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Wednesday, February 17, 2010

454



注:見《文集》影印本第十五冊第4297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35_復初齋文稿(二十)\_004297.jpg 石印本第三十五卷第2真按:第二段屬之.


454


跋黃松石各體書集古銘卷真按:原稿題似作碑也.然本文碻作研.或翁誤書.


  右錢塘黃松石書集古研銘,真按:黃樹穀 凡十有一,自周、漢訖於元、明,而古文、篆、隸、正、行、草、章備真按:沈津識字功-國:焉  部首 火 部首外筆畫 7 總筆畫 11    注音一式 |ㄢ 1. 指示代名詞,之、彼、這裡。如:「心不在焉」。論語˙衛靈公:「眾好之,必察焉。」      疑問代名詞。列子˙湯問:「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2.豈、如何。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論語˙先進:「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傳:「且夫齊楚之事又焉足道邪!」          3.相當於「於」。孟子˙盡心上:「人莫大焉亡親戚君臣上下,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          4.承接上文,以表示後果。相當於「乃」、「就」。墨子˙兼愛上:「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5.語氣詞,置句末:(1) 表示肯定。相當於「也」、「矣」。唐˙柳宗元˙封建論:「夫假物者必爭,爭而不已,必就其能斷曲直者而聽命焉。」(2) 表示疑問。相當於「耶」、「呢」。史記˙卷六十一˙伯夷傳:「及夏之時,有卞隨﹑務光者,此何以稱焉?」(3) 表示感嘆。相當於「啊」。史記˙卷一○二˙張釋之傳:「使其中無可欲者,雖無石,又何戚焉!」   6.表示狀態,用於形容詞或副詞詞尾。相當於「然」、「樣子」。如:「與我心有戚戚焉。」書經˙秦誓:「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論語˙子罕:「瞻之在前,忽焉在後。」                詞:焉1 yn 〡ㄢ〕 〔《廣韻》於乾切,平仙,影。〕      〔《廣韻》有乾切,平仙,云。〕      〔《廣韻》謁言切,平元,影。〕      1.鳥名。 唐 黃滔 《唐城客夢》:“旦,北而徂山之曲,乃見蒼翠一林,其中則楮煙墨宇,椒櫪坎地,群焉胙充,飛而不舉。”2.疑問代詞。相當於“怎麼”、“哪裡”。《詩‧衛風‧伯兮》:“焉得諼草?言樹之背。”《左傳‧閔公元年》:“鶴實有祿位,余焉能戰?”《後漢書‧方術傳上‧樊英》:“臣非禮之祿,雖萬鍾不受,若申其志,雖簞食不厭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貧臣?” 唐 柳宗元 《非國語上‧滅密》:“ 康公 之母誠賢耶?則宜以淫荒失度命其子,焉用懼之以數?”3.疑問代詞。相當於“什麼”。《墨子‧尚賢下》:“今王公大人骨肉之親,無故富貴,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 漢 蔡邕 《司徒袁公夫人馬氏碑銘》:“品物猶在,不見其人,魂氣飄飄,焉所安神?”4.兼有介詞加代詞的功能,相當於介詞“於”加代詞“此”或“是”。《左傳‧隱公元年》:“ 制 ,巖邑也; 虢叔 死焉,佗邑唯命。”《陳書‧高祖紀上》:“六月, 高祖 修 崎頭 古城,徙居焉。”5.代詞。相當於“之”、“此”。《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子女玉帛,則君有之;羽毛齒革,則君地生焉。”《論語‧衛靈公》:“眾好之,必察焉;眾惡之,必察焉。” 宋 梅堯臣 《夜晴》詩:“躁靜于焉見,誰與度物情?”6.介詞。相當於“於”。《左傳‧哀公十七年》:“裔焉大國,滅之將亡。”《尹文子‧大道上》:“五色、五聲、五臭、五味,凡四類,自然存焉天地之間而不期為人用。” 唐 韓愈 《送浮屠文暢師序》:“﹝鳥獸﹞懼物之為己害也,猶且不脫焉弱之肉彊之食。”7.助詞。相當於“之”、“是”。用於前置賓語之後。《左傳‧隱公六年》:“我 周 之東遷, 晉 鄭 焉依。”《明史‧韓文傳》:“況群小作朋,逼近君側,安危治亂,胥此焉關。”8.連詞。表示承接。相當於“則”、“於是”。《禮記‧祭法》:“壇墠有禱,焉祭之,無禱乃止。”《墨子‧兼愛上》:“聖人以治天下為事者,必知亂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亂之所自起,則不能治。”《史記‧秦始皇本紀》:“ 始皇 巡 隴西 、 北地 ,出 雞頭山 ,過 回中 。焉作 信宮渭 南。”9.語氣詞。表示停頓。用於句尾。《列子‧湯問》:“寒暑易節,始一反焉。”《史記‧蘇秦列傳》:“凡天下戰國七, 燕 處弱焉。” 宋 文天祥 《〈指南錄〉後序》:“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10.語氣詞。表示停頓。用於分句末或句中。《莊子‧則陽》:“君為政焉,勿鹵莽;治民焉,勿滅裂。”《公羊傳‧莊公元年》:“于其出焉,使公子 彭生 送之。”11.詞尾。用於形容詞或副詞之後。《禮記‧大學》:“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 鄭玄 箋:“焉,猶然也。”《後漢書‧孔融傳》:“懍懍焉,皜皜焉,其與琨玉秋霜比質可也。”《新唐書‧柳宗元傳》:“交焉而爭,睽焉而鬥。”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狡焉思逞者有之。”             . 兩峰羅子得之,屬予題後。真按:羅聘與黃易 真按:羅聘的文獻採訪學 真按:羅聘求翁方綱題字 予不及見松石,而得交其令嗣小松,真按:翁方綱與黃易的交情 以小松之精考金石,即松石可知也。兩峰其持是卷,以眎小松,小松必當重其先人手澤,以銘心絕品易之,予言將為之息壤矣。真按:黃易之為人 真按:翁方綱對家教重視的原因 真按:翁方綱與羅聘與黃易的文獻採訪學 真按:翁方綱教羅聘和黃易交換收藏 庚子初冬,北平翁方綱。


  注:見《文集》影印本第三冊第838頁。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23_復初齋文稿(四)\_000838.jpg


454


跋古驤將軍印冊真按:真按:馬龍-之異體.       之異體.       字號 C16786 正字 【】馬-16-26 音讀   (一)ㄆㄥˊ (二)ㄌㄨㄥˊ (三)ㄆㄤˊ      釋義   (一)ㄆㄥˊ      :充實貌。見玉篇.馬部。        (二)ㄌㄨㄥˊ    「」形時,為「龍」之異體。          (三)ㄆㄤˊ」之異體。        真按:篇題不當-原稿實題作「古■驤將軍印冊同人詩後」. 篇題之誤-455頁有取自集外文者〈跋宋清邊弩手指揮印記〉,其第二段與此全同,此則題目確出手稿,則疑集外文編者誤綴也!○重出,重複,-沈津《翁方綱題跋手札集錄》重複收錄的-下頁已有!題〈跋宋清邊弩手指揮印記〉!2010/2/17 下午 09:08:43



  辛丑秋,未谷四兄得此印於洛陽,真按:桂馥在河南 真按:桂馥的金石採訪學 裝冊寄京師,真按:翁方綱的金石採訪方法論-友人來告 諸同人屬為題跋。真按:斷句可議者-裝冊寄京師諸同人,屬為題跋。○屬之主詞為桂馥也。屬之受詞為「諸同人」也。謂以此裝冊寄京師諸同人者,屬諸同人(下文「方綱與辛畬、魚門、瘦同、穀人……」)題跋也。非諸同人屬方綱一人為題跋也。故沈津題亦誤刪"同人詩後"四字,蓋未解其義故也! 方綱與辛畬、魚門、瘦同、穀人各為跋若詩,真按:翁方綱與桂馥.蔣士銓.程晉芳.張塤.吳錫麒.丁杰.周厚轅 小山真按:查有圻-翁友有圻亦號小山也.俟詳考! 載軒二君謙遜未遽題入,然亦實無他條可資考索耳。真按:翁方綱交友資料 棕亭已旋全椒,真按:金兆燕-應即此人 而竹君歸道山,真按:朱筠之生卒 不及見矣。將致書於未谷還其冊,因書此記於同人題跋後,不勝泫然真按:翁方綱念舊 真按:翁方綱念舊-關鍵字 是歲九月望日也。


  注:見《文集》影印本第四冊第1111頁。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24_復初齋文稿(五)\_001111.jpg


454


跋王蘭亭印冊(覺羅怡庵藏本)真按:翁方綱交友資料-俟考 真按:原稿題〈覺羅怡庵中翰所藏王蘭亭印冊題語〉.覺羅作右傍注.


  予舊藏顧氏印藪》,真按:顧從德 真按:中國古籍善本目錄導航系統有! 內有舊人墨跡題識,每欲重裝,抄其原序於前,而其本為宋芝山借去,真按:翁方綱的文獻裝潢學 至今耿耿於懷。真按:宋葆淳向翁方綱借閱 怡庵中翰以所藏印譜重裝為冊,并屬友人錄諸序跋,以存其舊,因屬予為題於冊前。予雖未得借玩其篆法,而怡庵惓惓雅意,不啻與予珍重《印藪》之夙懷同此風味耳。真按:翁方綱的同好 真按:翁方綱題跋的動機 真按:翁方綱創作的動機 乾隆五十八年秋九月望後二日,北平翁方綱。


  注:見《文集》影印本第十冊第2803頁。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30_復初齋文稿(十三)\_002803.jpg


454


跋子魚印


  右印以周尺度之高廣皆一寸,文四行,行四字,“□子魚印,承天德,獲休禔,永安寧,傳無極”,凡十六字。康熙中牧兒得之尼山下沂水之源。真按:翁方綱的文獻採訪學與目錄學 失鈕。重今等八錢。歸孔岸堂戶部尚任真按:孔尚任 真按:孔尚任的收藏 岸堂定為叢子印。真按:孔叢子-應即此人 江寧周秀才幔亭榘讀首字,真按:周榘之仕履 曰鮒以實之。真按:斷句之誤-江寧周秀才幔亭榘讀首字曰「鮒」以實之。○謂讀此印首字為""以實孔尚任之說也. 曲阜桂明經未谷馥作《續三十五舉》一卷,真按:桂馥 謂此印文似秦小璽“疢疾除,永康休,萬壽寧”,又似宋崇寧時所得方寸玉印“承天福,延萬億,永無極,非臣下所宜有”真按:標點之荒唐者-此句怎可在印內文?-又似宋崇寧時所得方寸玉印“承天福,延萬億,永無極”,非臣下所宜有 真按:桂馥的印學 又謂“鮒子魚印,古人無此文法”。其說良是。真按:翁方綱的考證方法論-用語文法-語言時代的觀點 真按:翁方綱對周榘的批判 真按:翁方綱對桂馥的評價 予按,方寸官印,見《漢官儀》,方寸之印,見《嚴助傳》。秦以前,民皆以金、銀、銅、犀、象為方寸璽,各服所好。漢以來,天子獨稱璽,真按:璽字專用的由來 見《漢舊儀》。今此稱印,而制方寸,可定為漢人物矣。真按:翁方綱的考證方法論-人情世理 吾竹房《學古編》云:真按:吾丘衍 三代時無印,漢晉印皆白文。真按:翁方綱的印學 又云:“漢有摹印,篆只是方正,篆法與隸相通。”朱象賢《印典》云:“漢印悉因秦制,而變其摹印篆法增減改易。”今此印不用繆篆之屈曲,而“承”字旁“■”與隸相通,可定為漢時文矣。然玩其詞氣,似是王者之嗣裔。而《漢書年表》暨熊氏《補後漢表》皆無名子魚其人者。真按:熊方- 真按:翁方綱的參考資料 至於此印既疑而未定,故不作詩。真按:翁方綱的闕疑之義 真按:翁方綱的題跋學-寫作方式-跋以詩、文 真按:翁方綱對疑未能定之處置 真按:翁方綱作詩的原則 魯公印則予舊嘗作歌真按:不解之處!真按-何故此突出一魯公也?豈顏真卿耶? 為書於此冊,孔叢子死陳下,真按:孔鮒 不入漢代,真按:孔鮒之生卒 恐未可遽斷為鮒印耳。真按:不輕下斷言


注:見《文集》影印本第一冊第49頁。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142_復初齋文稿(一)\_000049.jpg


455


跋宋拱聖虞候記真按:翁方綱的古文物學


  右印文曰“拱聖下十都虞候”,朱記,背云“端拱二年四月鑄”。《宋史‧兵志》,拱聖指揮二十一京師,乾德中選諸州騎兵送闕下,立為驍雄,後改驍猛。雍熙四年,又改拱辰,未幾,改今名。熙寧六年,併為十六,又曰驍猛。指揮四,尉氏四,太康一,舊號驍雄,太平興國中改。雍熙四年,以拱聖年多者為拱辰軍,其次等者如故。景德四年,以拱聖年多者隸之,又曰禁軍將校,則有殿前司、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候各一人,諸班直都虞候、諸直都虞候馬步軍,每軍有都指揮使、都虞候,各以其職隸於殿前司。此印蓋在雍熙改名之後,而在景德升隸熙寧改併之前也。


注:見《文集》石印本第十九卷第7頁。


455


跋宋清邊弩手指揮印記真按:篇題之誤-第二段前已有,然題為〈跋古■驤將軍印冊〉(■為"馬龍"字)(454頁),則必有一題誤也.前此篇乃據原稿,原稿的有題目,則疑此編集外文者誤也. 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324_復初齋文稿(五)\_001111.jpg


  宋鑄官印一,修、廣各寸五分,陽文曰“清邊弩手第五指揮第五都”,朱記、背紐。紐兩旁鎸“皇祐五年少府監造”八字,姚游擊得於山西汾州石樓,真按:原書只剩左旁「木」部字形也.    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935_復初齋集外文(冊二)\00004_000009.00.tif 今失去。按《宋史‧兵志》寶元初選陝西河東軍之伉健者置以弩手,真按:據新漢籍宋史原文如下:   『清邊弩手(寶元初,選陝西、河東廂軍之伉健 者置,以弩手名。指揮四十三。太原九,秦五,涇四,河中、隴各三,永興、代、潞、晉各二,慶、環、滑(洨:滑 按上文本軍是「選陝西、河東廂軍之伉健者置」,本條所列駐地,除滑州外其他都在此兩路,滑州屬於京西路,疑誤。下一卷「清邊弩手」條注作「渭」,渭州正屬陝西,似較近是。)、同、坊、鎮戎、慈、丹、隰、汾、憲各一。)』(史/正史/宋史/志/卷一百八十七 志第一百四十/兵一/禁軍上/建隆以來之制/侍衞司/步軍(P.4599) ) 『清邊弩手 (四十三。太原九,秦五,涇四,河中、隴各三,永興(永興 原作「永寧」,上一卷「清邊弩手 」條作「永興」。按永寧屬河北路,永興屬陝西路;上一卷說,本軍係選陝西、河東廂軍置,作「永興」是,據改。)、代、潞、晉各二,慶、渭、環、同、坊、鎮戎、慈、丹、隰、汾、憲各一。熙寧六年,併鳳翔四為三。八年,吉鄉併宣毅一來隸。九年,併秦州四為三。元豐三年,以河中清邊弩手 (河中清邊弩手  「河」下原衍「間」字。按河間府在河北路,同本軍駐地不合;上一卷「清邊弩手 」條和上文都有「河中」,而無「河間」。「間」字衍,今刪。)將兵一隸本府保捷、清邊弩手 。)』( 史/正史/宋史/志/卷一百八十八 志第一百四十一/兵二/禁軍下/熙寧以後之制/侍衞司/步軍(P.4621) )    「以弩手名」,故名清邊弩手也。顯見沈津此斷句標點之荒謬! 真按:名指揮四十三。太原九秦、五涇、四河、中隴各三。永興、代潞、晉各二。慶環、滑同、坊鎮、戎慈、丹隰、汾憲各一。熙寧六年併鳳翔四為三。八年吉陽併宣毅一耒隸。九年併秦州四為三。元豐三年以河真按:宋史校勘記云此間乃衍文也. 中清邊弩手將兵一隸本府伉健清邊弩手真按:新漢籍宋史原作「將兵一隸本府保捷、清邊弩手 」伉健作保捷.( 史/正史/宋史/志/卷一百八十八 志第一百四十一/兵二/禁軍下/熙寧以後之制/侍衞司/步軍(P.4621) ) 真按:標點之荒唐者 真按:沈津錯得離譜 真按:斷句標點皆誤!-當讀作「寶元初選陝西、河東廂軍之伉健者置。以弩手名。指揮四十三:太原九,秦五,涇四,河中、隴各三。永興、代潞、晉各二。慶、環、滑、同、坊、鎮戎、慈、丹、隰、汾、憲各一。熙寧六年併鳳翔四為三。八年吉陽併宣毅一來隸。九年併秦州四為三。元豐三年以河間中清邊弩手將兵一隸本府伉健清邊弩手。」 此印云“皇祐五年”,則在熙寧未增併之前云。第五指揮則在四十三指揮中,屬太原九之第五無疑矣。未谷屬題,為考其實而詩之。真按:在集外詩.沈津翁譜云「〈宋皇祐五年「清邊弩手記」摹本〉…(以上俱見《復初齋集外詩》卷十四至十五)」(156-157頁)乾隆庚子冬十月十七日。北平翁方綱。真按:翁方綱的題跋學-寫作方式-跋以詩、文 真按:翁方綱的古文物學 真按:桂馥求翁方綱題字


  辛未秋,未谷四兄得此印於洛陽,裝冊寄京師,諸同人屬為題跋真按:斷句之誤-愚前已有校訂矣!-辛未秋,未谷四兄得此印於洛陽,裝冊寄京師諸同人,屬為題跋 真按:桂馥的文獻採訪學 真按:桂馥在河南 方綱與辛畬、魚門、銅、真按:原誤作疲,徑依原書改正!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935_復初齋集外文(冊二)\00004_000009.10.tif 穀人各為跋著詩。小山、載軒二君謙遜未遽題入,真按:翁方綱與桂馥.蔣士銓.程晉芳.張塤.吳錫麒.丁杰.周厚轅 然亦實無他條可資索耳。真按:翁方綱的考證方法論-言必有據 時棕亭已旋全椒,真按:金兆燕的行程 而竹君歸道山,真按:朱筠之生卒 不及見矣。將致書於未谷,還其冊,因書此記於同人題跋後,不勝泫然。真按:翁方綱念舊 是歲九月望日也。


注:見《集外文》第四卷第9頁。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935_復初齋集外文(冊二)\00004_000009.00.tif


455


跋左忠毅公六印真按:原書題下有『丁酉三月二日』小注.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935_復初齋集外文(冊二)\00004_000012.00.tif


  右桐城左氏所藏忠毅公六印,真按:左光斗 朱、白文各三。謹按公中萬曆丁未會試十一名,殿試三甲九十一名,賜同進士出身。此云大魁真按:國:大魁    注音一式 ㄉㄚˋ ㄎㄨㄟˊ        科舉時代的狀元。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九:「四方舉人集京師,當入見,而宋公姓名偶為眾人之首。……然其後卒為大魁。」           詞:【大魁】1.笙、竽等管樂器的主管。《文選‧潘岳<笙賦>》:“管欑羅而表列,音要妙而含清,各守一以司應,統大魁以為笙。” 李周翰 注:“大魁,謂匏中也。”2.科舉考試殿試第一名稱“大魁”,即狀元。 宋 陸游 《老學庵筆記》卷九:“四方舉人集京都,當入見,而 宋公 姓名偶為眾人之首……然其後卒為大魁。” 宋 何薳 《春渚紀聞‧霍端友明年狀元》:“爾遲暮至此,得一第幸甚,若果為大魁,則何天下乏才之如此也。”3.泛指中進士。 明 范受益 《尋親記‧報捷》:“每日憂懷,愁鎖粧臺,報道兒占大魁。”4.指盜賊首領。 唐 韓愈 《祭馬僕射文》:“殲彼大魁,厥勳孰似。”                 真按:泛指中進士者,則此大,應係較於秀才、舉人言也. 蓋指會試魁一房而言之。真按:大魁的定義 真按:左光斗之仕履 真按:左光斗的功名 又按,公年譜,公生於萬曆三年乙亥九月九日丑時,真按:左光斗之生日 其時月當大斗,火光繞室,鄰人望之,以為火災,救輒無有,如是者數四,遂以命名,字共之,又字遺直,故其印曰“月當大斗”,又曰“古遺直氏”也。真按:左光斗的字號 其曰“紫薇太薇人”者,真按:原書作閒.-其曰“紫薇太薇閒人”者 公以天啟五年乙丑六月二十七日鎮撫司獄,是年三月十三日月入太薇真按:詞無.國無.維基百科‧太薇垣   百度百科‧太薇垣. 垣犯左執法真按:斷句不當!-下有入紫薇垣,何故此垣反屬下讀?此沈津不熟天文名詞可見一般矣.-是年三月十三日月入太薇垣,犯左執法 或曰禍在璫。璫執法也,占者曰非也,璫小臣,不入紫薇垣,不列二十八舍,第天市微星耳,其禍最毒,楊、左諸君,真按:楊漣.左光斗 其當之乎?踰月,而六君子逮獄,至七月二十四日戌時公卒。真按:左光斗之生卒 真按:左光斗之忌日 其夜白氣如匹布,長數百丈,起尾箕間,貫紫宮,掩天柩五星。又公里中星隕光灼灼大如斗真按:斷句可議者-又公里中星隕,光灼灼大如斗 是皆與公名相應。而此印云云,則或後人所篆,為公紀實者也。公六世孫鑄鈐於冊,真按:左燽-鑄字誤也. 真按:原書作燽!-公六世孫燽鈐於冊,以遺筤谷周君,君屬方綱題其後。 以遺筤谷周君,君屬方綱題其後。真按:左燽送周震榮東西 真按:左燽與左光斗的關係 真按:周震榮求翁方綱題字 真按:翁方綱的金石採訪方法論-友人來告 真按:左光斗之家世


  注:見《集外文》第四卷第12頁。真按:D:\千慮一得齋\資料庫\掃描資料庫\書館\5935_復初齋集外文(冊二)\00004_000012.10.tif



希望這方便不會讓你賒下更多,請多指教(comments)以平復.希望這是個好的交流,而不是讓你墮落更深.請保重,生前尚有死後.死後沒有,也不必太過執著.
這本來就是給有心讀書,且真讀書的好學者修學者交流的平台,而不是供學術或學生取巧功名的苟且.真沒想到,這種教育的話還要留給今天的我來說.何況是有閒情看覽此頁者.
我們無須爭辯神存不存在,但是,死,存在
不須註冊,不必登入,
可匿名留言
留言前,請仰望天,或看看自己將去的冥年
不留言,只有你會忘了,我會不知,事實會永存
一旦遭遇,敢說不曾做缺德事?可就不科學了.
然後知臨深履薄,非無為而發也.
因與果,還沒透徹的鏈.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