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摺;摺疊。 晉 曹毗 《夜聽搗衣》詩:“纖手疊輕素,朗杵叩鳴砧。”一本作“ 疊 ”。 唐 張鷟 《游仙窟》:“ 洛川 迴雪,只堪使疊衣裳。”《警世通言‧王嬌鸞百年長恨》:“桃花箋疊成方勝。” 魯迅 《墳‧未有天才之前》:“抬出祖宗來說法,那自然是極威嚴的,然而我總不信在舊馬褂未曾洗凈疊好之前,便不能做一件新馬褂。”4.振動;振作。《文選‧左思〈吳都賦〉》:“鉦鼓疊山,火烈熛林。” 劉逵 注:“疊,振疊也。” 李周翰 注:“疊,鼓聲振動也。”《鏡花緣》第十九回:“﹝三人﹞只好疊著精神,穩著步兒,探著腰兒,挺著胸兒,直著頸兒,一步一趨,望前而行。”5.輕擊。參見“ 疊鼓 ”。6.謂綜合整理。《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寧》:“府尹疊成文案,奏過朝廷。”《水滸傳》第二十回:“ 鄆城縣 知縣看了公文,教 宋江 疊成文案,行下各鄉村,一體守備。”《官場現形記》第二三回:“當時由縣擬定罪名,疊成案券,送府過堂,轉道解省。”7.指帛疊。用棉紗織成的布。《新唐書‧高仁厚傳》:“先是,京師有不肖子,皆著疊帶冒,持梃剽閭里,號‘閑子’。”參見“ 帛疊 ”。8.量詞。層。用於重疊、纍積的東西。《文選‧左思〈吳都賦〉》:“雖累葉百疊,而富彊相繼。” 李周翰 注:“疊,重也……言王霸之業雖疊葉百重,而富彊不絕。” 唐 許渾 《歲暮自廣江至新興往復中題峽山寺》詩之二:“水曲巖千疊,雲重樹百層。” 元 袁桷 《次韻張秋泉盆梅》之三:“華頂空餘萬疊雲,獨將清影伴吟身。”9.量詞。計算樂曲重奏或文辭反覆遍數的單位。 唐 白居易 《聽歌六絕句‧何滿子》:“一曲四詞歌八疊,從頭便是斷腸聲。” 宋 歐陽修 《醉翁吟》序:“余作《醉翁亭》於 滁州 。太常博士 沈遵 ,好奇之士也,聞而往遊焉。愛其山水,歸而以琴寫之,作《醉翁吟》三疊。”《紅樓夢》第八七回:“﹝ 黛玉 ﹞便叫 雪雁 將外邊桌上筆硯拿來,濡墨揮毫,賦成四疊。”10.量詞。古時號角吹十二聲為一疊。 明 陳繼儒 《群碎錄》:“鼓三百三十三搥為一通。角十二聲為一疊。”11.量詞。計算重疊堆放的東西的單位。 魯迅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其時進來的是一個黑瘦的先生,八字鬚,戴眼鏡,挾一疊大大小小的書。” 楊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六章:“他悄悄走進屋來,見 林道靜 一個人捏一疊報紙在發呆。” 巴金 《探索集‧春蠶》:“他送給我一疊他拍攝的照片,我只認出來一棵樹和一口井。”12.同“ 碟 ”。盛食物的小盤。《北齊書‧祖珽傳》:“性不羈放縱,曾至 膠州 刺史 司馬世雲 家飲酒,遂藏銅疊二面。” 唐 張鷟 《游仙窟》:“鵝子鴨卵,照曜於銀盤;麟脯豹胎,紛綸於玉疊。”一本作“ 疊 ”。 宋 張先 《傾杯‧碧瀾堂席上有感》詞:“正是欲醒還醉,臨空悵遠,壺更疊換。”13.通“ 慴 ”、“ 懾 ”。恐懼。《詩‧周頌‧時邁》:“薄言震之,莫不震疊。” 毛 傳:“疊,懼。” 陳奐 傳疏:“疊者,慴之假借字。《爾雅》:‘慴,懼也。’《說文》:‘慴,懼也。讀若疊。’疊、慴聲同,故慴謂之懼,疊亦謂之懼矣。” 高亨 注:“疊,通‘懾’,恐懼。”《文選‧劉孝標〈廣絕交論〉》:“九域聳其風塵,四海疊其燻灼。” 張銑 注:“聳、疊謂懼。”14.古州名。 北周 建德 中置,治所在今 甘肅省 迭部縣 境。 清 顧祖禹 《讀史方輿紀要‧陝西九‧洮州衛》:“﹝ 唐 ﹞ 武德 五年, 吐谷渾 寇 洮 、 旭 、 疊 三州, 岷州 總管 李長卿 擊破之。” 異. 皆作‘二’為小異。真按:斷句標點皆誤!-所得猶是南城元本,惟『見鞭着經背』作『具鞭』,疊字皆作『■』為小異。 今錄全唐文此記文于此便參照: 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 麻姑者。葛稚川神仙傳云。王遠字方平。欲東之括蒼山。過吳蔡經家。教其尸解。如蛇蟬也。經去十餘年忽還。語家人言。七月七日王君當來過。到期日。方平乘羽車。駕五龍各異色 3423-2 。旌旗導從。威儀赫奕。如大將也。既至。坐須臾。引見經父兄。因遣人與麻姑相聞。亦莫知麻姑是何神也。言王方平敬報。久不行民間。今來在此。想麻姑能蹔來。有頃信還。但聞其語。不見所使人。曰麻姑再拜。不見忽已五百餘年。尊卑有序。修敬無階。思念久。煩信。承在彼。登山顛倒。而先被記。當按行蓬萊。今便蹔往。如是便還。還即親觀。願不即去。如此兩時間。麻姑來。來時不先聞人馬聲。既至。從官當半於方平也。麻姑至。蔡經亦舉家見之。是好女子。年十八九許。頂中作髻。餘髮垂之至腰。其衣有文章。而非錦綺。光彩耀日。不可名字。皆世所無有也。得見方平。方平為起立。坐定。各進行廚。金盤玉杯。無限美膳。多是諸華。而香氣達於內外。擗麟脯行之。麻姑自言。接待以來。見東海三為桑田。向間蓬萊水。乃淺於往者。會時略半也。豈將復還為陸陵乎。方平笑曰。聖人皆言。海中行復揚塵也。麻姑欲見蔡經母及婦。經弟婦新產數十日。麻姑望見之。已知。曰。噫。且止勿前。即求少許米。便以擲之。墮地即成丹沙。方平笑曰。姑故年少。吾了不喜復作此曹狡獪變化也。麻姑手似鳥爪。蔡經心中念言。背蛘時。得此爪以杷背。乃佳也。方平即知經心中念言 3424-1 。即使人牽經鞭之。曰。麻姑者神人。汝何忽謂其爪可以杷背邪。見鞭著經背。亦不見有人持鞭者。方平告經曰。吾鞭不可妄得也。大歷三年。真卿刺撫州。按圖經。南城縣有麻姑山。頂有古壇。相傳云麻姑於此得道。壇東南有池。中有紅蓮。近忽變碧。今又白矣。池北下壇傍有杉松。松皆偃。時聞步虛鐘磬之音。東南有瀑布。淙下三百餘尺。東北有石崇觀。高石中猶有螺蚌殼。或以為桑田所變。西北有麻源。謝靈運詩題入華子岡。是麻源第三谷。恐其處也。源口有神。祈雨輒應。開元中。道士鄧紫陽於此習道。蒙召入大同殿修功德。二十七年。忽見虎駕龍車。二人執節於庭中。顧謂其友竹務猷曰。此迎我也。可為吾奏。願欲歸葬本山。仍請立廟於壇側。元宗從之。天寶五載。投龍於瀑布。石池中有黃龍見。元宗感焉。乃命增修仙宇真儀侍從雲鶴之類。於戲。自麻姑發於茲嶺。南真遺壇於源。華姑表異於井山。今女道士黎瓊仙。年八十而容色益少。曾妙行夢瓊仙而花絕粒。紫陽姪男曰德誠。繼修香火。弟子譚仙巖。法籙尊嚴。而史元洞左通元鄒鬱華。皆清虛服道。非天地氣殊異。江山炳靈。則曷由纂懿流光。若斯之盛者矣 3424-2 。真卿幸承餘烈。敢刻金石而志之。時則六年夏四月也。(中研院新漢籍:集/總集/全唐文/全唐文/卷三百三十八/顏真卿fONT SIZEQUOTQUOT三oNT/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P.3423-1) ) ”然“見鞭”諸本皆作“見”,何以南城元本反作“具鞭”,亦不可解。而重文作“二”,真按:此原文非二也,乃重文符,前同. 則諸本所同,又不知虛舟何以云也?此拓本紙墨蒼古,字畫亦遒勁。前後皆有曹氏印章,其前鼎印,云“鞏新”,真按:沈津識字誤-當作"取新"!詳愚後附所讀. 即曹之格新氏印也。真按:沈津識字誤-當作"新民"!詳愚後附所讀.-其前鼎印,云“取新”,即曹之格新民印也。○按:取應即趣義,趣新猶日新也。 後有古篆印,云“昌谷”,即曹彥約號也。宋代曹氏所刻帖,今惟聞《寶晉》、《星鳳》二種。《寶晉齋帖》所刻多是米老帖,及二王帖;《星鳳樓帖》,曹尚書彥約雜取眾刻摹勒於南康軍,而不知其卷第目次,要之此本出於建京曹氏所摹無疑。真按:沈津識字誤-當作"南宋"!詳愚後附所讀.-要之此本出於南宋曹氏所摹無疑 後有“西田煙客”印,真按:烟 則拓本之舊亦不待言矣。乾隆四十九年歲次甲寅春二月廿有六日,北平翁方綱書於小蓬萊閣之北軒。真按:原稿此字不清.愚讀作帖.應較似北字云.
此本為吳門陸謹庭所藏,謹庭求予作小楷識於其後,爰為考其大略而書之。真按:陸恭求翁方綱題字
謹庭先生所藏《麻姑壇記》舊本,予為題識之後十五年,令嗣孝廉北來,真按:陸恭之家世 真按:陸恭之子 真按:沈津取捨失當-雖此篇專記麻姑仙壇記,然原稿此則則有舉人吳縣陸沅事.則二事相並,應所指即陸沅也,故不復重出其名矣。而沈津此遽獨立成篇,自然難以曉知孝廉為誰矣。斯亦稿件整理之難,然若能權作校注,豈不愈哉! 復持此本屬題,真按:翁方綱與陸沅 亦舊本之深厚者。
注:見《文集》影印本第六冊第1502頁,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26_復初齋文稿(七)\_001502.jpg 今錄愚所讀如下: 凡四十六行 行二十字 ﹝魯齋圖籍﹞陽文 ﹝取新/德曰志曰國●又日命●/作新民﹞ ﹝畊野曹之格新民印章﹞ 二行末「括蒼」「蒼」字「人」右从「乁」,與停云从「乀」異。 停云是。 五行末「既」字「旣」从「皀」,與停云「皂」異。 停云是。 二十一行 「米」末筆从「丶」,與停云从「乀」異。 停云是。 未 廿二行首「以」字末筆从「丶」,與停云从「乀」異。 停云是。 廿五行「神」字「礻」連下,與停云从「示」異。 停云是。 卅六行「欲」字末筆作「丶」,與停云从「乀」異。 停云是。 ﹝王時敏印﹞陰文 ﹝西田遺老﹞陽文 ﹝秉直之印﹞陰 ﹝敬立﹞陽 ﹝吾三﹞陰 ﹝煜曾﹞陽[1501]﹝世●●/氏●●/●●●﹞ ﹝龔氏敬立﹞陽 ﹝●●﹞ 昌谷 明建昌左太常宗郢所編《麻姑山志》云:「顏魯公麻姑仙壇記小楷并碑陰附刻衛夫人、褚河南、虞永興、歐陽率更、薛稷、柳河東、李北海諸小楷俱稱神品,不知何年遺失山磵中,而郡庫止存翻刻新本耳。正德間,一樵豎偶於山磵鉏得之,斷其一角,今匣置郡庫中。」本朝徐壇長《圭美堂集》云:「萬歷乙酉一刻本後無併刻褚、虞、歐、薛、柳、李諸小楷。北宋越州石氏刻,小楷俱全,萬歷間尚有徽郡上山吳氏晉唐小楷刻亦佳。」然予考宋陳思《寶刻叢編》所載石氏刻帖目內無此〈記〉[1502],不知壇長所見何本也。王虛舟題跋云:「所得猶是南城元本,惟『見鞭着經背』作『具鞭』,疊字皆作『■』為小異。 」然「見鞭」諸本皆作「見」,何以南城元本反作「具鞭」,亦不可解。而重文作■,則諸本所同,又不知虛舟何以云也。此拓本紙墨蒼古,字畫亦遒勁,前後皆有曹氏印章。其前鼎印云「取新」,即曹之格新民印也。後有古篆印云「昌谷」,即曹彥約號也。宋代曹氏所刻帖,今惟聞《寶晉》、《星鳳》二種。《寶晉齋帖》所刻多是米老帖,及二王帖。《星鳳樓帖》曹尚書彥約雜取眾刻摹勒於南康軍,而不知其卷第目次。要之此本出於南宋曹氏所摹無疑。後有西田煙客印,則拓本之舊亦不待言矣。乾隆四十九年歲次甲辰春二月廿有六日,北平翁方綱書於小蓬萊閣之帖軒。 此本為吳門陸謹庭所藏,謹庭求予作小楷識於其後,爰為考其大略而書之。[1503](翁方綱:《復初齋文稿(七)》(臺北縣:文海出版社,民國63年8月,初版),卷,頁1501。) 第十三冊第3686頁。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33_復初齋文稿(十七)\_003686.jpg 今錄愚所讀暨此前一篇陸沅事于此以便參照: 阿毗達磨大毗婆論卷第二十五 五百大阿羅漢於迦濕彌羅國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江寧府句容縣崇明寺大藏 造 一十五紙 大宋元祐五年歲次庚午七月初六日起首寫造姑蘇查景道書 大清嘉慶四年歲次己未春三月二十八日舉人吳縣陸沅持示鴻臚寺卿大興翁方綱拜觀謹記於後 麻姑仙壇記舊拓本有舊拓一行云「法帖甲之十三」﹝此字在行之頂﹞ 其此題之字與停云刻相似而肥厚。 謹庭先生所藏麻姑壇記舊本,予為題識之後十五年,令嗣孝廉北來,復持此本屬題,亦舊本之深厚者。(翁方綱:《復初齋文稿(十七)》(臺北縣:文海出版社,民國63年8月,初版),卷,頁3686。)
287
跋麻姑仙壇記
此南城真本舊拓也,渾樸潔厚,在諸本之上,今日盱江書院乃是從此翻出者耳,此亦今之星鳳矣,尚珍秘之。真按:翁方綱的文獻價值鑑定學與典藏學 真按:翁方綱的目錄學與典藏學
顏平原楷書,以《宋廣平碑》為第一。真按:宋廣平碑=宋暻碑/宋璟碑-顏真卿書法 真按:翁方綱對顏真卿宋廣平碑的評價 而其碑側之字尤妙,是乃張長史口傳之秘法,褚河南得之於虞永興,永興得於右軍者也。真按:翁方綱論顏真卿書法的淵源-張旭-褚遂良-虞世南-王羲之 真按:翁方綱論顏真卿的書法 真按:翁方綱論顏真卿書法的淵源-張旭 真按:翁方綱對顏真卿書法的評騭 真按:翁方綱的書法史 真按:翁方綱的書法教學-顏真卿書 平原書脈所以直接晉人者,正在於此。真按:翁方綱的書學宗旨-唐楷入晉法者 其次則《殷君夫人碑》,再次則《元次山》、《李元靖》諸碑矣。真按:翁方綱對顏真卿書法的評騭 唐人繩頭細楷,真按:當作蠅字-唐人蠅頭細楷,本不多見 真按:按:真按 本不多見,真按:翁方綱論唐人楷書 真按:翁方綱論唐人楷書-小楷 惟有此記足與《宋廣平碑》相印證,而翻刻本又多失之,獨此南城原石本尚略存其真意。此本紙質、墨色亦非近今拓手所及。真按:翁方綱的碑帖賞鑑學方法論-拓手 真按:翁方綱的搨碑學-搨碑技術 真按:翁方綱論當時的搨碑技術 學顏書者於此精心求之,雖以擴之尋丈可矣。己酉春二月廿有六日,北平翁方綱識於南昌使院。真按:翁方綱的書法教學-顏真卿書 真按:翁方綱在江西學政的日子-金石採訪
注:據珂■版抄。真按:王羅
287
跋竹山聯句
顏書《竹山聯句》,真按:翁方綱論顏真卿的書法 真定梁氏秋碧堂嘗摹勒於石,真按:梁清標 又載《安氏書畫記》。云:“天然沈著者是也真按:文海本文集作沉.
希望這方便不會讓你賒下更多,請多指教(comments)以平復.希望這是個好的交流,而不是讓你墮落更深.請保重,生前尚有死後.死後沒有,也不必太過執著.
這本來就是給有心讀書,且真讀書的好學者修學者交流的平台,而不是供學術或學生取巧功名的苟且.真沒想到,這種教育的話還要留給今天的我來說.何況是有閒情看覽此頁者.
我們無須爭辯神存不存在,但是,死,存在
不須註冊,不必登入,
點擊此處即可匿名留言
留言前,請仰望天,或看看自己將去的冥年
不留言,只有你會忘了,我會不知,事實會永存
一旦遭遇,敢說不曾做缺德事?可就不科學了.
然後知臨深履薄,非無為而發也.
因與果,還沒透徹的鏈.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