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Tuesday, January 5, 2010

233



第十五章 轉品 真按:轉品實戰實例:王安石〈泊船瓜洲〉春風又「」江南岸、…



  研究文法的人,都把詞彙分成各種品類。我國的詞彙,分成九類,稱為九品詞。 真按:品即品類之品,品種之品,品格之品,品性之品。品者,類也,種也,格也,性也。○轉者,轉變之轉,轉換之轉,即變、換也。轉品即猶變換頻道,變換詞類(詞性)爾。 就是:名詞、代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介詞、連詞、助詞、歎詞。而我國文法有一種持色:同樣的詞,放在句中不同的部位,就變為不同的詞性。這種現象,文法學家稱它為:「詞無定類,依句辨品。」 真按:摘要-依句辨品,實即要留意上下文、前後文(context爾。 例如:「花」是名詞,「花錢」的「花」就是動詞,「花衣服」的「花」又是形容詞了。又如:「飛」是動詞,「飛鳥兒」的「飛」是形容詞;「枯枝」的「枯」是形容詞,「楊柳枯了」的「枯」就是動詞了。這樣的例子,多得不勝枚舉。不過這些詞性的轉變,是文法上的自然現象,不是哪一個人特意創作的。而修辭上的「轉品」,雖然也是詞性的轉變,卻不是自然現象,而是作家們特意創作的。為什麼要特意創作轉品詞呢?為了使句子剛健漂亮,不同凡響。例如國語吳語,句踐派諸稽郢到吳國求和,向吳王說:


  君王之於越也,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      【繄】糸-11-17 注音一式 | 解釋 1.是。國語˙吳語:君王之於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宋˙蘇軾˙喜雨亭記:一雨三日,繄誰之力。   2.位於句首的語助詞。同維﹑唯。左傳˙隱公元年:爾有母遺,繄我獨無?明史˙卷八十五˙河渠志三:疏瀹決排,繄人力是繫。


  名詞「肉」轉變為動詞,是說使白骨長出肉來,起死回生,恩同再造,外交官很漂亮的辭令。又如孟子梁惠王篇


234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


  老、幼二字本是形容詞,但在這句話裏,第一個老字、幼字轉變為動詞,作奉養、撫育解;第二個、第三個老字、幼字轉變為名詞,作老人、幼童解。這麼一轉,句子就變得十分雄健暢美,琅琅上口。所以孟子不僅是一位哲學家,也是一位文學家,—富陽剛之美的文學家。


  不過舊時文人,不講文法,也沒有九品詞的分類。只把所有的詞,分成實字、虛字兩類。名詞、代名詞稱為實字,其他動詞、形容詞等都稱為虛字。如曾國藩復李眉生書說:


  虛實者,實字而虛用,虛字而實用也。何以謂之實字虛用?如「春風風人,夏雨雨人」(說苑貴德篇),上「風」、「雨」,實字也;下「風」、「雨」,則當養字解,是虛用矣。「解衣衣我,推食食我」(史記淮陰侯傳),上「衣」、「食」,實字也;下「衣」、「食」,則當惠字解,是虛用矣。「春朝朝日,秋夕夕月」(漢書賈誼傳),上「朝」、「夕」,實字也:下「朝」、「夕」,則當祭字解,是虛用矣。「入其門,無人門焉者;入其閨,無人閨焉者」(公羊傳宣公六年),上「門」、「閨」,實字也:下「門」、「閨」,則當守字解,是虛用矣。後人或以實字作本音讀,虛字作他音讀,古人曾無是也。何以謂之虛字實用?如「步」,行也,虛字也。然管子之「六尺為步」,韓文之「步有新船」,與地名之瓜步、邀笛步,詩經之「國步」、「天步」,則實用矣。「薄」,迫也,虛字也。然因其叢密而


235



林曰「林薄」,因其不厚而簾曰「帷薄」,以及爾雅之「屋上薄」,莊子之「高門懸薄」,則實用矣。「覆」,敗也,虛字也。然左傳中設伏以敗人之兵,其伏兵即曰「覆」,如「鄭突為三覆以待之」、「韓穿帥七覆於敖前」,是虛字實用矣。


他所說的實字虛用,就是名詞作動詞用;虛字實用,就是動詞作名詞用。名詞作動詞用,有些字有破音,像「春風風人,夏雨雨人」、「解衣衣我,推食食我」等句子裏,第二個風字、雨字、衣字、食字,現在都破讀為去聲。 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   【破讀】 注音一式 ㄆㄛˋ ㄉㄨˊ 注音二式 p d 相似詞相反詞解釋 同一字形因意義不同而有兩個以上不同的讀音時,在習慣上將最常讀的音之外的音讀,稱為破讀。 而曾國藩以為「古人曾無是也」。


  俞樾把名詞作動詞用,稱為「實字活用」。他舉了詩經蓼莪篇「出入腹我」的腹字,公羊傳莊公十三年「手劍而叱之」的手字等為例,說明「實字活用」的意義。俞氏也說,名詞動用,並無破音。他說:


  以女妻人,即謂之女;以食飼人,即謂之食。古人用字類矣。經師口授,恐其疑誤,異其音讀,以示區別。於是何休注公羊,有長言、短言之分;高誘注淮南,有緩言、急言之別。詩:「興雨祁祁,雨我公田。」釋文曰:「『興雨』 ,如字;『雨我』 ,于付反。」左傳:「如百穀之仰膏雨也,若常膏之。」釋文曰:「『膏雨』,如字:『膏之』 ,古報反。」苟知古人有實字活用之例,則皆可以不必矣。(古書疑義舉例卷三)


  現在,女字作嫁字用,食字作飼字用,雨字作落下解,都破讀為去聲;只有膏字不破讀。而俞樾以為「皆可以不必」。


236



一、各種詞類的轉品


轉品詞的運用,不只是名詞、動詞的轉換而已,有名詞轉為形容詞的,如:


 1.人籟,則比竹是已。(莊子齊物論)


 2.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劉禹錫:石頭城)


「人籟」是人發出的聲音,「女牆」是城上短牆。人、女本是名詞,但這裏已轉變為形容詞。名詞轉變為形容詞的很多,如:金屋、玉顏、土人、水牛等。也有名詞轉變為形容詞,又由形容詞返回為名詞的。譬如:


 3.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賈誼:過秦論)


 4.有石城十仞,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亡粟,弗能守也。(鼂錯:論貴粟疏)


「金城」是金鐵造的城,「湯池」是滾水泡的護城河(這裏有夸飾的作用) 真按:誇飾 ,金、湯二字由名詞轉變為形容詞。但是:


 5.金湯非粟而不守,水旱有待而無遷。(文選,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


「金」、「湯」二字又由形容詞轉變為名詞了。它不是「金鐵造的」、「滾水泡的」的意思,而是城池的意思。我們現在形容國防堅固,河山完整,說是「金湯永固」,也是這意思。名詞也常轉變為副詞,如:


237



 6.豕人立而啼。(左傳莊公八年)


 7.今而後知君之犬馬畜伋。(孟子萬章篇)


「人立」是說像人一樣站起來,「犬馬畜伋」是說像養犬馬一樣養孔伋。名詞修飾動作,就轉變為副詞。 真按:副詞 名詞加在動詞前而變為副詞的也不少,如:狼吞、虎嚥、風起、雲湧、雀躍、鵠候、蟻聚、蜂擁、席捲、囊括等。名詞加在形容詞前,也變為副詞,如:雪白、火紅、金黃、漆黑等。至於動詞轉變成名詞的,除前面曾國藩所舉「虛字而實用」各條外,又如:


 8.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孟子離婁篇)


「譽」、「毀」二字本是動詞,在這裏轉變為名詞。


動詞也會轉變為形容詞,如:


 9.與一生彘肩。(史記項羽本紀)


「生」本是動詞,在本句是形容詞。


動詞也會轉變為副詞,如:


 10.生拘石乞而問白公之死焉。(左傳哀公十六年)


「生拘」就是活捉,「生」字形容動詞「拘」,就是副詞。形容詞也會轉變為名詞,如:


 11.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歐陽修:蝶戀花)


238



「紅」本是形容詞,在本詞裏轉變為名詞—花。形容詞轉品為名詞,也可解釋為借代格的抽象代具體。如前章第七項第十五例。 真按:轉品與借代


形容詞也會轉變為動詞,如:


 12.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杜枚:山行)


在本詩裏,「紅」字又轉變為動詞了。



二、特別設計的轉品


  前面所舉各例詞品的轉變,嚴格說來,還只是隨手拈來,不是刻意經營的。而有些例子,很顯然地是經作者特別設計而成的,那才是真正的轉品。例如:


 1.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於是惠子恐,搜於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鵷鶵,子知之乎?夫鵷鶵,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於是鴟得腐鼠,鵷鶵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嚇我邪?」(莊子秋水篇)


第一個「嚇」字是嘆詞,普通用法;第二個「嚇」字是動詞,轉品用法。而第二個「嚇」字是從第一個「嚇」字引伸來的,經過特地安排的。


 2.(告子)曰:「彼長而我長之,非有長於我也;猶彼白而我白之,從其白於外也。故謂之外也


239



。」(孟子告子篇。三個長字都音ㄓㄤˇ。)


第一個「長」字、「白」字是形容詞,第二個「長」字、「白」字是動詞,第三個「長」字、「白」字也是動詞。動詞是轉品用法,由形容詞引申而來,也是特地安排的。


 3.白髮固令人有不雅之感,但畢竟與人無大害。朱杜說得好:「白髮新添數百莖,幾番拔盡白還生;不如不拔由它白,那得功夫與白爭? 真按:好樣的! 」人在日常生活中,較對鏡拔髮重要者還多著呢!(洛聞:白髮)


中間四句詩的四個「白」字,有三種詞性。第一個「白」字是形容詞,本義;第二、第四個「白」字是名詞,轉品;第三個「白」字是動詞,也是轉品。這幾個「白」字的轉品,恐是從孟子得來的啟示。這首詩雖然很「白」,但頗有韻味。


論語公冶長篇:「子謂子賤:君子哉若人!魯無君子者,斯焉取斯?」朱熹注道:


 4.「上斯斯此人,下斯斯此德。」


是說上面的「斯」字是此人,指子賤;下面的「斯」字是此德,指子賤之德。朱注疊用兩個「斯」字,是因論語原文有兩個「斯」字,故意仿造的。但論語原文的兩個「斯」字都是代名詞,所謂實字;而朱注卻是一個名詞、一個動詞(同動詞),所謂一實一虛了。「斯」字本來就有代名詞、動詞以及形容詞、連詞等多種含義,不算是轉品;但朱熹如此造句,是很具匠心的。 真按:轉品的界說


 5.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不闕秦,焉取之?(左傳僖公三十年)


240



第一個「封」字是動詞,闢疆;第二個「封」字是名詞,疆土。兩者有連帶關係,特意安排的。


 6.王安豐婦,常卿安豐。安豐曰:「婦人卿婿,於禮為不敬,後勿復爾。」婦曰:「親卿愛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誰當卿卿?」遂恆聽之。(世說新語惑溺) 真按:卿卿我我的由來 真按:名句


這裏三個「卿卿」,每一個「卿卿」的第二個「卿」是代名詞,「你」的意思,本義;第一個「卿」是動詞,稱呼的意思,轉品。代名詞轉為動詞,似只此一例。本例自然而富諧趣。


以上是兩個(或以上)相同的字在一起,而轉為不同詞品的用法,產生特殊的意味。


 7.客嘲揚子曰:「吾聞上世之士,人綱人紀。不生則已,生必上尊人君,下榮父母。……紆青拖紫,朱丹其轂。……」揚子笑而應之曰:「客徒朱丹吾轂,不知一跌將赤吾族也。」(揚雄:解嘲)


上句「青」、「紫」二字,形容詞轉為名詞,青色、紫色的印綬;「朱丹」二字,形容詞轉為動詞,漆上紅色。下句「朱丹」二字同上句,而「赤」字也是形容詞轉為動詞,誅滅的意思。「赤」字和「朱丹」相應,又有關連的作用。是特地安排的。


 8.黔其廬,其垣, 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赭】赤-8-15 注音一式 ㄓㄜˇ 解釋 1.紅褐色的土。說文解字:赭,赤土也。管子˙地數:上有赭者,下有鐵。      2.紫紅色的。如:赭衣。新五代史˙卷五十二˙雜傳˙杜重威傳:契丹賜重威赭袍,使衣以示諸軍。3.燒光﹑燒盡。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樹,赭其山。唐˙柳宗元˙賀進士王參元失火書:黔其廬,赭其垣,以示其無有。 以示其無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顯白而不污,其實出矣。(柳宗元:賀王參元失火書)


「黔」是黑色,「赭」是紅色,形容詞轉為動詞,燒黑了房子,燒紅了牆壁,這也是特地安排的。跟下句「白」字也有關連作用。


241



 9.公若曰:「爾欲吳王我乎?』(左傳定公十年)


「吳王」是指春秋吳國的吳王僚,他被公子光派專諸刺殺。這裡是魯國的叔孫武叔派人刺殺公若,公若看到刺客把劍刺過來,說:「你想把我作為吳王僚,刺殺我嗎?』「吳王」這個專有名詞作為動詞,又含有刺殺的意思,是很特殊的轉品用法。


 10.今者無故誘致虜使,以詔諭江南為名,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劉豫我也。(胡銓:戊午上高宗封事)


「臣妾我」是說以我為臣妾,「劉豫我」是說以我為劉豫,句法似仿自左傳。「臣妾」這一名詞轉為動詞,已不平凡;「劉豫」這一人名轉為動詞,更是奇特。但是並不生硬。


 11.弟作令備極醜態,不可名狀。大約遇上官則奴,候過客則妓,治錢穀則倉老人,諭百姓則保山婆。一旦之間,百暖百寒,乍陰乍陽,人間惡趣,令1人嘗盡矣。(袁宏道:與丘長孺書。)


用「奴」、「妓」、「倉老人」、 真按:國無!待查! 保山婆」四個名詞作動詞, 真按:國無!待查! 以說明官場百態,為吏之苦。也是不平常的修辭。


 12.鼎鐺玉石, 真按:國無!待查! 金塊珠礫,棄擲邐迆 真按:國無!待查!詞:【邐迆】見“ 邐迤 ”。【邐迤】亦作“邐迆”。1.曲折連綿貌。《後漢書‧輿服志下》:“術氏冠,前圓, 吳 制,差池邐迆四重。 趙武靈王 好服之。”《文選‧吳質<答東阿王書>》:“夫登 東嶽 者,然後知眾山之邐迆也。” 劉良 注:“邐迆,小而相連貌。”一本作“ 邐迤 ”。 唐 韋應物 《澧上西齋寄諸友》詩:“清川下邐迤,茅棟上岧嶢。” 唐 元稹 《黃明府詩》:“邐迤七盤路,坡陀數丈城。” 清 厲鶚 《八月十五日同丁敬身游龍華寺》詩:“邐迆峰覆釜,參錯樹排薺。” 韓北屏 《伊犁河畔》:“ 賽里木湖 的南岸,一大片寬廣的草原,從湖邊邐迤直到 天山 腳下。”2.曲折行進貌。《舊唐書‧李訓傳》:“ 訓 時愈急,邐迆入 宣政門 ,帝瞋目叱 訓 。” 唐 羅袞 《至襄州寄江陵啟》:“以今月十九日發 襄州 ,邐迤北去,攀涕結戀,不任下情。”《花月痕》第二回:“沙彌答應了,便隨 癡珠 邐迤上 陶然亭 來。” 林紓 《游頤和園記》:“出 仁壽殿 下,邐迤趨 玉讕堂 。” 秦人視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宮賦)


寶鼎看作鍋子,美玉看作石頭,黃金看作土塊,珍珠看作砂礫。鐺、石、塊、礫四個名詞,轉為動詞,作為鼎、玉、金、珠四個主語的述語,是經過精心設計的。


 13.當愁醉 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   【醲】酉-13-20     注音一式 ㄋㄨㄥˊ 注音二式 nng 相似詞相反詞解釋 酒味醇厚。鏡花緣˙第二十三回:是酒也,非一類也,……上等者,其味醲。厚、重。韓非子˙難勢:夫有盛雲醲霧之勢而不能乘遊者,螾螘之材薄也。 當飢飽鮮,囊帛櫝金,笑與秩終。(孫樵:書褒城驛壁)


242



「醉」、「醲」、「飽」、「鮮」,都是形容詞,兩個轉變為動詞,兩個轉變為名詞,又以對偶句式出現,是仔細雕琢而成的。「囊帛櫝金」句,囊、櫝二字,以名詞轉變為動詞,又是一種轉品。


 14.至於負者歌於塗,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 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   【傴僂】 注音一式 ㄩˇ ㄌㄡˊ 解釋 1.背脊彎曲的病。淮南子˙精神:子求行年五十有四,而病傴僂。   2.恭敬從命的樣子。唐˙韓愈˙謁衡嶽廟遂宿嶽寺題門樓詩:升階傴僂薦脯酒,欲以菲薄明其衷。聊齋志異˙卷七˙金和尚:上自方面,皆傴僂入,起拜如朝儀。 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歐陽修:醉翁亭記)


「傴僂」是老人彎著背走,動詞轉變為名詞老人;「提攜」是兒童牽著手走,動詞轉變為名詞兒童。動詞轉變為名詞,本來就少,這樣轉變,奇險中卻又平穩,很不容易。


 15.春未綠,鬢先絲,人間久別不成悲。(姜夔:鷓鴣天詞)


這個「絲」字是白的意思,由名詞轉變為形容詞。絲與鬢髮有形似之處,但也是為了跟「悲」字押韻。所以這個「絲」字有多種用途。陸游訴衷情詞:「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洲。」「秋」字作衰白解,也是由名詞轉為形容詞,同時也為了押韻。


文言作品,講究轉品,白話也一樣可用轉品:


 16.嫵媚的康河,也望不見蹤跡,你只能循著錦帶似的林木想像那一流清淺。(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橋)


「流」字由動詞轉變為數量名詞—條,「清淺」由形容詞轉變為名詞—河。「一流清淺」比「一條河」漂亮,因為從「一流清淺」你可感覺到那條河的秀麗風光。 真按:作文寫作技巧


243



 17.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裏,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汗涔涔而淚潸潸了。(朱自清:匆匆)


「涔涔」、「潸潸」,由副詞轉為動詞。如直說「頭出汗而淚下流」,就平淡無味了。 真按:作文寫作技巧


 18.炫學的人,他寫「大體上還可以算是白話文的白話文」,只能解釋成「偶然」,或者解釋成這個時代的「一個美麗的錯誤」。他接受這個「偶然」,這個「錯誤」,他接受一個白話的框子。在精神上,他仍是非常「林琴南」的。(子敏:白話三傑)


林琴南是民國初年的作家,他崇信文言,反對白話,用文言翻譯了許多西洋小說,傳誦一時。子敏用他的名字作形容詞,形容那些表面接受白話,骨子裏仍然崇拜文言的文士。用字少而含義多,這也是轉品的功用。


 19.我逕自找到其他的學長,大家都好像不認識我了。愕了兩秒鐘之後,有人大叫起來:「小辣椒穿旗袍!」跟著就聽到一片吱喳:「小辣椒好像新娘子。」「小辣椒唸了三研所,越來越古典了。」「我看是越來越中國了。」(采桑子:繡花鞋)


「越來越古典」、「越來越中國」兩句話裏的「古典」和「中國」,都由名詞轉為形容詞,形容小辣椒穿了旗袍,富有中國式的古典美。這轉品詞比直接用形容詞要俏皮而可愛得多。 真按:轉品的妙用 真按:作文寫作技巧-轉品的妙用



三、過分造作的轉品


244



  轉品詞的好處是在習慣了的文法用詞以外,突然來一個特別的用法,使人有清新別致出乎意料之感。整個句子甚至整段話都顯得格外生動。所以精彩的轉品詞,都是人工雕琢而成的。但人工雕琢,又必須合於自然,至少要讓讀者看得懂。如果過分造作,不合自然,甚至看不懂,那樣的轉品就沒有意義了。韓愈的原道,用了許多轉品詞,有些很妥帖,有些就可訾議了。例如:


  老子之小仁義,非毀之也,其見者小也。


  其所謂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謂道也;其所謂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謂德也。


  夏葛而冬裘,渴飲而飢食,其事殊,其所以為智一也。


  是故生則得其情,死則盡其常;郊焉而天神假,廟焉而人鬼饗。


  「老子之小仁義」,「小」字由形容轉為動詞,和「其見者小也」的「小」字呼應,自然而妥適;「道其所道」、「德其所德」,第一個「道」字、「德」字由名詞轉為動詞,和上下文的「道」字、「德」字關連,渾然無斧鑿痕;「夏葛而冬裘」,「葛」、「裘」二字由名詞轉為動詞,也不牽強,又和「渴飲而飢食」句相對,更易明曉。「郊焉而天神假,廟焉而人鬼饗」,「郊」為祭天之名,轉為動詞祭天之意,已屬罕見;「廟」非祭祖之名,轉為動詞祭祖之意,更覺突兀不平常了。但最生硬不自然的轉品詞,卻是下列的句子:


  周道衰,孔子沒。火於秦,黃老於漢,佛於晉、魏、梁、隋間。


  這幾句說明儒道衰微的原因。「火」字轉品為燒,本極自然;但秦始皇燒了書,沒錯;如說秦始皇燒了儒道


245



,那就不合邏輯了。在漢代,儒道受黃、老的壓抑,在魏、晉、梁、隋間,儒道為佛教排擠,也都沒錯;但把「黃」、「老」、「佛」等專有名詞轉變為動詞,作為斥逐、打倒的意思,實在矯揉造作,不合情理了。最後,又有這樣的句子: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人其人,火其書,廬其居;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鰥、寡、廢疾者皆有養也。」


「火其書」是說燒掉佛經、道書,這句話十分明白;「人其人」是說教和尚、道士還俗,第一個「人」字轉品為動詞。和尚、道士本來是「人」,又何必轉變為「人」呢?句意已十分矛盾。這個「人」字作動詞用,絕沒有左傳「豕人立而啼」那個「人」字轉作副詞用來得自然。「廬其居」是說把佛寺、道觀改作民屋。「居」字本是民屋而非寺觀,「廬」字轉為動詞作「改作」解,顯然不合常理。過分逞奇,以致拙澀不順,這樣的轉品,就不足為法了。「原道」是一篇大文,千餘年來受人稱贊,自有其不朽處;但修辭有微疵,也是事實。


白話文的轉品,在作者好為標新立異下,也常有不適的句子。如:


 1.席夢思吐魯番著我們。(余光中:吐魯番)


 2.據說回國以後,這人不酒不菸,甚至也不太詩了。(葉珊:酒壺)


 3聽風呼,聽海嘯,一隻低飛的海鳥便很尼采地棲立觀音竹高呼:我是漂泊者。(陳紹 真按:教育部國語辭典 【磻】石-12-17     注音一式 ㄆㄢˊ  注音二式 pn 相似詞相反詞解釋 見磻溪條。 觀音竹的歲月)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