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Sunday, June 13, 2010

161

。三衢游史君,蜀人也,亦以蜀本鋟諸梓,乃衍而為二十卷,書加多焉,先生門人姚君應績所編也。真按:姚應績 ”蓋是書初有二刻本,其刻於宜春者有杜鵬舉序,而公武自序內止言就井氏書讐校,不言益以所自藏書,即今刻本之第一序所謂“袁本”者也;其刻於信安者,有淳祐己酉南充游鈞跋,而公武自序則有井氏書合吾家舊藏之語,即今刻本之第二序為姚應績所編,所謂“衢本”者也。袁本五卷,衢本二十卷,袁本之五卷則合《附志》一卷計之,故四卷與二十卷其實一書也。希弁序又言:“摘取所增入者凡四百三十五部,總八千二百四十五卷,往往皆晁氏之書,請於郡而併刊焉,自為《後志》二卷,然後井、晁二氏書目大備,而希弁家所藏因以託不朽。”據此則《附志》一卷、《後志》二卷皆趙希弁所補撰也。希弁,江西漕貢進士、秘書省校勘書籍,其序在淳祐庚戌,為游鈞刻衢本之明年,又取袁本、衢本之互異者為“考異”於編末。晁公武所編次分經、史、子、集四部,趙希弁所編則未明言四部,而實亦不外四部之次,《後志》子類名目不無稍有複出,要之補綴增刪,實有功於公武之書。宋時所編《崇文總目》,其題下注釋偶見於《文獻通考》者,不過什一之存,至尤袤遂初堂書徒有其目而已,惟是書及陳振孫《書錄解題》裒然成帙,論說發明具有條理,而此書又在《書錄解題》之前,馬端臨撰《文獻通考》,於此二書大加採擷,而尚有未能盡取者。是書雖有刊本行世,然書目之有序錄者流傳蓋寡,況今恭逢聖天子稽古右文,開四庫之秘儲,綜百代之討論,凡著錄之家,皆得廣收,以備攷證。應校刊之。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史部目錄類一”著錄。真按:擬刊刻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授經圖(10/877

 謹按:《授經圖》二十卷,明周藩朱睦■撰。真按:朱睦 先是,《崇文總目》有《授經圖》

162

,敍《易》、《詩》、《書》,《禮》、《春秋》三家之學,其書不傳。睦藏書萬卷,真按:木挈 乃因章俊卿《考索圖》增定之。首敍授經世系,次諸儒列傳,次諸儒著述、歷代經解名目卷數。每經四卷,合為卷二十。此書舊無刊本,至黃虞稷、朱彝尊始同校定刻之。彝尊遂因之以撰《經義考》,於是經學授受源流燦然備具矣。應鈔存之。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史部目錄類一”著錄。真按:擬著錄而著錄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集古錄(15/1349真按:翁方綱的金石學

  謹按:《集古錄》十卷,宋廬陵歐陽修著。修平生嗜古金石之文,有歷代金石刻一千卷軸而藏之,據其大要為之說。至嘉祐、治平間,修在政府,又各書其卷尾,於是其文或有小異者,蓋竄定有先後也。修之季子禮部郎官字叔弼,真按:歐陽棐 復摭其略,別為目錄,時則熙寧二年己酉,去修自書錄後之嘉祐癸卯蓋六年矣。而棐記云“錄既成之八年”者,則是《錄》之成在嘉祐六年辛丑,而真蹟跋尾則多治平初年所書,亦間有在熙寧初者,則棐之目錄固承修之命而為之者也。諸碑跋今皆具修集中,其跋自為書,則自宋方崧卿裒聚真蹟刻於廬陵。曾宏父所稱有二百四十六跋,陳振孫所稱有三百五十跋,修子棐所記則曰二百九十六跋,修又自云四百餘篇有跋。近日刻《集古錄》者為之說曰:世傳《集古》跋四百餘篇,而棐乃謂二百九十六,雖是時修尚無恙,然續跋不應多逾百篇,因疑寫本以“三百”為“二百”之誤。然以今考之,則通此十卷正符四百餘跋之數,蓋以集本與真蹟合編之,與專據集本者不同。而宋時廬陵之刻本今已不傳,無從核定,不必以棐記之語為疑矣。是書原本但隨得隨錄,不復詮次年月,故修之自序曰:“有卷帙而無時世先後,蓋其取多而未已也。”近來刻本乃以時代先後為序,而於每卷之末附列原本卷帙次第

163

,而轉有年月倒置更易補正之處,錢曾《讀書敏求記》以為失其初意者也。毛晉跋是書云:“公自序謂上自周穆王以來,則當以‘吉日癸巳’石刻為卷首,毛伯三銘是作序目後所得,真按:當作敦字.-毛伯敦三銘是作序目後所得 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4758_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一五)\_001350.00.jpg 2010/6/13 上午 11:14:46 宜在卷末,即子棐亦未敢妄為詮次,蓋周益公未能精於考訂也。”據此,周必大時之本已按時世為次,則其由來已久,而今之刻歐陽文集者但敍時世,不復存每卷末之原次,則益為疏耳。今仍依見行篇次著於錄。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史部目錄類二”著錄。真按:擬著錄而著錄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金石錄(2/12

 謹按:《金石錄》三十卷,宋東武趙明誠編。自歐陽修集金石文一千卷後,惟明誠此書最稱該博。然所集金石之目凡二千卷,而錄中題跋止五百二卷耳。世無刻本已久,歸有光、朱彝尊所見皆是鈔本。又或疑為未完之書,蓋當時原非卷卷有跋也。凡為目十卷、跋二十卷。必存原目舊式,然後可以因目考跋,真按:翁方綱的金石學 今此鈔本已非舊式,而外間雖有刻本,又覺板式差小。應取對刻本,依其原目次第年月刊之,而校本附注之字亦不妨並刊以資考核。

又(15/1351真按:翁方綱的金石學-一書兩提要,可見翁公對金石用情之深. 真按: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一書重寫提要者

  謹按:《金石錄》三十卷,宋趙明誠著。明誠字德父,密州諸城人。歷官知湖州軍州事。所藏三代彝器及漢唐以來石刻,為《目錄》十卷、《辨證》二十卷。紹興中,其妻李清照表上之。有明誠自序并清照後序,蓋仿歐陽修《集古錄》,而推闡之功倍之。洪适謂其“證據精博”,陳振孫謂其“考訂詳洽”。今《錄》中後二十卷之跋,即洪适所謂“辨證”也。明誠所藏金石之文凡二千卷,皆以時代為次,自第一至第二千咸著於目,每題下注年月、撰書人名。其未有跋者,因亦得以考見其略,而其有跋者五百二卷而已。至其後卷中邢義、李憕、義興茶舍、般舟和尚四碑

164

,轉有跋而無目者,則是當日編次偶有搘拄,既具於細目中,亦不必補於前日,以紊其二千卷之次矣。是書在宋時初鋟板於龍舒郡齋,至開禧元年浚儀趙不譾又重刻之,真按:今世尚存宋本.網上有資訊:http://72.14.235.104/search?q=cache:2ltMU9sA0JsJ: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collection/2006-06/10/content_4673543.htm+%E8%B6%99%E4%B8%8D%E8%AD%BE&hl=zh-TW&ct=clnk&cd=1&gl=tw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collection/2006-06/10/content_4673543.htm今迻錄于下:善本掌故:宋刻《金石錄》(圖)  20060610 083628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小】 【打印】 【關閉】  Email推薦:           《金石錄》三十卷,宋趙明誠撰。趙明誠,字德甫,山東諸城人,對考古、金石、書畫研究甚深。《金石錄》一書,著錄其所見從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來,鐘鼎彝器的銘文款識和碑銘墓志等石刻文字,是中國最早的金石目錄和研究專著之一。全書共三十卷,前為目錄十卷,後為跋尾二十卷,考訂精核,評論獨具卓識。     趙明誠之妻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宋代著名詞人,對金石書畫也有相當高的造詣,《金石錄》一書,實際是夫婦二人的合著。李清照在《金石錄後序》寫到,“趙、李族寒,素貧儉,每朔望謁告出,質衣取半千錢,步入相國寺,市碑文果實歸,相對展玩咀嚼,自謂葛天氏之民也”,這是他們新婚貧困時搜求書畫的寫照。趙明誠出仕後,生活好轉,夫婦二人節衣縮食,有“窮遐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每獲一書,即同共勘校,整集簽題;得書畫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他們一起搜集金石書畫,一起研究把玩,其樂融融,令人神往。不幸的是,北宋末年金人佔領汴京,河北、山東相繼淪陷,趙明誠夫婦逃避到江南,所藏金石書畫在輾轉過程中損失殆盡,趙明誠也在流亡中病故。數年後,當李清照重新翻閱《金石錄》,遙憶當年趙明誠“每日晚吏散,輒校勘二卷,跋題一卷”,而今“手澤如新而墓木已拱”,一時間百感交集。她寫下了千古奇文《金石錄後序》,備述一生遭際和文物聚散,讓人扼腕嘆息。     《金石錄》在南宋時有龍舒郡齋刻本及開禧元年俊儀趙不谫刻本,皆不顯于世,元明兩代未見重刊,明代惟有抄本流傳。清初,馮文昌曾藏有十卷宋刻《金石錄》,因而特地刻了一方“金石錄十卷人家”的圖章,一時傳為佳話。當時由于此書是《金石錄》僅傳的宋刻本,雖屬殘卷,卻公認是宋版書無上珍品。此本今藏上海圖書館。     十卷不全的宋刻《金石錄》,前人已稱頌備至,豈知三十卷全本的《金石錄》,尚存天壤之間。建國初,趙世暹在南京購得宋本《金石錄》,三十卷完好無缺。此本舊藏金陵甘氏津逮樓。甘氏藏書,在清代嘉道間享有盛名。甘國棟,字遴士,藏書有十余萬卷。子福,字德基,號夢六,生平好學,也喜歡蓄書。世傳甘氏《津逮樓書目》有十八卷之多,但甘氏所藏宋刻《金石錄》,卻不載于書目,豈其矜秘不肯示人歟?此書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白口左右雙邊字體勁秀,筆畫嚴整,紙質勻凈。前有趙明誠序,而無易安後序。洪邁《容齋四筆》稱:“趙德甫金石錄三十篇,其妻李易安作後序。今龍舒郡庫刻其書,而此序不見取。”此本版心下鐫刻工姓名,刻工中胡玨、徐亮、胡剛等,曾刻舒州公使庫本《大易粹言》。《大易粹言》刻于淳熙三年,此書中宋諱缺筆至慎字,敦字不缺筆,證以刻工,及《容齋四筆》所記,均相符合,因推知此本是淳熙前後(公元1174—1189年)龍舒郡齋刻本,也就是前人所稱的“龍舒初版”。     趙世暹收得龍舒宋刻《金石錄》之後,不欲私為己有,隨即捐獻國家。此書今藏國家圖書館,在5月26日-6月25日國家圖書館“文明的守望——中華古籍特藏珍品暨保護成果展”上,可供觀眾一飽眼福。(孫俊) 而其本皆罕傳於世。後來若歸有光、朱彝尊所見者皆是鈔本,遂有疑其為未完之書者,其實當日原非卷卷有跋也。然必存其原目舊式,而後可以因目考跋,而近來所傳之本或將目內次第之數刪去,又或年月亦多舛誤。其十一卷以下,或刪其每卷之細目,或又刪節其後序,蓋鈔本之脫漏久矣。近日所稱善本者,則有明焦竑從秘府鈔出本、文嘉從宋刻影鈔本、崑山葉氏本、閩中徐氏本、濟南謝氏重刻本,又有長洲何焯、錢塘丁敬諸校本,今揚州刻本皆所採錄,又於注中以《隸釋》、《隸續》、《漢隸字原》、《金石略》、《金石文字記》、《隸辨》等書增附按語者,較為詳核,而遺書內之天一閣、紅豆山房諸校本皆不及也。真按:翁方綱撰寫提要之參考資料 真按:翁方綱的金石學 今宜即以是本著錄。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史部目錄類二”著錄。

真按:擬著錄而著錄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隸釋(3/99

  謹按:《隸釋》二十七卷,宋洪适著。适字景伯,饒州鄱陽人。紹興壬戌中博學宏詞科,歷官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累贈太師、魏國公,謚文惠。所著有《盤洲集》。其著《隸釋》在乾道二年丙戌,以觀文殿學士知紹興府安撫浙東,時年五十矣,明年正月序而刻之。周必大誌其墓道云“耽嗜隸古,為纂釋二十七卷”者,即此書也。其弟序婁機《漢隸字原》云:真按:洪邁 “吾兄文惠公區別漢隸,為五種書,曰釋、曰纘、曰韻,曰圖、曰續。四者備矣,惟韻書不成。”又适自跋《隸續》云:“《隸釋》有續,凡漢隸碑碣二百五十有八。”又跋《淳熙隸釋》後云:“《淳熙隸釋》目錄五十卷,乾道中書始萌芽,十餘年間拾遺補闕,一再添刻,凡碑版二百八十五。”而乾道三年弟邁跋云

165

:“所藏碑一百八十九,譯其文,又述其所以然,為二十七卷。”又淳熙六年喻良能跋云:“公頃帥越,嘗會稡漢隸一百八十九,爲二十七卷。”是二跋皆與是書符合,則其自題曰“淳熙隸釋”者,乃兼後所續得者言之,是又別爲前、續合刻之書,為越帥刊行者,不傳於世久矣。先是,歐陽修《集古錄》載漢隸之碑凡七十五,趙明誠《金石錄》則多於歐陽者九十三,此二書皆不專為隸作,而所錄隸頗多。又酈道元《水經注》所列碑目亦足以資參考,真按:翁方綱的金石學 故适是書標目下具載三書有無,而又採錄三書之與隸相證者別為七卷於後,以《天下碑錄》一卷殿焉。歐、趙之書第撮其目,不錄其文,而是書為考隸而作,故每篇皆依其文字寫之,其以某字為某字則具疏其下,兼核著其關切史事者為之論證。自有碑刻以來,推是書為最精博矣。真按:翁方綱的金石學 上則篆籀古器之銘,下則唐宋以來楷書行草,諸刻皆所不取,而獨釋乎隸者懿。考隸之為稱真按:斷句之誤-當連讀作懿考隸之為稱,懿,發語辭也. 流別多端,約而言之則古隸也、分隸也、楷隸也,是三者皆以隸名而其實不同者。古隸本出大、小二篆,其畫有橫直而無波尾,若五鳳二年石刻之類是也;楷隸者,則鍾繇以來變八分為楷書,自六朝至初唐之書猶存波法者也;惟分隸則漢之東西二京、魏之黃初以逮唐時梁昇卿、蔡有鄰、史惟則、張庭珪之屬,石刻多傳於世者,雖其結體肥瘠、用筆方圓、前後時代遞有不同,而要之祖述相承,波瀾莫二,下開八法,則唐隸亦自名家。上溯六書則漢隸已多訛誤真按:斷句之誤-當作「下開八法,則唐隸亦自名家;上溯六書,則漢隸已多訛誤」,乃相對成文也. 是以言字學者必博稽隸法之同異,而後數千年間源委分合之所以然於是具見焉,真按:翁方綱的文字學 此适獨釋隸之意也。然适既不取唐隸,斷自黃初而止,宜其深究六書之源,而其所為《隸古急就》一章,墨守漢碑,遂執為尉律之誦,衡以《周官》保氏之訓,固猶未有合也,則所言亦僅一端而已。真按:洪适之誤 真按:翁方綱的文字學 是書宋時刻本久不可見,陳振孫謂北方有舊刻,亦不復傳於世,今所行明人刻本訛誤頗多,宜重校而刊之。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史部目錄類二”著錄。真按:擬刊刻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166

石墨鐫華(7/518

  謹按:《石墨鐫華》八卷,明趙崡著。崡字子函,盩厔人。萬歷己酉舉人,家有傲山樓,藏書萬卷。所居近周秦漢唐故都,時挾楮墨訪搨古金石文。此書所載碑,自三代至宋元凡二百五十三種,附以記一卷、詩一卷,每種有跋而不載原文。自言所收不及歐、趙之多,而宋元以上往往有真按:歐陽修 所未及者。真按:趙明誠 凡輯金石之家,或考證史事,或講求書法,真按:翁方綱的金石學 歐陽、真按:洪适 趙之錄二者兼之,此書則意在書法,故於考證亦無多可採者。即以講書法論,其中貶柳公權及不滿蘇、黃,則無怪其詩僅得貌杜者之粗迹矣。真按:翁方綱與江西詩派 真按:翁方綱的詩學 真按:翁方綱與黃庭堅 真按:翁方綱與蘇軾 真按:翁方綱的書學 真按:翁方綱與杜甫 然亦近今金石家所必著於錄者。真按:翁方綱的金石學 應鈔存之。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史部目錄類二”著錄。真按:擬著錄而著錄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觀妙齋金石文考略(14/1182

  謹按:《觀妙齋金石文考略》十六卷,國朝李光映著。光映字子中,嘉興人。嘉興之收藏金石者,前有曹溶《古林金石表》,後有朱彝尊《吉金貞石志》。真按:翁方綱的金石學 彝尊所藏金石刻又歸於光映,光映遂裒輯所得,集諸家之論而為此書。前有雍正七年金介復序,稱其不減曹氏《古林》之富。然《古林金石表》間有參差搘拄,且無論說,不及此書之有條理。而《吉金貞石志》久無成帙,或疑彝尊當日本未成書,然此書內乃有引《吉金貞石志》一條,則或存其殘帙之什一,未可知也。真按:朱彝尊著作考 是書採集金石家之書凡四十種,文集、地志、說部之書又六十種,可謂勤且博矣。惟於濟寧諸碑不引張弨釋文,於《天發神讖碑》不引周在浚《釋文》,於《蘭亭序》不引俞松《續考》,是為漏略耳。真按:翁方綱的金石學 自昔著錄金石之家皆自據見聞為之評說,惟宋陳思《寶刻叢編》一書,則惟取《諸道金石錄》、《復齋碑錄》諸書彙粹而為之,是書體式亦同,每條下注出某書,而亦間有光映自識者。然金石著錄之富,無過歐、趙、洪三家

167

,而是書於《隸釋》所引不及十之一,於《隸續》暨婁機《漢隸字原》則皆未之及,而於《集古》、《金石》二錄所引亦不甚詳。蓋著錄金石刻與著錄法帖本不相同,錄金石者以攷證史事爲長,錄法帖者以評跋書法為主,真按:翁方綱的書學 真按:翁方綱的金石學 若歐、趙、洪氏之書,雖亦間有論及書法者,而實考證原委為多。元明以來,諸家雜帖互出,則筆法品藻,觸類滋絜。是書於漢隸則宗鄭簠之評,於唐碑則取趙崡之論,雖同一著錄金石而流別遂殊矣。應鈔錄之。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史部目錄類二”著錄。真按:擬著錄而著錄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蒼潤軒碑跋紀、續紀(12/1068

 謹按:《蒼潤軒碑跋紀》一卷、《續紀》一卷,明盛時泰著。時泰字仲交,上元人,以諸生貢太學。著有《蒼潤軒集》。善畫水墨竹石,居近西冶城,家有小軒,文徵明題曰“蒼潤”,蓋以時泰畫仿倪瓚,而沈周題倪畫詩有“筆蹤要是存蒼潤”之句也。時泰卜築山中,愛方山祈澤之勝,時時往來其間,故是紀所著碑板於金陵六朝諸蹟為多。前後皆有時泰自序。然諸碑率皆借觀於人,而非盡出所自藏,又往往但據墨本而不復詳考原石,真按:翁方綱的金石學 即如孔廟漢《史晨碑》後有武周時諸人題字,乃疑於別刻得之,則併未見全碑者。真按:翁方綱的金石學 至若唐元和六年刻晉王羲之書《周孝侯碑》為陸機文,陸機之文既不應羲之書真按:不解之處!真按-陸機不是在王羲之之前麼?何故不應為羲之書。 而且其中於唐人廟諱皆缺筆,前人久已辨其偽作,而是紀乃信為羲之書,則於考證全踈矣。真按:翁方綱的辨偽學 其他標題前後重複舛訛,雜出非一,其自題曰“玄牘紀”者,蓋侈言其為秘文,亦猶其三日之內遍和王世貞《擬古》詩七十章而世貞為之折服,蓋才士而好古者。真按:能文不為文人 真按:翁方綱的治學態度 應存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史部目錄類存目”著錄《蒼潤軒碑跋》一卷、《續跋》一卷。真按:擬存目而存目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168

金石備考(6/437

  謹按:《金石備考》二冊,關中來濬輯。濬字梅岑。其書前無自序,未知著於何時,中有萬歷間潁井出《蘭亭》事,則是明萬歷後之人,而其稱國學《蘭亭》即定武本,則是趙孟堅、柯九思所藏肥、瘦二本尚未著錄流傳之日,是其書蓋著於明末也。書中未標卷次,以其分省之序當為一十三卷,附載一卷,合一十四卷。而雲南、貴州二省則殘帙未成卷,或成卷而脫失耳。其曰“備考”者,蓋以不載全文,又無評跋,衹據前人著錄金石之所及者存其名件,以資檢括,非比歐、趙諸書之薈萃論次者也。然既撮為一編,則亦應略為考正,俾存亡真贋之不同者釐然可考,方足成書。真按:翁方綱的金石學 而此書概無別擇,視孫克宏、于奕正諸書詳則過之,而訛謬亦復不減。就其最甚,如人與書之誤者,真按:翁方綱撰寫提要之方法-由以下諸項可見翁公于此用力較深,不唯提要稿與今本提要相較,即翁公自己之提要稿並置而觀,亦可知公之興趣與用力者在誰也. 則周穆王贊皇壇山“吉日癸巳”字誤為史籀書,皇象篆書《吳紀功碑》誤為八分書,濟寧王安石詩碑誤為党懷英詩,慈恩寺塔褚遂良書《聖教序》誤為臨王書真按:應係指臨王羲之書也.○按:196頁有「以褚書《聖教序》為臨王羲之書」可證矣! 釋夢英篆《千文》誤為李陽冰書是也;時代之誤者,以唐高正臣書《明徵君碑》誤為宋碑,以辰州《銅柱記》誤為晉刻,以謝靈運誤為唐人是也;地之誤者,《房玄齡碑》在西安、《魯峻碑》在濟寧,而皆誤云在章丘,《衡方碑》在汶上、《張九齡碑》在韶州,而皆誤云在西安,又若漢《周憬碑》則湖廣桂陽與廣東樂昌兩載,房山《隋石經》、許州《上尊號碑》、嵩山《徐浩碑》、永州《中興頌》、長沙嶽麓《李邕碑》則一處而兩見是也。即其注於條下曰“今斷”、曰“今殘缺”者,亦是所據之書如此,而非得自目見,雖備考不妨存疑,然於裒輯亦太草略矣。真按:翁方綱的考證學 真按:翁方綱的金石學 或鈔存之以資核證。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史部目錄類存目”著錄。真按:擬著錄而存目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169

史評類

兩漢筆記(13/1175

  謹按:《兩漢筆記》十二卷,宋錢時著。時字子是,嚴州淳安人。從慈溪楊簡遊,究明理學,以喬行簡薦授秘閣校勘,出佐浙東倉幕,召入為史館檢閱,授江東帥屬歸。此書前有尚書省劄,“特進左丞相樞密使肅國公喬”者即行簡也。江東提刑袁甫、紹興守汪綱延主講習事,皆與本傳相符。本傳載其所著,又有《春秋大旨》、《蜀阜集》、《冠婚記》、《百行冠冕集》,而此劄進錄中無之。又《館閣續錄》載時所著有《國史宏綱》一書,亦於嘉熙二年五月下本州取錄繳進者,然參考本傳,時於是年十一月添差浙東提舉常平司幹辦公事,後以李心傳奏,復召入,旋以《國史宏綱》未畢,求去,則安得與《兩漢筆記》同繕寫繳進?此所記必有一誤者矣。《嚴陵志》又載其所著有《嘉定講書稿》、《英烈廟實錄》、《錦江雜著》諸書。時卒於淳祐五年,門人稱曰融堂先生。此特其論著之一種,亦史斷之類。真按:標點有誤!-據下文朱權著作則此當作書名,乃權著也. 真按:一筆帶過-翁方綱撰寫提要之方法 真按:翁方綱撰寫提要之方法-由此一條與前金石目錄類者一比即可見此重在作人與成書之考,非書之內容駁正也!(而于書之內容竟只此一筆帶過)其所用心者大不相同者若此,此其勢之必矣! 應鈔存以資考釋。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史部史評類”著錄。真按:擬著錄而著錄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三國紀年(13/1174

 謹按:《三國紀年》一冊,宋陳亮著。即《龍川全集》中之一卷,毋庸另為校辦。眉注:不寫“恭校”。真按:翁方綱之四庫學所用的術語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史部史評類存目一”著錄。真按:不擬存目而存目者-四庫全書選書的標準

通鑑博論(11/954

 謹按:《通鑑博論》上、中、下三卷,明寧獻王編。真按:朱權 權,太祖第十七子

170

,《明史》本傳云,嘗奉勅輯《通鑑博論》,又作《史斷》一卷。今此本後云“取《史斷》之首章以銘是書”,而系以宋端平三年十一月長至坡山南宮靖一撰,蓋採舊書為之者矣。前有洪武二十九年自序并進表,又有明成祖、神宗二序。其書前二卷則撮歷代史事之大略,後一卷則仿史家之年表。其曰外紀、曰正紀、曰天運紀統、曰變革報復,諸名目頗皆未成文義。姑存其目可爾。真按:一筆帶過-翁方綱撰寫提要之方法-明顯可見翁公于此不論其書內容譌正矣.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史部史評類存目”一著錄。

漢唐通鑑品藻(2/34

  謹按:《漢唐通鑑品藻》三十卷,明戴璟著。璟字孟光,別號屏石,浙江奉化人。嘉靖丙戌進士,官參政。是書前有嘉靖十四年璟自述凡例,謂以《通鑑節要》內摘其可為論策命題者,乃著論以便舉業。起周威烈王,終五代周世宗,其書名“漢唐”而實不止於漢唐也。《明史‧藝文志》卷數相合。應存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史部史評類存目二”著錄。

古史要評(17/1508

  謹按:《古史要評》五卷,明吳崇節著。崇節爵里已見《狎鷗亭摘稿》提要內。真按:吳格氏整理之翁稿目錄有狎鷗子摘稿(作者正為吳崇節,且參見冊頁亦同此為17/1508,必有一誤也.核之影原稿,翁公自誤也.非吳格之誤,然應稍作校案,豈并無閱讀也?),無狎鷗亭摘稿!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21_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_000918.tif○另狎鷗子摘稿與此處古史要評在影翁原稿乃前後條爾.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4760_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一七)\_001508.00.jpg 真按:四庫採進書目有.然作者作楊枝遠也. 真按:互見例-翁方綱撰寫提要之方法 此其所著史評,亦坊本《鑑略》之類。每條撮立題目,附以己意。起東周,訖南宋,而名以“古史”。或存其目。

  格按:《四庫全書總目》“史部史評類存目二”著錄。

讀史漫錄(11/901

  謹按:《讀史漫錄》十四卷,明東阿于慎行著。自宓羲氏起,歷代史事逐條論說,蓋讀史之說部也。但其論多是人所常談,真按:翁方綱撰寫提要之方法-此又似有細讀了. 非關於考據精要之大者,似毋庸鈔錄。或僅存其目可矣。

希望這方便不會讓你賒下更多,請多指教(comments)以平復.希望這是個好的交流,而不是讓你墮落更深.請保重,生前尚有死後.死後沒有,也不必太過執著.
這本來就是給有心讀書,且真讀書的好學者修學者交流的平台,而不是供學術或學生取巧功名的苟且.真沒想到,這種教育的話還要留給今天的我來說.何況是有閒情看覽此頁者.
我們無須爭辯神存不存在,但是,死,存在
不須註冊,不必登入,
點擊此處即可匿名留言
留言前,請仰望天,或看看自己將去的冥年
不留言,只有你會忘了,我會不知,事實會永存
一旦遭遇,敢說不曾做缺德事?可就不科學了.
然後知臨深履薄,非無為而發也.
因與果,還沒透徹的鏈.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