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1章 藝術家的創造活動
1-1藝術的意義與特質
1-2 藝術的功能
1-3 藝術的起源
1-4 藝術的類別
1-5藝術創造的意義
1-6藝術創造的過程
問題討論
2
1-1藝術的意義與特質
摘要
壹、藝術的意義
藝術是一種有意的人為活動及其作品,這些活動及其作品無論是模仿事物、或創造形式、或表達經驗,都能表現出創作者的思想與感情,且進而引發接觸這些活動或作品的人,情感上的共鳴或省思。
貳、藝術的特質
藝術的範圍極為廣泛,然而不論任何種類藝術的表現,都含有作者的思想、感情與技巧。這思想、感情與技巧因個別的差異,時空的變革而有所不同,也因此造就了獨特的藝術表現。因此,「思想」、「感情」與「技巧」三者,即是構成所謂藝術特質最重要的因素。
壹、藝術的意義
什麼是藝術的本質?如何界定它的概念?這不僅是一般民眾所關心的話題,更是哲學家與美學家們所努力探討的問題。從哲學的觀點來了解什麼是藝術。譬如,希臘哲學家亞理斯多德(Aristotle,384〜322B.C.)曾言:「藝術是自然的模仿
3
。」德國哲學家謝林(Schiller,1775〜1854)則說:「藝術是於有限材料之中,寓以無限的精神。」俄國文學、哲學家托爾斯泰(Tolstoy,1828〜1910)說明:「藝術是傳達感情的手段。」①我國《書經•酒誥》述及:「純其藝黍稷。」荀子也談到:「耕耘樹藝。」《論語》記載:「求也藝。」此外,六藝概括了禮、樂、射、御、書、術。
從上述所列舉,就中國哲學或文學的觀點,「藝」可以說是一種才能,技術,或規劃管理;「術」則為技能,或推行的方法。藝術與能使自然界事物適應人類生活
用途的技能,或與特殊才能密切相關。綜合中西哲學觀點對於藝術的解釋,不外是人與自然的結合。人類社會由野蠻進步到文明,所有努力的成果表現在各方面,就
是所謂的文化,而藝術即為人類文化活動中重要的一環。
如此看來,藝術似乎不僅限於畫廊的展示,音樂廳的演出,或劇院的展演,它的本源應存在於生活的周遭。但是,我們必須具備何許概念,才能辨識何為藝術?換言之,具備那一些特點或屬性的事物便可成為藝術大家庭的一份子?
波蘭美學家逹逹基滋(Tatarkiewicz,1886〜1980)在其《什麼是藝術?》(What is Art?The Problem of Definition Today)的文章中提到,藝術乃泛稱藝術家所完成的作品,而藝術品則單用來指示物質對象的名辭。現代藝術的概念所應具備的屬性包括②:
一、藝術乃是文化的一部分。
二、藝術的產生要歸於技巧。
4
三、由於其特殊的性質,而構築了一獨立的範圍。
四、藝術的目的在於陚生命予藝術品,其意義便含藏於作品之中。藝術之有無價值,在於其是否具有生命與意義。
依其解釋,藝術是文化中一獨特的範圍,由於某些技巧的運用,使生命力展現於作品之中而呈現其價值。
至於對藝術的界定,達逹基滋談到:「藝術是一種有意識的人為活動,無論是複製事物,或建構形式,或表逹經驗,這些活動可引發欣喜,感情,或震撼。」(Art is a conscious human activity of either reproducting things or constructing forms, or expressing experiences. These activities can evoke delight, emotion or shock.)③
此外,歐斯彭(Osborne)在其〈什麼是藝術作品?〉(“What is a Work of Art?”)一文中也提到類似的見解:「藝術品是人為之物,不論它為何種人工品,它可以刺激自我增長的覺知,以反增強知覺的能力,使之得有高於平常一般水準的強度與豐實。」(A work of Art is an artifact which, whatever else it does,
is capable of stimulating self-rewarding awareness and sustaining
perception at higher than the ordinary levels of intensity and fullness.)④
我國藝術教育家凌嵩郎在其《藝術概論》一書中界定了藝術 的意義。依其解釋,藝術的意義包括廣義與狹義二層面⑤:
廣義的:
一、凡含有技巧與思慮之活動及其製作。
5
二、與技術同義。
狹義的:
一、含有審美的價值。
二、根據審美的原則,或吻合美的原則之活動及其活動的產品。
三、表現出創作者的思想及感情。
四、給與接觸者以審美的感受。
其中,廣義的藝術定義,可作為一般社會人士的參考;而狹義的藝術定義,則可提供作為那些希望對藝術有更深層認識者,或藝術理論研究者的參考。
綜合前述的看法,我們對於藝術的認識可以有如下的見解:
藝術是一種有意的人為活動及其作品,這些活動及其作品無論是模仿自然界的事物,或創造形式,或表逹經驗,都能表現出創作者的思想與感情,且進而引發接觸這些活動及其作品的人,情感上的共鳴或省思,並提供與增強其知覺的感受性。
因此,是否為藝術,以及藝術之高或低品質上的差異,誠有關於創作者與欣賞者在藝術方面的涵養與能力⑥。
貳、藝術的特質
前面所討論,藝術是人類文化中的一特殊環節,有賴於藝術創作者運用了獨特的技巧,使生命力展現其中而呈現價值。換言之,藝術必然具備了內涵與表現,有了內涵與表現而使藝術不同於其他的文化活動
6
。因此,內涵與表現可以說是藝術的特質。
內涵,指的是創作者所企圖傳達出來的思想與感情;表現,指的是技巧與物質媒介。創作者經由適當的物質媒介,將其內在的思想或感情予以傳逹出來,因此產生了藝術作品。然而當藝術作品展現在社會一般群眾之前時,它已然具備了圓滿自足的特性,任何一位欣賞者都可依據他/她本身的條件與興致隨意的優遊其間。所以說,藝術具有社會的意義,藝術品所呈現出來的是一種典型的感覺與意義,此種典型的感覺與意義並非専屬於個人所享有,而是可以普遍化為許多人所共通的經驗,因此,社會一般群眾乃得以和藝術家同樣的得有類似經驗的滿足。
英國藝評家羅斯金(Ruskin ,1819〜1900)在其〈近代畫家論〉(“Modern Painters”)表示:「莎士比亞戲曲之所以完全,是因為他用了一切人的認識,描寫一切時代的人間生活;……是因為他描寫不變的人間性。」⑦
我國北宋畫家范寬,在「谿山行旅圖」(圖1-1)中以雨點狀的筆法描繪我國北方嚴崚的山水景致。這件作品距今雖有近乎千年的歷史,但是,從作品中我們仍然能體會作者獨特的表現手法及其所傳逹的壯麗之美。近代畫家徐悲鴻的作品「愚公移山」(圖1-2),將故事題材生活化,從畫面中,我們可以感受到畫家藉著真切生動的人物描寫,傳達「愚公移山」樸實敦厚的涵意。
7
圖1-1
北宋范寬谿山行旅圖范寬寫山水真貌,用雨點狀皴筆,山多以正面鼎立的構圖,氣勢雄偉,評者以其作品能得山之骨,傅山之神。
圖1-2近代徐悲鴻(1895〜1953)愚公移山
【見原文】
8
一、藝術的內涵——思想與感情
㈠藝術與思想
思想二字在藝術創作上可解釋為意念(idea),即創作時所謂構思,立意之後所欲傳逹的特殊意念。這意念或由於創作者獨特的想法,或來自其獨特的經驗,藉由對象(作品)傳逹,提供給第三者想像中的滿足。就其意義而言,可分為主觀的思想與客觀的思想。然而二者之間有其密切的關連性,實不易劃分。
主觀的思想:是指藝術家在創作時,以主觀的自我為出發,所呈現出藝術家的個性和人格。誠如古言,文如其人,或畫如其人等語。就繪畫作品為例,中國人物畫家周昉與張萱,雖同屬一時代的藝術家,然而其作品各具有其特殊的氣質。西方印象派畫家塞尚(Cézanne),梵谷(Van Gogh)與高更(Gauguin),其風景題材作品也都各具面貌。若以音樂作品為例,雖同為詮釋貝多芬命運交響曲,但每位音樂家的表現卻各自不同。事實上,每件藝術作品莫不充滿創作者強烈的個性,這即為主觀思想的體現。
客觀的思想:是指藝術家主觀意念所觀照之下的客觀世界,呈顯出社會性或時空性,而使藝術作品可以歷久而彌新,傳之不朽。常言藝術家是時代的代言人,即指此義。
所謂社會性,是指藝術品中所表現的典型事物,此典型事物可能出現在任何人的經驗之中,個人可依其特殊的體驗而了解某些藝術品
9
。一般而言,藝術家的創作總希望獲得讚賞與肯定,因此藉由作品所傳達者,不僅是個人或某些少數人所得以享受,而且也為多數人所欣喜。
所謂時空性,是指時代精神與地理環境而言。就時代精神為例,因為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差異,每個時代的整體性理念與思潮也就各不相同。譬如,中國
唐代美女以豐腴為美,在留存的藝術作品中常可看到此種美感的呈現。西方十六、七世紀,因為文藝復興運動而帶來人文主義彌漫的藝術作品。就地理環境為例,因
為各處地理特性的不同,可能影響創作媒材的取採,進而產生具地理特殊性的作品。譬如,中國大陸地區因南北地理環境的不同,北方多崇山崚嶺,南方多平原丘
陵,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表現出來的雕刻作品,北方多為具遒勁之美的高大巨碩塑像,相反的,南方則多優美的寺廟雕像。
㈡藝術與感情
人類感官受外界的刺激之後,在意識上有所覺知,而可能產生快與不快之情,這即為感情之產生。與藝術有關的感情,在藝術理論上一般稱為美的感情,即所謂的美感。美感是一種客觀化的按感,是快感的一種,但不等同於一般尋常的快感,唯二者都具有其積極的內在價值⑧。
一般尋常的快感有關於經由感官所得到的快樂,往往先有行動後有快感,個人的注意力集中於體內產生快感的某一部分,快感產生的時候,往往對象即隨之消滅
10
。譬如,於酷暑得有冰涼的飮料是一種享受,當享用之際,全身通體舒暢得有相當的快樂,此時,冰涼的飮料也用罄。
美
感有關於審視美的事物所產生的快樂,它有賴於正常的感官知覺,但不為感官所限制,較不與身體相連,個人的注意力專注於所審視的對象,心靈浮遊於想像之中,
個人與所審視的對象達到互為交融的狀態,在不知不覺中把個人主觀的情感當作客觀事物的性質,其中行動與快感幾乎產生於同時,而美感產生時所審視的對象並不
隨之消滅。譬如,當欣賞中國文學名著〈孔雀東南飛〉時,心情隨著劇情髙低起伏,讀到傷感之處,不禁潸然淚下,此時作品本身仍然存在,而個人已享有了審美之
樂。
由
此看來,感情同樣的也可有主觀與客觀之別,唯二者是相互影響。主觀的感情是指個人內在情感的抒發。至於客觀的感情是指對於事物對象設身處地所表現的情感反
應。當靜觀默賞一件藝術作品時,就是主觀與客觀感情交融的狀態。藝術的感情具有普遍性與永恆性,而一般所謂的群體感情與時代感情即為此普遍性與永恆性的延
伸。舉例來說,朋友與你可能個性不同,但你們仍可能欣賞同樣的曲調,這是說明當某人覺得為美,意味這作品本身具有美的特質,因而對其他的人也可能為美,即
是所謂的普遍性。另如,春秋戰國時代,楚國三閭大夫屈原,因受小人讒言而遭流放江南,為此感懷所作的〈離騷〉,充滿了個人忠君愛國的情操,而這種忠君愛國
的情橾本質是有其歷久不變的永恆性,所以雖然歷時久遠,這種忠君愛國之美仍能深入人心
上文 下文 書首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