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Friday, June 18, 2010

421

  又如《詩經》有邶、鄘、衛三國之風,其中邶、鄘二國之所在,前人多無定論。光緒庚寅(十六年,一八九○),直隸淶水縣張家窪出現北伯器數種,王氏所見拓本有鼎一,卣一。鼎文云:「北伯作尊。」卣文云:「北伯作寶尊彝。真按:旡攴 」王氏以為「北」即古之「邶」,其地即後在之燕真按:疑有誤! 至於鄘,王氏以為鄘、奄聲相近,奄地在魯。邶鄘去殷雖稍遠,然皆殷之故地。這些,都是王氏用古文字考訂史事的成就。

  ㈡在圖書版本方面:這方面的主要著作有:

  1《五代兩宋監本考》:此書凡三卷,卷上考五代監本;卷中考北宋監本;卷下考南宋監本。

  五代監本部分,主要是考證《九經》、《三傳》及《經典釋文》的刊刻情形。

  北宋監本部分,主要是探討群經義疏的刊刻情形,兼及史、子、集三部圖書。王氏云:

北宋刊諸經疏存於今者,臨清徐氏有《周易正義》;日本楓山官庫有《尚書正義》;竹添氏有南宋覆《毛詩正義》;近藤氏有影寫《左傳正義》。此外,如《儀禮》、《公羊》、《爾雅》三疏,世亦有南宋覆刊之本,其行款則除《易疏》未見外,《書疏》每行二十四字,《毛詩》與《左傳疏》每行二十五字,《儀禮疏》二十七字,《公羊》二十三字至二十八字。《爾雅疏》三十字,皆半葉十五行,此亦六朝以來義疏舊式也。日本早稻田大學藏六朝人書《禮記》子本疏義,真按:詞:【子本】利息和本金。   韓愈 《柳子厚墓志銘》:“其俗以男女質錢,約不時贖,子本相侔,則沒為奴婢。”   元稹 《估客樂》詩:“子本頻蕃息,貨販日兼并。”   葉適 《黃子耕墓志銘》:“又別造 安濟坊 ,以居病囚。凡此皆自有子本,使後不廢。”【卷2子本】古書初為簡冊,後用卷軸裝訂,捲成一束,如手卷之狀, 人寫本存於今者皆然,收藏家稱為卷子本。參閱 陳伯海 《唐卷子本〈翰林學士集〉考索》。○按:疑此為卷子本之敓也. 每行二十八、九字至三十字不等;狩谷望之所藏古鈔《禮記》單疏殘卷,每行二十六、七字:法國巴黎國民圖書館藏敦煌所出唐人書老子《道德經義疏》。亦每行二十五字至三十字。其餘唐人所書佛經疏亦然。

422

是五代刊九經用大字,宋初刊經疏用小字,皆仍唐時卷子舊式,非徒以卷帙之繁簡分大小也。」又云:「宋初《五經正義》,趙安仁所書最多:《詩疏》,安仁與張致用、陳元吉、韋宿等四人書;《左傳疏》,安仁一人書;想所書尚有他種,然銜名不存,無從考證矣。

可見其取資之繁博,考證之精審。

  南宋監本部分,則主要在考證南宋所刻十二經正文及經注本十二經的刊刻年月及流傳情形。

  2.《兩浙古刊本考》:此書兩卷。王氏自序云:

鏤版之興,遠在唐世,其初見於紀載者,吳、蜀也,而吾浙為尤先。元微之作〈白氏長慶集序〉,自注曰:『揚越閒多作書,摹勒樂天及予雜詩,賣於市肆之中。』夫刻石亦可云摹勒,而作書鬻賣,自非鏤板不可,真批:單字想複詞→描摹勾勒何有非刊刻不可也?王氏所論未篤(不充分). 則唐之中葉,吾浙已有刊板矣。《冊府元龜》載後唐長興中馮道、李愚奏云:『嘗見吳蜀之人,鬻印板文字,色類絕多。』則五季之頃,其行轉盛。及宋有天下,南并吳越,嗣後國子監刊書,若七經正義,若史漢三史,若南北朝七史,若《唐書》,若《資治通鑑》,若諸醫書,皆下杭州鏤板,北宋監本刊於杭者,殆居泰半。南渡以後,臨安為行都,胄監在焉,板書之所萃集。宋亡,廢為西湖書院,而書庫未燬。明初移入南京國子監,吾浙之寶藏俄空焉。又元代官書,若宋、遼、金三史;私書,若《文獻通考》、《國朝文類》,亦皆於杭州刊刻。蓋良工之所萃,故鋟板必於是也。至私宋刊刻,在東都時已亘四部,而宋季臨安書肆,若陳氏父子,徧刊唐宋人詩集,有功於古籍甚大。至諸州刊板,天水以後,公庫郡庠仍世刊刻,而紹興為監司安撫駐地,刊書之多,幾與臨安真按:應係埒之訛!

423

。又四部以外,湖之思谿,杭之南山,均有大藏全板;元初刊西夏字全藏,亦於杭州開局。而一代大箸述,如胡氏《資治通鑑音注》、王氏《王海》,皆於其鄉學刊行,自古刊板之盛,未有如吾浙者。閩蜀二方,方之褊矣。宋元人所撰方志,若《寶慶四明志》,若《新定續志》,若《至正四明續志》,頗紀郡中板刻,而他州闕如。今最錄世有傳本及見於紀載者,為《兩浙古刊本考》,分郡羅列,釐為二卷。雖可考見者,十不得四五,然大略可覩矣。

此序,可以說是十分精簡的兩浙出版史。

  卷上〈杭州府刊本〉,包括:⑴北宋監本刊於杭州者;⑵南宋監本;⑶南宋內府刊本;⑷浙西轉運司本;⑸杭州及臨安府刊本;⑹雜刊本;⑺元官刊本;⑻元雜本;⑼西湖書院書版考。

  卷下包括:⑴嘉興府刊板。⑵紹興府刊版:甲、浙東轉運司本;乙、紹興府本;丙、宋元雜版。⑶寗波府刊板:甲、郡齋本;乙、郡學本;丙、宋元雜本。⑷台州刊板。⑸嚴州府刊板。⑹金華刊板。⑺溫州府刊板。

  3《密韻樓藏書志》:密韻樓為近代藏書家蔣汝藻(一八七六—一九五四)藏書之所。蔣氏字孟蘋(一作孟萍),真按:重出,重複,-前方有何故又重出? 一字元采,號樂庵,南潯(今浙江吳興)人,光緒二十九年舉人,官學部總務司郎中,在上海經營輪船及墾牧等事業。所藏有宋本八十八部,元本一○五部,名家抄校本甚多。蔣氏延請王國維撰寫藏書志。

  此書共二十卷,一名《傳書堂藏書志》。真按:重出,重複,-前已有附註,此宜參照之也. 傳書堂者,汝藻祖父蔣維基所遺二十箱藏書,由汝藻父蔣錫紳繼承

424

。錫紳乃將家居命名為傳書堂。此編於每書首載序跋、姓氏及首卷大題下的銜名,次為提要,於收藏印記、名人題識等,均予著錄。宋元善本,則著其行款版式。趙萬里云:「蔣氏藏書甲於海上,而先生所撰藏書志,亦精審無二。」⑫

  王國維在〈樂庵居士五十壽序〉中說:「余家無書,真按:重出,重複,-重又重複了!本書于編纂體例上實已紊亂矣. 輒假諸居士,雖宋槧明鈔,走一力取之,俄頃而至。……余在海上時,視居士之書猶外府也。」的確,王氏的著作,有很多是利用蔣氏的藏書完成的。例如王氏於蔣氏密韻樓得見《永樂大典》四冊,自卷一萬一千一百二十七至三十四,乃《水經注‧河水》起至〈丹水〉止,原得原書之半真按:疑有誤! 即戴東原校本所自出之本,因以戴本校之,始知凡戴本所云據《大典》校改者,實與《大典》十不一合。真按:戴震之治學 真按:戴震之為人 真按:戴震之妄 又如以蔣氏藏陳仲魚抄本《千頃堂書目》,校《適園叢書》本,增訂甚多;以蔣氏藏明刊本《張文獻公集》,校《四部叢刊》本《張曲江文集》等。

  右列三種專著外,王氏多撰跋文,如〈大元馬政記跋〉、〈祕書監志跋〉、〈隋志跋〉、〈書影明內府刊本大誥後〉等,於各書之源流、流傳情形等,均有所考論。

  ㈢在金石學方面:王氏在金學方面之著作,主要有:

  1《宋代金文著錄表》:王氏採歐陽修《集古錄跋尾》、呂大臨《考古圖》、王黼等《宣和博古圖》、趙明誠《金石錄》、黃伯思《東觀餘論》、董逌《廣川書跋》、王俅《嘯堂集古錄》、薛尚功《鐘鼎款識法帖》、不著撰人《續考古圖》、張掄《紹興內府古器評》、王厚之《復齋鐘鼎款識》等書,共得六四三器,其中三代器五六四件、秦漢以後器六十、偽器十九。王氏於〈序〉中詳述宋人在金器研究的貢獻,云:

 

⑫見〈王靜安先生著述目錄〉。

425

「古器之出,蓋無代而有,真按:詞:蔑1  mi ㄇ〡ㄝˋ〕〔《廣韻》莫結切,入屑,明。〕1.細小;輕微。   揚雄 《法言‧學行》:“視日月而知眾星之蔑也,仰聖人而知眾說之小也。” 宋咸 注:“蔑,微也。”   王符 《潛夫論‧論榮》:“仁重而勢輕,位蔑而義榮。”2.輕視;侮慢。《國語‧周語中》:“ ,豺狼之德也, 未失 典,王而蔑之,是不明賢也。”   左思 《詠史》之八:“外望無寸祿,內顧無斗儲。親戚還相蔑,朋友日夜疏。”   韓愈 《縣齋有懷》詩:“事業窺   ,文章蔑   。”3.削滅;拋棄。《易‧剝》:“初六,剝床以足,蔑貞,凶。” 王弼 注:“蔑,猶削也。” 高亨 注:“蔑即棄去。”   劉若愚 《〈酌中志〉自序》:“ 高印公 利令智昏,聽讒蔑理,而煢煢若愚,拔之前列矣。”4.無;沒有。《詩‧大雅‧板》:“喪亂蔑資,曾莫惠我師。” 傳:“蔑,無。資,財也。”《史記‧孔子世家》:“夫子循循然善誘人,雖欲從之,蔑由也已。”《新唐書‧突厥傳贊》:“自《詩》《書》以來,伐暴取亂,蔑如帝神且速也。”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華陽博議上》:“即小學一端,門逕十數,古今博洽,蔑能相兼。”5.指默。參見“ 蔑然 ”。6.副詞。表示否定。《左傳‧成公十六年》:“寧事   ,有亡而已,蔑從 矣。”7.通“ ”。《逸周書‧祭公》:“茲申予小子,追學於   之蔑。” 王念孫 《讀書雜志‧逸周書四》:“予謂蔑與末同。 穆王 武王 後四世,故曰追學於   之末。《小爾雅》曰:‘蔑,末也。’”8.目紅腫不明。9.古地名。即 姑蔑 。在今 山東省  泗水縣 東四十五里。《春秋‧隱公元年》:“三月,公及 邾儀父 盟于 。”10.同“ ”。按:蔑沒應係同聲,故蔑有等于沒有.唯今文言用蔑,時文用沒爾. 隋、唐以前,其出於郡國山川者,雖頗見於史,然以識之者少,而記之者復不詳,故其文之略存於今者,唯美陽與仲山甫二鼎而已。真按:重出,重複,-又重出矣!蓋疑吾師乃以研究金文者割裂成此篇,或研究靜安者,別裁為彼章.如是故能多產也.豈今日學者之通塗耶? 趙宋以後,古器愈出,祕閣太常,既多藏器,士大夫如劉原父、歐陽永叔輩,亦復蒐羅古器,徵求墨本,復得楊南仲輩,為之考釋,古文之學,勃焉中興。伯時、與叔,真批:前引文多有括注其本名者,而此又無.為例不純者如此. 復圖而釋之。政、宣之間,流風益煽,《籀史》所載著錄金文之書,至三十餘家,而南渡後諸家之書,尚不盡與焉,可謂盛矣。今就諸書之存者觀之,約分三類:與叔之圖,宣和之錄,既圖其形,復摹其款,此一類也;嘯堂《集錄》,薛氏《法帖》,但以錄文為主,不圖原器之形,此二類也;歐、趙金石之錄,才甫古器之評,長睿東觀之論,彥遠廣川之跋,雖無關圖譜,而頗存名目,此三類也。國朝乾嘉以後,古文之學頗盛,輙鄙薄宋人之書,以為不屑道。竊謂《考古》、《博古》二圖,摹寫形制,考訂名物,其用力頗鉅,所得亦多,乃至出土之地,藏器之家,苟有所知,無不畢記,後世著錄家,當奉為準則。至於考釋文字,宋人亦有鑿空之功,國朝阮、吳諸家,不能出其範圍。若其穿鑿紕繆,誠若有可譏者,要亦國朝諸老之所不能免也。今錯綜諸書,列為一表,器以類聚,名從主人,其有歧出,分條於下,諸書所錄古器之有文字者,悉具於是。唯《博古》所圖錢,《嘯堂》所集古印,較近世所出,為數甚尠,姑闕焉,冀以供省覽之便云爾。至於釐訂名稱,是正文字,則非此表之所有事矣。」

  2《國朝金文著錄表》:王氏採錢坫《十六長樂堂古器款識》、阮元《積古齋鐘鼎彝器款識》、曹奎《懷米山房吉金圖》、吳榮光《筠清館金文》、劉喜海《長安獲古編》、吳式芬《攗古錄金文》、徐同柏《從古堂款識學》、朱善旂《敬吾心室彝器款識》、吳雲《兩罍軒彝器圖釋》、潘祖蔭《攀古樓彝器款識》、吳大澂《恆軒所見所藏吉金錄》、劉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端方《陶齋吉金錄‧續錄》、羅振玉《集古遺文中金文》、《秦金石刻辭》、《歷代符牌錄》等十六種文獻

426

,共得三代器三千四百七十一,列國先秦器九十八,漢器六百十六,三國至宋金器一百有十,共計四千二百九十五。

  王氏所撰《宋代金文著錄表》及《國朝金文著錄表》,除考訂器名、從事金器分類及考證銘文外,最重要的成就在於考辨偽器。例如在《宋代金文著錄表》中,在「敦」下云:「其中仲申敦蓋、吉金敦偽。」於「彝」下云:「其中虎彝、從彝偽。」於「卣」下云:「其中卦象卣、毋辛卣偽。」於「盤盂洗」下云:「其中封比干墓銅盤偽。」在《國朝金文著錄表》中,於「鐘」下云:「百有四,偽器與疑似之器九。」於「鼎」下云:「五一六,偽器與疑似之器四十。」於「鬲」下云:「一一○,偽器與疑似之器八。」於「卣」下云:「二百六十六,疑偽八。」

  王氏復撰多篇金器銘文的考釋,如〈毛公鼎銘考釋〉、〈散氏盤銘考釋〉、〈不■敦蓋銘考釋〉、〈盂鼎銘考釋〉、〈克鼎銘考釋〉等,則是偏重於金文與古史的討論。

  另外,〈古禮器略說〉一文,則考訂「斝」、「觥」、「盉」、「彝」、「俎」等器的形制、功用及材質等。

  在石刻方面,最主要的著作是《魏石經考》及《魏石經續考》。魏石經係正始年間(二四○—二四九)立於洛陽太學門外,刻《尚書》、《春秋》二經,以古文、篆字、隸書三種字體鐫刻,故又稱「三體石經」。

  《魏石經考》內容包括:1〈漢石經經數石數考〉;2〈魏石經經數石數考〉;3〈魏石經經本考〉;4〈魏石經拓本考〉;5〈魏石經經文考〉;6〈魏石經篇題考〉;7.〈魏石經古文考〉;8.〈魏石經書法考〉。《續考》分三章:碑圖、經文同異、古文。

  ㈣在校讎學方面:根據趙萬里所撰〈王靜安先生手校手批書目〉,王氏所批校之書,趙氏所見即多達一百九十二種

427

。趙萬里跋〈王靜安先生手校手批書目〉云:

靜安先生逝世後,里與其公子等整理遺書,共檢得先生手校手批書一百九十餘種,錄目如右,實皆先生畢生精力之所在也。蓋先生之治一學,必先有一步預備工夫。如治甲骨文字,則先釋《鐵雲藏龜》及《書契前後編》文字。治音韻學,則遍校《切韻》、《廣韻》。撰蔣氏《藏書志》,則遍校《周禮》、《儀禮》、《禮記》等不下數十種。其他遇一佳槧,必祕錄其佳處或異同於先生自藏本上。間有心得,則必識於書之眉端。真按:王國維的讀書方法 自宣統初元以迄於今,二十年間,無或間斷(詳見年譜)。求之三百年間,實與高郵二王為近,真按:王引之 真按:王念孫 然方面之多,又非懷祖真按:王念孫 伯申兩先生所可及也。真按:王引之 先生逝世前夕,嘗語人曰:「余畢生惟與書冊為伴,故最愛而最難舍去者,亦惟此耳。」嗚呼!此可以見先生之微意矣。真批:愚于此已能勘破矣.此境殆愚大三悟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與人看前事也. 丁卯(民國十六年,一九二七)十一月望日,同邑受業趙萬里謹識。真按:趙萬里與王國維

又云:

又先生於詞曲各書,亦多有校勘。如《元曲選》則校以《雍熙樂府》;《樂章集》則校以宋槧。因原書早歸上虞羅氏,今多不知流歸何氏,未見原書,故未收入,至為憾也。萬里又識。

  王氏的校讎工作,有下列幾項特色:

  1所校圖書,範圍廣泛:校勘之學,肇始於漢代劉向、劉歆父子,而盛於清代。清代近三百年中,又以高郵王氏父子為最著。王念孫的校勘成績,大部分累積在《讀書雜志》(八十二卷)及《志餘》(二卷)中

428

。所校勘的書,包括《逸周書》、《戰國策》、《史記》、《漢書》、《後漢書》、《老子》、《莊子》、《管子》、《晏子春秋》、《呂氏春秋》、《韓子》、《法言》、《楚辭》、《文選》等。王引之《經義述聞》所涉及的書,包括《易》、《書》、《毛詩》、《周官》、《儀禮》、《大戴禮記》、《禮記》、《春秋左傳》、《國語》、《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爾雅》等。王氏父子所校的,以經、史、子三部為主,集部的書僅有二種。王國維所校的書,不僅兼及四部的典籍,其中有很多更是從前校讎學家所未曾涉及的敦煌文獻及前人較少涉及的目錄、地理、雜著筆記、詞集及雜劇等。

  2多用宋元本:宋元刊本,由於刊刻時代較早,頗存古籍原貌,王氏每多用之。例如校《爾雅注疏》十一卷,王氏以嘉慶二十年江西刻本為底本,以元雪牕書院本校經注及音於行間;以宋刊蜀大字本校經注於眉端,並校以烏程蔣氏藏槧單疏本;此以宋元本為輔本者。又如校《禮記》鄭注本二十卷,王氏以崇文書局重刻張氏影宋撫州刊本校烏程蔣氏藏明嘉靖徐氏復刻宋建大字本及宋刊纂圖互注本,真按:疑為覆刻之訛! 此則以宋本互校者。

  3多用域外所藏善本、外國刊本及敦煌寫本:王氏嘗旅居日本京都多年,所見域外所藏善本及日本刻本甚多;王氏又多留心敦煌文物,因此多用域外所藏善本、日本刊本或敦煌寫本從事校勘。例如校《論語集解》十卷,王氏以《四部叢刊》影印日本正平刊本為底本,以日本舊鈔皇侃《義疏》及邢昺《注疏》本為輔本,此以外國刊本及抄本互校者。如校《釋名》八卷,以《四部叢刊》影印明翻宋陳道人刊本為底本,據日本富岡氏藏馮己蒼本補〈重刊後序〉於卷首,此據域外所藏善本校補者。又如校宋薛季宣撰《書古文訓》十六卷,以通志堂刻本為底本,以敦煌所出《隸古定尚書》及日本古寫本校勘,此以敦煌寫本校勘者

429

  ㈤整理考訂流沙墜簡及敦煌文獻方面:在整理考訂竹簡方面最主要的著作是《流沙墜簡考釋》一書。

  一九○八年,斯坦因在敦煌境內獲得大量木簡。斯坦因回到歐洲後,將木簡交給法國沙畹博士考釋。一九一三年冬,沙畹將考釋稿本給當時寓居日本京都的羅振玉、王國維。真按:當係寄之訛.前文有,可對校. ○真批:所以說人有本事還怕沒有資料麼?人家都會奉上資料供您研究的.呵 真為己之學而非為人者,能造斯境矣。 羅、王二人重加整理考訂。羅氏負責小學、術數、方技部分,王氏負責屯戍部分,共同完成此編。

  此編除考訂西北史地外,王氏復於〈流沙墜簡序〉中,考訂簡牘出土之地點。王氏以為出土之地有三:

  1敦煌迤北之長城:王氏認為敦煌迤北之長城,築於漢武時,至晉末已頹廢矣。其地當《漢志》敦煌、龍勒二縣之北境,漢時簡牘即出於此,實漢時屯戍之所,亦為由中原通西域之孔道。

  2羅布淖爾涸澤北之古城:魏晉木簡殘紙均出於此。其地稍西於東經九十度,當北緯四十度三十一分之地。德人喀爾亨利及孔拉第二氏、法國沙畹博士等,均以為此城即古樓蘭之虛,但王氏據斯坦因所得簡牘及日本橘瑞超氏於此所得之西域長史李柏二書,論定此地決非古樓蘭,其地當前涼之世,實名海頭,而《漢書‧西域傳》及《魏略‧西戎傳》之居廬倉,《水經‧河水注》之龍城,皆此地。

  3和闐所屬尼雅城:出於此地之木簡較少。其地為古之精絕國,後為鄯善所併。尼雅所出木簡十餘,隸書精妙,似漢末人書跡,必在永平以後。

  至於敦煌文獻,王國維與羅振玉,可以說是中國研究敦煌學之先驅。

  敦煌莫高窟所藏文物發現於一八九九年,王氏於一九○九年,初次在法人伯希和處見到敦煌石室唐人寫本

430

。一九一三、一九一四年間王氏寓居日本京都時,在日本漢學家狩野直喜處獲見狩野於一九一二年在倫敦所過錄之敦煌寫本,於是撰寫了不少敦煌寫本的跋文,例如〈唐寫本殘職官書跋〉、〈唐寫本食療本草殘卷跋〉、〈唐寫本靈棋經殘卷跋〉、〈唐寫本失名殘書跋〉、〈唐寫本太公家教跋〉、〈唐寫本兔園冊府殘卷跋〉、〈唐寫本大雲經疏跋〉、〈唐寫本老子化胡經殘卷跋〉、〈唐寫本韋莊秦婦吟跋‧又跋〉、〈唐寫本謠集雜曲子跋〉、真按:何故乃作簡字也?愚所知者乃作雲謠集. 〈唐寫本春秋後語背記跋〉、〈唐寫本殘小說跋〉、〈唐寫本敦煌縣戶籍跋〉、〈宋初寫本敦煌縣戶籍跋〉等。

  此外,王氏每多採用敦煌文獻,撰寫了許多考論史地的著作,如〈西胡考〉、〈西胡續考〉、〈九姓回鶻可汗碑跋〉、〈摩尼教流行中國考〉、〈西域井渠考〉等,都很有創發。

第四節 屈萬里

  屈萬里先生(一九○七—一九七九),字翼鵬,山東省魚臺縣人。少時,即讀畢四子書及《毛詩》、《綱鑑易知錄》等書。後入以發揚東方文化為宗旨的東魯中學,從齊魯名理學家夏溥齋(濟泉)先生遊。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夏,行屆卒業,適日本侵華,造成濟南慘案乃輟學返魚臺任縣立圖書館館長,並在師範講習所兼授國文。十八年(一九二九),曾遊學北平,進郁文學院。二十年(一九三一)九月十八日,東北釁起,乃退學返回山東。旋蒙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所長欒調甫薦介於著名學者山東省立圖書館館長王獻唐先生,從館員洊升編藏部主任。二十六年(一九三七)七月,蘆溝橋變作,乃隨王獻唐館長,躬運館藏善本圖書及金石器物,經曲阜、濟南、漢口等地,輾轉安抵四川。二十九年(一九四○),

希望這方便不會讓你賒下更多,請多指教(comments)以平復.希望這是個好的交流,而不是讓你墮落更深.請保重,生前尚有死後.死後沒有,也不必太過執著.
這本來就是給有心讀書,且真讀書的好學者修學者交流的平台,而不是供學術或學生取巧功名的苟且.真沒想到,這種教育的話還要留給今天的我來說.何況是有閒情看覽此頁者.
我們無須爭辯神存不存在,但是,死,存在
不須註冊,不必登入,
點擊此處即可匿名留言
留言前,請仰望天,或看看自己將去的冥年
不留言,只有你會忘了,我會不知,事實會永存
一旦遭遇,敢說不曾做缺德事?可就不科學了.
然後知臨深履薄,非無為而發也.
因與果,還沒透徹的鏈.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