者,恐終以燕說為大寶,而嚇其腐鼠也。

嘉慶二十二年春,阮元序於荊州舟中

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13214&page=2


廣雅疏證·王念孫序


6
㫺者周公制禮作樂,爰箸《爾雅》,其後七十子之徒、漢初綴學之士遞有補益。作者之聖,述者之明,卓乎六蓺羣書之鈐鍵矣。至於舊書雅記詁訓未能悉僃,網羅放失將有待於來者。魏太和中博士張君稚讓繼兩漢諸儒後,參攷往籍,徧記所聞,分別部居,依乎《爾雅》。凡所不載,悉箸於篇。其自《易》《書》《詩》三禮、三傳,經師之訓,《論語》《孟子》《鴻烈》《法言》之注,《楚辭》漢賦之解,讖緯之記,《倉頡》《訓纂》《𣶢喜》《方言》《說文》之說,靡不兼載。葢周秦兩漢古義之存者,可據以證其得失;其散逸不傳者,可藉以闚其端緒。則其書之為功,於詁訓也大矣!念孫不揆檮昧,為之疏證。殫精極慮,十年於兹。竊以詁訓之旨,本於聲音,故有聲同字異,聲近義同;雖或類聚羣分,實亦同條共貫。譬如振裘必提其領,舉網必挈其綱,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嘖而不可亂也」。此之不寤,則有字別為音,音別為義;或望文虗造而違古義,或墨守成訓而尟會通。易𥳑之理旣失,而大道多岐矣。今則就古音以求古義,引伸觸類,不限形體,苟可以發明前訓,斯淩雜之譏亦所不辭。其或張君誤采,博攷以證其失;先儒誤說,參酌而寤其非。以燕石之瑜,補荊璞之瑕,適不知量者之用心云爾。張君進表,《廣雅》分為上中下,是以《隋書·經籍志》作三卷,而又云「梁有四卷。」不知所析何篇。隋曹憲《音釋》,《隋·志》作四卷,《唐·志》作十卷。今所傳十卷之本,音與正文相次,然《館閣書目》云:「今逸,但存音三卷。」是音與《廣雅》別行之證,較然甚明,特後人合之耳。又憲避煬帝諱,始稱《博雅》,今則仍名《廣雅》,而𨓆《音釋》於後,從其朔也。憲所傳本卽有舛誤,故音內多據誤字作音,《集韻》《類篇》《太平御覽》諸書所引其誤亦或與今本同,葢是書之譌脫久矣。今據耳目所及,㫄攷諸書,以校此本。凡字之譌者五百八十,脫者四百九十,衍者三十九,先後䥘亂者百二十三,正文誤入音內者十九,音內字誤入正文者五十七,輒復隨條補正,詳舉所由。《廣雅》諸刻本以明畢效欽本為最善,凡諸本皆誤而畢本未誤者不在補正之列。最後一卷,子引之嘗習其義,亦卽存其說。竊放范氏《穀梁傳集解》子弟列名之例。博訪通人,載稽前典,義或易曉,略而不論,於所不知,葢闕如也。後有好學㴱思之士,匡所不及,企而望之。嘉慶元年正月高𨞄王念孫敘



廣雅疏證·段玉裁序


4
小學有形有音有義,三者互相求,舉一可得其二。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義,有今義。六者互相求,舉一可得其五。古今者,不定之名也。三代為古,則漢為今;漢魏晉為古,則唐宋以下為今。聖人之制字,有義而後有音,有音而後有形;學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義。治經莫重於得義,得義莫切於得音。《周官》六書:指事、象形、形聲、會意四者,形也;轉注、假𠎥二者,馭形者也,音與義也。三代小學之書不傳,今之存者,形書《說文》為之首,《玉篇》以下次之。音書《廣韵》為之首,《集韵》以下次之。義書《爾雅》為之首,《方言》《釋名》《廣雅》以下次之。《爾雅》《方言》《釋名》《廣雅》者,轉注、假𠎥之條目也。義屬於形,是為轉注;義屬於聲,是為假𠎥。稚讓為魏博士,作《廣雅》,葢魏以前經傳謠俗之形音義彙粹於是,不孰於古形古音古義,則其說之存者,無由甄綜;其說之已亾者,無由比例推測。形失則謂《說文》之外,字皆可廢;音失則惑於字母、七音,猶治絲棼之;義失則梏於《說文》所說之本義而廢其假𠎥。又或言假𠎥而昧其古音,是皆無與於小學者也。懷祖氏能以三者互求,以六者互求,尤能以古音得經義,葢天下一人而已矣。假《廣雅》以證其所得,其注之精粹,𠕅有子雲,必能知之。𣪏以是質於懷祖氏,竝質諸天下後世言小學者。乾隆辛亥八月,金壇段玉裁序。
5
洪編修校本尚無此序。

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13349&page=3

廣雅疏證·諸可寶題識

1
己未四月十日懷祖給事貽本
2
右依陽湖洪編修亮吉手校夲照錄,凡點識及校語皆存之。謹案:己未是嘉慶四年。迨乙丑編修在涇縣,又校一過,但未有●音一冊耳。又凡《疏證》語皆為句讀,即第一行書題、及次行某字、尾行卷次皆點竟,可見先輩讀書之法,其用心●密如此具誌之,以詔來者,師法在是矣。又書中未注各文亦加點●●●●蓋欲補注耳。它日當以●●別采編修之《六書轉注錄》中所證,再誌于書額。此夲假扵編修曾孫月●大令,兵火餘珍,尤宜善守也。光緒庚辰八月錢唐諸可寶注。
3
是夲于今年五月得於都門厰肆之文貴堂。凡白金十兩償其直。可寶又注。
http://ctext.org/library.pl?if=gb&file=13349&page=2#box(316,236,2,0)

Wednesday, January 24, 2018

諸經佛說地獄集要·頁1~8(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本《諸經佛說地獄集要》經文是採用《大正藏》的版本。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唐天竺沙門般剌蜜帝譯
彼諸眾生自業所感,造十習因,受六交報。真按:報,果報;與「因」對應。交,單字想複詞,交感、交互、交通之交。「交報」應即感應之果報。習,以習氣造作故名習。
云何十因? 真按:云,說,稱,稱說。何,什麼,怎麼。云何者,何云,倒序重組:怎麼說、什麼叫作。 阿難。一者:婬習交接,發於相磨,研磨不休。真按:發,單字想複詞,發生,同義複詞;此「發」即「生」也。下同。 如是故有大猛火光,於中發動。 真按:於中,找對主詞,上下文,於交接相磨中。或於心中、胸中(中,字形結構換部首=衷)。 如人以手自相磨觸,暖相現前。二習相然,故有鐵床、銅柱諸事。真按:二習,蓋婬無偶不成,故云「二」;即使自慰,亦有對象由心想生也。然下文均有「二習」,則須別觀。或為專有名詞,俟考!略查佛學辭典也未收「二習」。然則應以上下文來判讀即可。然則二習者,除陰陽男女二邊外,尚指能淫、所淫,能、所兩造也。下應俱同。○然,燃也。字形結構換部首。鐵床,鎔鐵成床,非冰冷鐵床也。何以知之?以上下文俱云「火、熱(暖)」情事故。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行婬,同名欲火。菩薩見欲。如避火坑。真按:是,此;故,因。是故者,因此也。「是故」者,「此所以」也。所以者,為什麼也。(以=因、為;所=此、什麼。倒序重組)○色目者,色,形形色色之色。單字想複詞。目,名目之目。色目即種類。此轉品作動詞,謂視此類之行為也。以下同。同名者,蓋以「欲、火」為同名而無異也;謂「欲」與「火」名異而實同也。以下同。
二者:貪習交計,發於相吸,吸攬不止。真按:「交」字下一字蓋作文換字面爾。此「計」猶前「交接」之「接」也。唯亦仍具其個別、特殊之義。如婬必接觸故,而貪必有算計、計量故。如是讀來,方易解如來及譯經法師意。如是故有積寒堅氷,於中凍冽。真按:中,猶衷;於中,猶由衷。謂體內也。此凍冽蓋自己體內而出。以皆眾生自業所感故也。○如是,如此。是,此也。 如人以口吸縮風氣,有冷觸生。真按:觸者,感也,覺也。 二習相凌,故有吒吒、波波、囉囉、青赤白蓮、寒冰等事。 真按:二習者,此蓋云能、所二方爾。或「二」者,有「再」義,如「不貳過」之「貳」;二習,云不斷熏習也。○寒冰者,寒冰地獄也。由是則上下文可逆推前列諸項,應即所感之諸地獄情狀及其名目也。 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多求,同名貪水。菩薩見貪,如避瘴海。真按:前云冰而此言水者,蓋水積則成寒,寒冽則成冰爾。
三者慢習交凌,發於相恃, 真按:有恃無恐故為慢傲也。 馳流不息,如是故有騰逸奔波,積波為水。如人口舌自相綿味, 因而水發。真按:綿,纏綿也。謂口舌與滋味糾纏難捨也。○水發之水,口水、涎也。 二習相鼓,故有血河、灰河、熱沙、毒海、融銅灌吞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我慢,名飲癡水。菩薩見慢,如避巨溺。
四者嗔習交衝,發於相忤,忤結不息,心熱發火,鑄氣為金。真按:此心火可鑄氣如鎔漿而成金屬器物也。氣者,舉凡一切,尤指無形及不可見者;乃謂此心熱所發之火,能鑄一切為金,猶如無中生有也。如是故有刀山、鐵橛、劍樹、劍輪、斧鉞、鎗鋸。如人銜冤,殺氣飛動。二習相擊,故有宮割、斬斫、剉刺、搥擊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嗔恚,名利刀劍。菩薩見嗔,如避誅戮。
五者詐習交誘。發於相調。引起不住。如是故有繩木絞挍。 如水浸田。草木生長。二習相延。故有杻械枷鎖鞭杖撾棒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姦偽。同名讒賊。菩薩見詐。如畏犲狼。
六者誑習交欺。發於相誷。誣誷不止。飛心造姦。如是故有塵土屎尿穢污不淨。如塵隨風。各無所見。二習相加。故有沒溺騰擲飛墜漂淪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欺誑。同名劫殺。 菩薩見誑。如踐蛇虺。
七者怨習交嫌。發于銜恨。如是故有飛石投礰。匣貯車檻。 甕盛囊撲。如陰毒人。懷抱畜惡。二習相吞。故有投擲擒捉擊射撮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怨家。名違害鬼。菩薩見怨。如飲鴆酒。
八者見習交明。如薩迦耶見戒禁取。邪悟諸業。發於違拒。 出生相返。如是故有王使主吏證執文藉。如行路人。來往相見。二習相交。故有勘問權詐考訊推鞫察訪披究照明。善惡童子手執文簿辭辯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惡見。同名見坑。菩薩見諸虛妄遍執。如入毒壑。
九者枉習交加。發於誣謗。如是故有合山合石碾磑耕磨。如讒賊人。逼枉良善。二習相排。故有押捺搥按蹙漉衝度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怨謗。同名讒虎。菩薩見枉。如遭霹靂。
十者訟習交諠。發於藏覆。如是故有鑒見照燭。如於日中。 不能藏影。故有惡友業鏡火珠披露宿業對驗諸事。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覆藏。同名陰賊。菩薩觀覆。如戴高山履於巨海。
云何六報。阿難。一切眾生六識造業。所招惡報從六根出。 云何惡報從六根出。一者見報。招引惡果。此見業交。則臨終時。先見猛火滿十方界。亡者神識飛墜乘煙入無間獄。發明二相。一者明見。則能遍見種種惡物。生無量畏。二者暗見。寂然不見。生無量恐。如是見火。燒聽。能為鑊湯洋銅。燒息。能為黑烟紫焰。燒味。能為燋丸鐵糜。燒觸。能為熱灰爐炭。燒心。 能生星火迸灑。煽鼓空界。
二者聞報。招引惡果。此聞業交。則臨終時。先見波濤沒溺天地。亡者神識降注乘流入無間獄。發明二相。一者開聽。聽種種鬧。精神愗亂。二者閉聽。寂無所聞。幽魄沈沒。如是聞波。 注聞。則能為責為詰。注見。則能為雷為吼。為惡毒氣。注息。 則能為雨為霧。灑諸毒虫周滿身體。注味。則能為膿為血。種種雜穢。注觸。則能為畜為鬼。為為尿。注意。則能為電為雹。摧碎心魄。
三者嗅報。招引惡果。此嗅業交。則臨終時。先見毒氣充塞遠近。亡者神識從地涌出入無間獄。發明二相。一者通聞。被諸惡氣薰極心擾。二者塞聞。氣掩不通。悶絕於地。如是嗅氣。衝息。則能為質為履。衝見。則能為火為炬。衝聽。則能為沒為溺。為洋為沸。衝味。則能為餒為爽。衝觸。則能為綻為爛。為大肉山。有百千眼。無量咂食。衝思。則能為灰為瘴。為飛砂礰擊碎身體。
四者味報。招引惡果。此味業交。則臨終時。先見鐵網猛炎熾烈周覆世界。亡者神識下透挂網。倒懸其頭。入無間獄。發明二相。一者吸氣。結成寒氷。凍裂身肉。二者吐氣。飛為猛火。 燋爛骨髓。如是嘗味。歷嘗。則能為承為忍。歷見。則能為然金石。歷聽。則能為利兵刃。歷息。則能為大鐵籠彌覆國土。歷觸。則能為弓為箭。為弩為射。歷思。則能為飛熱鐵從空雨下。
五者觸報。招引惡果。此觸業交。則臨終時。先見大山四面來合。無復出路。亡者神識見大鐵城。火蛇火狗。虎狼師子。牛頭獄卒。馬頭羅剎。手執槍矟驅入城門。向無間獄。發明二相。一者合觸。合山逼體。骨肉血潰。二者離觸。刀劍觸身。心肝屠裂。如是合觸。歷觸。則能為道為觀。為廳為案。歷見。則能為燒為爇。歷聽。則能為撞為擊。為剚為射。歷息。則能為括為袋。為拷為縛。歷嘗。則能為耕為鉗。為斬為截。歷思。則能為墜為飛。為煎為炙。
六者思報。招引惡果。此思業交。則臨終時。先見惡風吹壞國土。亡者神識被吹上空。旋落乘風。墮無間獄。發明二相。一者不覺。迷極則荒。奔走不息。二者不迷。覺知則苦。無量煎燒痛深難忍。如是邪思。結思。則能為方為所。結見。則能為鑒為證。結聽。則能為大合石。為氷為霜。為土為霧。結息。則能為大火車。火船火檻。結嘗。則能為大叫喚。為悔為泣。結觸。則能為大為小。為一日中萬生萬死。為偃為仰。


阿難。是名地獄十因六果。皆是眾生迷妄所造。若諸眾生惡業圓造。入阿鼻獄。受無量苦。經無量劫。六根各造。及彼所作兼境兼根。是人則入八無間獄。身口意三作殺盜婬。是人則入十八地獄。三業不兼。中間或為一殺一盜。是人則入三十六地獄。見見一根。單犯一業。是人則入一百八地獄。由是眾生別作別造。於世界中入同分地。妄想發生。非本來有。

Tuesday, January 23, 2018

諸經佛說地獄集要·目錄

目錄
1.大佛頂首楞嚴經卷第八 唐 天竺沙門般剌蜜帝譯
............................................. (大正藏 19. No945)........ 一
正法念處經卷第五 元魏 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 (大正藏17, No721)........ 九
正法念處經地獄品三之一.................................................. 九
正法念處經卷第六..................................................... 一九
地獄品之二........................................................... 一九
正法念處經卷第七..................................................... 四九
地獄品之三........................................................... 四九
正法念處經卷第八............. ...................................... 八〇
地獄品之四........................................................... 八〇
正法念處經卷第九.................................................. 一一〇
地獄品之五....................................................... 一一〇
正法念處經卷第十................................................ 一四〇
地獄品之六....................................................... 一四〇
正法念處經卷第十一 一七〇
地獄品之七....................................................... 一七〇
正法念處經卷第十二 二〇一
地獄品之八....................................................... 二〇一
正法念處經卷第十三.............................................. 二二八
地獄品之九....................................................... 二二八
正法念處經卷第十四.............................................. 二六六
地獄品之十
................................................................. 二六六
正法念處經卷第十五.............................................. 二九七
地獄品之十一........................................................ 二九七
3.佛說十八泥犁經 後漢 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 (大正藏17.No731)……三二七
4.佛說罪業應報教化地獄經 後漢 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 (大正藏17. No724)……三三七
5.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後漢 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 (大正藏17. No729)…三四七
6.佛說立世阿毘曇論卷第八 陳 西印度三藏真諦譯
.............................................. (大正藏32. No1644)…三七七
地獄品第二十三...................................................... 三七七
7.佛說較量壽命經 宋 沙門臣天息災譯.......... (大正藏17. No759)……四一七
8.佛說因緣僧護經 失譯........................ (大正藏17. No749)……四三三
9.佛說觀佛三昧海經卷第五 東晉 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羅譯
.............................................. (大正藏15. No643)……四六九
觀佛心品第四........................................................ 四六九
10............................................ 佛說罪福報應經 劉宋 于闐國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 (大正藏17. No747)……四九九
11................................................................. 起世經卷第二 隋 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大正藏1. No24).............................. 五〇五
地獄品第四之一...................................................... 五〇五
起世經卷第三........................................................ 五一二
地獄品第四之二............................................. …………五一二
起世經卷第四........................................................ 五四〇
地獄品第四之三...................................................... 五四〇
12. 佛說鬼問目連經 後漢 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 (大正藏17. No734)……五六七
13............................................ 佛說雜藏經 東晉 平陽沙門法顯譯 (大正藏17. No745)……五七三
14.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十九 後秦 弘始年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大正藏1. No1)...... 五八九
第四分世記經地獄品第四.............................................. 五八九
15................................................................. 地藏菩薩本願經科注 古鹽匡菴青蓮苾芻靈父輯............................................. 六一九
地獄名號品第五...................................................... 六一九
16................................................................. 大樓炭經卷第二 西晉 沙門法立共法炬譯……(大正藏1.No23)................................. 六五三
大樓炭經泥犁品第四(之一)............................................ 六五三
17. 起世因本經卷第二 隋天竺沙門達摩笈多譯
.............................................. (大正藏1. No25)..... 六七五
起世經地獄品第四上.................................................. 六七五
起世因本經卷第三.................................................... 六八二
地獄品中............................................................ 六八二
起世因本經卷第四……七一○
地獄品下............................................................ 七一○
18................................................................. 佛說泥犁經 東晉 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大正藏1. No86)................................ 七三五
19............................................ 佛說苦陰經 後漢 失譯   (大正藏1. No53)   七五五
20. 增壹阿含經卷第七 東晉 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 (大正藏2. No125)…七六三
五戒品第十四........................................................ 七六三
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三................................................ 七六四
善惡品第四十七...................................................... 七六四
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四................................................ 七六六
十不善品第四十八.................................................... 七六六
21............................................ 佛說善惡因果經 失譯 (大正藏85. No2881)……七六九
22. 諸經要集卷第十三 唐 西明寺沙門釋道世集
.............................................. (大正藏54. No2123)……七八五
惡報緣第九.......................................................... 七八五
23. 經律異相卷第四十九(地獄部上) 梁 沙門僧旻寶唱等集
.............................................. (大正藏53. N2121)……八〇五
經律異相卷第五十(地獄部下).......................................... 八二八
24............................................ 餓鬼報應經 失譯 (大正藏17. No746)……八六一
25............................................ 佛說八師經 吳 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大正藏14. No581)……八七一
26............................................ 三法度論卷下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 (大正藏25. No1506)……八七七
依品第三....................... …: .............................. 八七七
27.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第四百三十四    唐 玉華寺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大正藏7. No220)……九〇三
第二分地獄品第三十九之一............................................ 九〇三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三十五...................................... 九〇七
第二分地獄品第三十九之二............................................ 九〇七
28.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卷第三  唐玉華寺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大正藏8.No261)……九三七

不退轉品第四........................................................ 九三七

Monday, January 22, 2018

諸經佛說地獄集要·序

諸經佛說地獄集要
在崇尚物質優越的今天社會,人每天造作罪業不知凡幾。假使一天,我們能看到自己所造罪惡,真的會得到可怕的報應,深信,絕對沒有人敢以身試法,貿然嘗試。
雖然,我們都聽過「地獄」這個名詞,但對它絲毫無深刻印象,原因是我們對於「地獄」太陌生了,所以無法體會墮入地獄的可怕與痛苦。而無始劫來,眾生因為無明,不知造作了多少罪業。因此,久遠以來,常墮在生死輪迴之中,出離無期,苦痛不堪。

佛陀為悲憫衆生,不僅為我們揭示六道輪迴的真象,同時也述明了造作罪業,將來墮入地獄的可怕,大家所熟悉的《地藏經》就是把種種因果報應事理全盤的托出,期望藉此能喚醒無知的眾生。而造作罪業根由所在,佛陀更一語道破了「萬法唯心造」,一切都是自作自受的結果,絲毫無有替代。
本書之緣起,乃為江逸子先生所作之「地獄變相圖」。恩師 淨公,感於此變相圖深具教化意義,若再有經典配合深入講解,讓大家更清楚明白因果的道理,豈不更加圓滿!况且此圖大抵出自道教的《玉曆寶鈔》,對於佛教經典的真實意涵甚少, 不免仍存遺憾!因此,在師長的指導下,成立了「地獄考察小組」,冀能一探佛經對於「地獄」說法究竟為何。歷時半月,我們從《大藏經》中意外發現,有關地獄講述的經典,竟然是那麼豐富、詳實,所述地獄的淒慘狀況,讀來真叫人心驚膽跳。此刻,冷靜反觀自照,才深深體會到「閻浮提衆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爲讓世人有所警覺,恩師大悲心切,希望能將重要地獄經典摘錄匯集成冊,廣為流通,勸化眾生。
佛陀深知眾生總是埋頭造業時多,覺悟時少,因此講經說法中,經常會反覆提及造地獄因易,出離地獄難的種種事實真相。 類似這種經論在《大藏經》中,不下百部,較具代表性的就有二十五部之多。同時也發現某些經文,世尊曾多次演說,例如: 《起世經•地獄品》與《起世因本經•地獄品》二者雖大同小異,但皆是佛陀悲憫眾生,用心良苦反覆宣說的明證。
從經典中我們也深深體會到,地獄受苦衆生淒慘景況,任何鐵石心腸看了也會不禁潸然淚下,他們的哀號求救,都令人無比的心酸與感嘆,正如《無量壽經》上所言:「苦樂自當,無有代者」。
又地獄種類,無量無邊,佛總綱介紹八大地獄,每一大地獄,各有十六處或十八處地獄。衆生造多少地獄因,就要受多少種地獄苦,並非一處受苦就能出離,而是相續不斷,直至罪業消盡。且長久受苦,進去容易出來難,世尊形容猶如頭出頭沒,地獄是老家,出來只是喘口氣而已。難怪阿羅漢,想到過去生中造作罪業,墮阿鼻地獄受苦受難的狀況,不但心有餘悸,且驚恐得流出血汗。可惜凡夫業障深重,即便過去曾經多次進出地獄,而今已旋然忘盡。惟有能深信因果,篤信佛言者,才能明白造作罪業必得苦果,才能有所警覺。
至於造作什麼因,得什麼地獄報,《正法念處經•地獄品》敘述最詳盡。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試觀今日衆生普遍造作殺、盜、淫、妄、酒等惡業,此經對現今眾生所造種種惡業,有深刻的描述,並說明地獄不是閻羅王所設,是自己造作不善業所感召。如同《太上感應篇》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若欲出離地獄,唯有真誠懺悔,方能得出。故於起心動念處都要特別謹慎小心,今生有幸得人身聽聞佛法,真是百千萬劫難遭遇,更需好好珍惜。
人生如夢,佛法難聞。今雖科技發達,物質文明,相對地人的道德却愈來愈墮落,我們這一生是往上升?還是往下墮?自己當要省思!因此,誠盼《諸經佛說地獄集要》能人手一册,時時翻閱,常自警惕,珍惜此難得之身,落實「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教誨,勿忘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才能永脫地獄與輪迴之苦。願我們共勉之!

地獄考察小組 識于澳洲淨宗學院

二○○五年一月一日



諸經佛說地獄集要·序

近代世人相信科學,不信因果、不敬天地、不知倫常大道是人類自然的本性,因此膽大妄為,無所不作。殊不知,因果報應,絲毫不爽。雖說萬法皆空,但因果不空,因為因果具足相續不空、轉變不空、循環不空。故所造作的一切罪業,必感召相應的報果。
人生不僅有生老病死之苦,死後往何?才是我們真正所必須關心的重點,而這攸關生生世世輪迴與否的關鍵,我們不能不知,不能不明白。以世人造惡之猛烈,將來墮地獄之火海,是必然的結果。誠如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又曰:「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不是不報,而是時候未到。
地獄從何而來?世尊明示「一切法從心想生」。由於心想不同,造業就不一。善業、惡業皆由心造。所以地獄之刑罰不是閻王所設,是惡業所感召。如人作夢,夢中苦樂境界,無一不是自心造作的結果。
近年,日本科學家江本勝博士,以十年研究水結晶的變化證明,人的意識可以改變水的結晶。以愛心、感恩心等善念傳遞給水,水會結出非常美麗的結晶,以惡心惡意則結成極其模糊醜陋的結晶。同理得知,人類之意識,是可以改變一切環境的。所以極樂世界,是唯心所現,地獄亦是心想識變。誠如《華嚴經》言:「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所造」。
佛告訴我們:地獄的第一業因是瞋恚、嫉妒。瞋恚、嫉妒心重,是現代人非常普遍的心態,加之堅固的自私自利念頭,皆是造成地獄果報的業因,更何況有形的惡業造作,必逃脫不了地獄的苦果。所以,地獄是自己心行造作的結果,任何人都不能替代。
美國心理醫學家魏斯,曾用催眠術治療病人,在深度催眠當中,病人能說出數千年前或數十世之前,生生世世的事情,有些人在催眠中說出,過去生中曾墮畜生道、餓鬼道及地獄道的種種情形,與佛經所述無不相應,所以六道輪迴是真實不虛的。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聖凡之別就在於此。菩薩深知果報之可畏,起心動念,不敢造惡。眾生昏昧無知,膽大妄為,直到苦果現前,罪受極處,才後悔莫及。所以,倘若不是深明因果之理,回頭確實很難。
印光祖師悲智弘深,知大經大論已來不及挽救世間劫難,惟有提倡因果教育,才是救亡圖存之道。所以印祖一生,極力倡印 《了凡四訓》、《安士全書》、《太上感應篇》等因果善書, 這是喚醒人心向善,最契當前社會的因果教育典籍。能讓眾人了知,一切的災難都是自身造作罪業所感得的果報。
許多宗教典籍都有地獄的描述,佛教經典更是詳盡、豐富。世尊悲憫眾生,除《地藏經》外,還有許多經典詳述地獄之事理因果以及地獄的種種慘狀。若能將地獄境況公諸於世,讓大眾明白墮落地獄之業因果報的事實真相,及時警醒悔悟,必可轉眾生之共業,免遭空前的浩劫!
幾位同學日夜翻查《大藏經》,歷半月,共找出二十五部具體詳述地獄的經論,其内容之詳盡,業因種類之繁多,果報之殘酷,層層密覆,真是駭人聽聞,前所未見。爾等閱讀這些經論時,不僅心驚肉跳,冷汗直流,更發現自己起心動念無不是在造地獄業,這才真正明白《地藏經》所云:「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罪」。若我們能了知不幸墮落地獄受苦之情景,定不敢造惡,必發憤圖強,洗心易行,改往修來,永離業海。遂集結此書,希能救拔眾生,離苦得樂。
細閱《諸經佛說地獄集要》確有當頭棒喝之效,若能廣為倡印宣揚,使眾人警惕,覺悟三世因果的真相,自能悔過向善,免除地獄之苦痛。如此,方不負世尊之大慈願力,與印祖之良苦用心矣!

釋淨空謹識于澳洲淨宗學院
二○○五年一月一日


Saturday, January 20, 2018

《古文字詁林》第4冊頁51~54「習」字

●義雲章【古文四聲韻】

⦿許慎 習,數飛也。从羽从白。凡習之屬皆从習。(似入切。)【説文解字卷四】

⦿郭沫若 ●,羅釋騽甚是。疑許譌習為習亦是。然謂●為古文「友」字,則蛇足也。此字分明从羽从日,蓋謂禽鳥於晴日學飛。 許之誤在譌日為白,而云「白聲」。聲紐倶不合。古文「友」字就見於金文者而言乃作●(毛公旅鼎「●其用●」) 若●(歷鼎「孝友隹井」),乃从甘友聲。殆「侑」之初字。毛公旅鼎文正用為「侑」。用為「朋友」字者乃假借也。字亦省从□,如農卣「氒友」字作●,大史友甗作●是也。説文則譌變為●,羅又因此譌形而誤●為「友」矣。【卜辭通纂】

⦿唐蘭 ●佚二二○片 右習字,舊不識。商承祚謂當非「習」字,佚存考釋三四。蓋受羅振玉以●為「友」字之影嚮也。【真按:「嚮」疑為「響」之訛。蓋受羅振玉以●為「友」字之影響也。】羅説詳「騽」下。郭沫若訂正羅説,釋為習是矣,然謂「此字分明從羽從日,蓋謂禽鳥於晴日學飛」,(通纂考釋一五六。)則誤●為羽,與《説文》同。

  《説文》:「習數飛也。從羽,從白。」(小徐本作白聲,誤。白非聲,或讀為脂部之自,以轉入侵部,更非。)今按卜辭從●從曰,即不從白, 亦不從羽。蓋●、●本殊,後世誤以●為「羽」字,遂又誤謂「習」為從「羽」耳。(「羽」當作●,已詳上文。)古「日」或作●,與「●」(白)相近,故又譌從「白」。

  以聲類求之,「習」字當從日●聲,●今「彗」字也。古緝部字每變入脂部,金文「即立」、「朕立」之立,今作位,是其證,則「習」可從●聲也。説文「彗」古文作「𥱵」,從竹從習,今按當作從竹習聲,然則彗之古音本若習,習從●聲,可無疑焉。

  習既從日●聲,則「鳥數飛也」,非其本義也。〈賈誼傳〉云:「日中必熭。」《説文》「熭,暴乾也」,按暴曬者日之事,作熭者特叚借字耳。疑「習」之本訓當為暴乾矣。《玉篇》:「暳,呼惠切,衆星皃。」(萬象名義目。)則叚借為「有嘒其星」、「嘒彼小星」之嘒,(彗引申之,當為摇動皃,舊説微皃,非。)其字則即「習」之後起字,猶●之為彗矣。習聲與曡襲相近,故有重義、慣義,引申之乃有學義,本無飛義也。〈月令〉「鷹乃學習」,始有飛義,蓋誤●為「羽」,始自戰國也。

  卜辭云「習一卜」、「習龜卜」者,習重也。〈金縢〉云:「一習吉。」左襄十三傳云:「先王卜征五年而歲習其祥,祥習則行,不習則增,修德而改卜。」皆其證。【殷虚文字記】

⦿馬叙倫 鈕樹玉曰。《廣韻》引同。《文選·左太沖詩注》引作習習數飛也。據此。則注中當有習字。連上讀也。段玉裁曰。鍇本作从羽。白聲。是也。此合韻也。又部。彗。古文作𥱵。亦是从習聲。合韻。倫按:習音邪紐。白音從紐。同為舌尖前音。白為鼻之初文。鼻音奉紐。奉、邪皆摩擦次濁音。是習从白得聲也。《選·注》引多一「習」字者。隸書複舉字也。【説文解字六書疏證卷七】


http://www.guoxuedashi.com/kangxi/pic.php?f=gwzgl&p=2399
⦿楊樹達 戰後寧滬新獲甲骨集伍壹捌片云:「習二卜,習三卜,習四卜。」樹達按:習與《易·坎卦》「習坎」之「習」義同,重也。余疑卜辭於辭外往往記一二三四等數字,皆記卜數,與此辭所記「習二卜」、「習三卜」、「習四卜」義蓋同。特此片詳言之,彼文止記數字略言之耳。【卜辭瑣記】

⦿饒宗頤 習,即襲,重也。習卜非吉,《易·蒙卦》所謂「再三讀,讀則不告」,《詩·小旻》所謂「我龜既厭,不我告猶」是也。卜辭恒見「習卜」語。

   癸未卜:習一卜,習二卜,王其鄉在𫳛,弜鄉。(佚存二二○,通纂别何一•八•三。)

   習二卜,習三卜,習四卜。(寧滬一•五一八。)【殷代貞卜人物通考卷二】

⦿裘錫圭 卜辭所見「習一卜」、「習二卜」之「習」,我以為當與《禮記·曲禮上》「卜筮不相襲」之「襲」同義。襲、習古通。《周禮·地官·小胥》「襲其不正者」,鄭注「故書『襲』為『習』」;《左傳·襄公十三年》「歲習其祥」,《禮記·表記》「天子無筮」,鄭注及《周禮·春官·大卜·正義》引《傳》文, 「習」皆作「襲」;《文選·齊竟陵文宣王行狀》「龜謀襲吉」,李善注「襲與習通」,皆其證。鄭玄注「卜筮不相襲」曰:「卜不吉則又筮, 筮不吉則又卜,是瀆龜筮也。」可知用不同的方法同卜一事可以叫「襲」。【讀安陽新出土的牛胛骨及其刻辭 《考古》一九七二年第五期】

⦿柳曾符 〈曲禮〉説:「卜筮不過三」,那也許是以後才趨向于每卜三龜。如用這種解釋來看上文所引「龜謀襲吉」等語,辭意也更能一致。尤其再讀《左傳·襄十三年》的傳和注,似更可了解「習卜」一辭所指具體情況,其文為:

  石㚟言于子囊曰:先王卜征五年(杜預注:先征五年而卜凶吉也),而歲習其祥。祥習則行(杜預注:五年五卜皆同吉,乃巡狩)。不習則增修德而改卜(杜預注:不習,謂卜不吉)。

  杜預注「不習,謂卜不吉」,明白説出了「習」字是形容吉的連續。「習」即「習吉」一語的減省。⊘可知殷人卜法之大概。其一事常多卜,但常卜于同版。【釋「習卜」 《中國語文》一九八一年第四期】

⦿宋鎮豪 「習卜」僅僅是具體的占卜手段,在不同時間上對同一事情進行因襲占卜,用以達到人神間交流的目的。因此所謂「習一卜」、「習二卜」,其真正意義在于因襲前事作再度或三度占卜,「習三卜」、「習四卜」則因襲前事作四度以至五度的占卜,三番五次的因襲占卜,其實並没有增用新卜骨,只是利用原骨進行,最先用三骨,其後也用此三骨,故「習四卜」不会用至十二骨。三四期卜骨的卜數没有超过「三」者,以及同版同事異日卜而卜數全一致,即是最好的證明。

  當然偶爾也有起用新的占卜材料的,如原先用龜卜,因襲占卜時换用骨卜,出現這一情況時往往在後卜的一套卜骨上兼記

http://www.guoxuedashi.com/kangxi/pic.php?f=gwzgl&p=2400
「習龜卜」或「習●一卜」,以作申明,但這樣的情況畢竟是不常見的。⊘甲骨文「習卜」強調占卜事情前後的因襲關係,是不同時間上對同一事情進行若干回合的占卜。【殷代「習卜」和有關占卜制度的研究 《中國史研究》一九八七年第四期】

⦿胡厚宣 宋鎮豪
50
50.習二卜,册至。

……父……正……。

這是三期廪辛、康丁時卜骨。

我們認為,「卜用三骨」的占卜制度形成于晚殷時代,但與「習卜」在意義上是不同的,「習卜」只是殷人具體的占卜手段。據張秉權先生研究,殷武丁時往往卜用五龜。因此「三龜為習」也就鑿空。以龜甲和獸骨輪换相襲進行占卜,在甲骨文中也難見其例,殷人為某一件事情進行占卜,往往是在幾塊相同龜甲或獸骨材料上施行的,其形式主要有正反對貞、同事異卜、異版同事、異日同事等等。提出習卜為骨卜和龜卜相襲的説法,主要是見到三、四期卜骨上有言「習龜卜」者,但是我們想提出下面的反證:

    □□卜,習●一卜,五…… (《粹》1550)

    □□卜,習●一卜,五……(《合集》31670)

這兩片均是牛胛骨卜辭,均刻在骨的左側邊沿,風格相同,字體對應,其中「一卜」的卜字分别寫作●、●,顯然是同一次占卜的一對骨。前者今藏北京圖書館,《甲骨文合集》的著録號是31669;後者今藏山東省博物館。●是指龜種,「習●一卜」的「習」如按骨卜和龜卜輪换相襲來解釋,那麽這兩片之中就要有一片是龜甲,可是事實恰非如此,它們均是牛胛骨,因此這種説法也就必須重加考慮了。


  那麽「習卜」是否就是連吉意義的兆辭呢?所謂兆辭是視兆坼定吉凶的簡單判斷語,如「大吉」「小吉」「吉」之類,它是占卜的結果,與所卜事情本身没有直接關係,一般在不出現卜辭的命辭之中。但我們通檢全部有關習卜的刻辭,都是在命辭之中,如:


http://www.guoxuedashi.com/kangxi/pic.php?f=gwzgl&p=2401

參考:
http://www.guoxuedashi.com/zidian/7FD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