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
。乙未穀日。真按:沈津識字功-二字能辨出,不得不佩服!然則若是之難辨者可辨,何故有「句」訛「勿」之事?豈辨眼非一隻耶?
注:見《文集》影印本第一冊第68頁。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142_復初齋文稿(一)\_000068.jpg
124
跋九成宮醴泉銘(上海顧氏集裝本)真按:顧從義 真按:原稿題作「跋上海顧氏集裝醴泉銘」. 真按:顧從義與九成宮醴泉銘
《醴泉銘》宋拓已有闕處,此上海顧氏本,欲其字字皆無失,每用本碑字移補。然原處之字仍未失也,其無可移補者,則描足之,甚至有失其形者,要其所翦取皆宋拓舊本,無重翻之一字,真按:沈津識字功 而其間確有最古最佳之字。益見其儲藏舊拓非一紙,特不加精審,致多失誤。真按:翁方綱的碑帖賞鑑學方法論 真按:翁方綱的碑帖修復學 真按:翁方綱的文獻修復學 其實皆此碑中字,不足病也。顧從義,字汝和,隆慶初官大理評事,嘗集《玉泓館法帖》。真按:顧從義傳記資料 此其原裝冊子,鑒藏家風味去人未遠也。真按:不解之處!真按-原稿亦似此二字. 嘉慶乙丑初秋,北平翁方綱識。
注:見《文集》影印本第十四冊第4076頁。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34_復初齋文稿(十九)\_004076.jpg
124
跋虞恭公碑(李春湖藏本)真按:李宗瀚與虞恭公碑
“渤海縣男海”字正對第二行“代天工”句“工”字。碑凡卅六行,行七十七字。自篆額至行末,通計高八尺二寸,闊三尺,自宋時拓工已惜全碑之紙,僅就其上截拓廿字許。(有十九字即止者,有廿三字即止者,蓋五十步、百步等耳。)實則下半尚有可見之字,工人惜紙,不足怪也。真按:翁方綱的碑帖賞鑑學方法論-用紙用墨 真按:翁方綱的搨碑學-搨碑技術-用紙 至如林同人之善鑒、趙子函之善藏、顧亭林之精考,皆遇而不睨,真按:視若無睹 是以撰書銜字,世無知者,今偶得借春湖所得舊本臨此,以吐其久鬱之氣。真按:翁方綱對林侗的批評 真按:翁方綱對趙崡的批評 真按:翁方綱對顧炎武的批評 真按:顧炎武的粗心大意 壬申日,方綱。
春湖宗丞得此本,并借友人齋宋拓本來同校之,適荷屋亦得舊本屬題,真按:吳榮光與虞恭公碑 荷屋本有朱臥庵印,真按:朱之赤與虞恭公碑 予見臥庵所跋多在康熙年間,其本當是明末拓也。真按:翁方綱與朱之赤 春湖此本不較臥庵本在前,真按:疑有誤! 并在所借友人齋本之前,以予所見,卻□□王篛林二本外,真按:王澍與虞恭公碑=唐故特進尚書右僕射上柱國虞恭公溫公碑 此其最舊本矣,只惜其墨過濃重耳。若此拓時,能用淡墨全拓之,豈非世間鴻寶?真按:翁方綱的搨碑學-搨碑技術-用墨 是以臨前銜補之。嘉慶壬申春三月三十日,方綱。
注:此從珂羅版中抄出。臨川李氏藏本。
124
跋虞恭公碑(張涵齋藏本)真按:張燾 真按:張燾與虞恭公碑
是碑率更晚年書,真按:歐陽詢作品編年 最為遒逸。昔王虛舟學歐,專主《醴泉》,而蔣湘颿以為《化度》、《虞恭》皆在《醴泉》之上。真按:蔣衡論歐陽詢書法 真按:蔣衡與化度寺碑 平心而論,《化度》在《醴泉》上,不待言矣。是碑若謂在《醴泉》上,終以太過之論,若謂歐書以《化度》第一,《醴泉》第二,是碑第三,則允當矣。真按:摘要 真按:翁方綱對歐陽詢書法的評騭 是本紙墨之舊,字畫之清朗,實宋拓無疑,真按:翁方綱的碑帖版本鑑定學方法論-墨色 惟拓手不精,墨氣過濕耳,真按:翁方綱的搨碑學-搨碑技術-用墨 亦今日希有之跡也。
注:見《文集》影印本第六冊第1439頁。
124
跋虞恭公碑(徐星伯藏本)真按:徐松與虞恭公碑 真按:原稿題云〈跋徐星伯所藏虞恭公碑舊本〉 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35_復初齋文稿(二十)\_004249.jpg
碑在醴泉縣昭陵東南劉洞邨,真按:據原稿,此二字可疑也. 凡卅六行,行七十七字。趙子函謂殘剝不可復拓,真按:趙崡與虞恭公碑 蓋 雖極舊拓本,皆僅拓其上截二尺許,得廿餘字耳。今見此本上截,僅拓至廿四字,凡存六百七十七字,而此中完好勝今拓者,已至三百字,通計全碑將三千字。予嘗 屬友人以輕楮淡墨盡拓其整幅,則可辨者尚得二千八十餘字。前一行題下岑文本撰及率更書銜名,尚可見也,若使在宋時能拓其全幅,則可辨者更多,即有闕泐,所 餘無幾,豈非大快事乎真按:翁方綱的文獻保護學 ?而從來學者不知精心研審,一聽工人惜紙鹵莽為之。真按:翁方綱的搨碑學-搨碑技術-用紙 真按:翁方綱的搨碑學-搨碑技術-拓工 差此本實是南宋末所拓,真按:應係若此本之訛也! 真按:原稿右下有「二」字符. 真按:國:拓 部首 手 部首外筆畫 5 總筆畫 8 注音一式 ㄊㄚˋ 用紙墨摹印碑刻﹑銅器、甲骨等。方法是先在物體上蒙上一層薄紙(通常是棉紙或宣紙),再用髮束等物,予以拍打,依陰陽紋顯現凹凸紋路,然後上墨,以顯出所欲摹印的文字或圖像。通「搨」。如:「拓印」、「拓本」。 ㄊㄨㄛˋ tu(02830) 拓 部首 手 部首外筆畫 5 總筆畫 8 注音一式 ㄊㄨㄛˋ 1. 開展、擴充。如:「開拓」、「拓展」。 2. 開墾。如:「拓荒」。 ㄊㄚˋ t(02426) 詞:拓1 〔zh ㄓˊ〕 〔《廣韻》之石切,入昔,章。〕 1.同“ 摭 ”。拾取;折取。《說文‧手部》:“拓,拾也。 陳 宋 語……拓或從庶。”《後漢書‧張衡傳》:“躔建木於 廣都 兮,拓若華而躊躇。” 李賢 注:“拓,猶折也。”按,《文選‧張衡〈思玄賦〉》作“摭”。 清 錢大昕 《十駕齋養新錄‧說文本字俗借為它用》:“《說文》本有之字,世俗借為它用者,如……拓,拾也,或作‘摭’。今人讀如橐,以為開拓字。”2.猶這。《敦煌變文集‧李陵變文》:“拓迴放,後庭(定)還來。小弱(若)不誅,大必有患。” 蔣禮鴻 通釋:“拓迴,即‘這回’。” 拓2 〔tu ㄊㄨㄛˋ〕 〔《廣韻》他各切,入鐸,透。〕 “ 魄3 ”的被通假字。 1.擴大;開闢。《文選‧揚雄〈甘泉賦〉》:“恤胤錫羨,拓跡開統。” 李善 注引 應劭 曰:“拓,廣也。”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通變》:“然後拓衢路,置關鍵,長轡遠馭,從容按節。” 郭沫若 《井岡山巡禮‧訪南昌》:“ 南昌 城址已拓為馬路,名為 八一路 。”參見“ 拓2土 ”、“ 拓2地 ”。2.把東西推開。 唐 杜甫 《季秋蘇五弟纓江樓夜宴》詩之二:“聽歌驚白鬢,笑舞拓秋窗。” 宋 馮取洽 《蝶戀花‧和玉林韻》詞:“盡拓溪樓窗與戶,倚闌清夜窺河鼓。”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人部一》:“國初有 吳齋公 者,力逾千斤,嘗遇巨艦,怒帆順風, 吳 在下流,以手逆拓之,艦為開丈許。”3.展開;張開。 明 徐弘祖《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一》:“更南則庵盡而崖不盡,穹壁覆雲,重崖拓而更合。”《明史‧佞倖傳‧錢寧》:“﹝ 錢寧 ﹞性獧狡,善射,拓左右弓。”4.寬廣,開闊。 宋 徐元杰《黃自然授直秘閣廣西運判制》:“爾 自然 器姿宏拓,志節姱修。” 明 徐弘祖《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一》:“覓炬更南,洞愈崇拓。”5.承托;舉。《列子‧說符》:“ 孔子 之勁,能拓國門之關。” 張湛 注:“拓,舉也。” 唐 杜甫 《醉為馬墜諸公攜酒相看》詩:“ 甫 也諸侯老賓客,罷酒酣歌拓金戟。”6.通“ 柝 ”。 漢 桓寬 《鹽鐵論‧險固》:“《易》曰:‘重門擊拓,以待暴客。’言備之素脩也。”按,今本《易‧繫辭下》作“擊柝”。7.見“ 拓2跋 ”。 拓3 〔t ㄊㄚˋ〕 1.用紙摹印碑石或器物上的文字或花紋。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繹山》:“有縣宰取舊文,勒于石碑之上,凡成數片,置之縣廨,須則拓取。自是山下之人,邑中之吏,得以休息。” 宋 王安石 《吳長文新得顏公壞碑》詩:“ 延陵 公子好事者,拓取持寄情相親。” 清 葉廷琯 《吹網錄‧元氏封龍山頌》:“ 道光 末, 寶應 劉君 寶楠 宰 元氏 ,始搜得拓。” 郭沫若 《今昔集‧論古代社會》:“ 王懿榮 去世之後,這些甲骨文字傳給其幕僚 劉鶚 。最初拓出印行,有《鐵云藏龜》一書行世。”2.以紙片依樣製作。 丁玲 《母親》三:“新拓來的鞋樣子的鞋,剛剛上腳。” 而墨既過濃,裝又顛倒殘失,然即此顛倒殘失之餘,尚足壓今本十倍,令人摩挲嘆惜,鑒藏家益宜什襲珍之耳真按:真按:翁方綱的碑帖賞鑑學方法論-拓時 翁方綱的版本學與典藏學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