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Tuesday, July 6, 2010

1

引言

  目前,對18世紀社會歷史與學術文化的研究已成為一個新的領域,海內外從事歷史學(特別是研究四庫學)的學者對此都非常重視。中國18世紀的學術是以回歸“漢學”的形式對2000多年的傳統學術作了全面總結,形成了具有近代理性因素的乾嘉考據學。《四庫全書總目》(以下簡稱《總目》)既是中國18世紀以前最為重要的學術文化史,也是乾嘉考據學的代表性作品。在步入21世紀的今天,《總目》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較大進展,大多集中在對具體結論的辨證方面,匡謬補缺,碩果累累,而對於《總目》編纂的研究則相對比較薄弱。

  《四庫全書》和《總目》的編纂問題,均為四庫學研究的重要課題。前者已出版多部專著,如郭伯恭的《四庫全書纂修考》、黃愛平的《四庫全書纂修研究》、吳哲夫的《四庫全書纂修之研究》、周康燮主編《四庫全書纂修之研究》等,單篇論文尤夥,代表性的有陳垣《四庫全書編纂始末》、張政烺《清代四庫全書的編纂》、王俊義《四庫全書纂修研究序》、曹之《四庫全書編纂考略》、談蓓芳《四庫全書編纂和書籍的空前浩劫》等①真按:參考書目-博士論文-翁方綱研究

2

;後者則相形見絀,偶有涉及者,或局於一隅,或語焉不詳,迄今為止還未見一部專著問世。至於單篇論文,全面介紹分纂官提要稿的有羅琳的《四庫全書的“分纂提要”和“原本提要”》②。關於翁方綱的有潘繼安《翁方綱四庫提要稿述略》③、《記翁方綱四庫全書提要(未刊)稿》④、沈津《翁方綱與〈四庫全書總目提要〉》⑤、吳格《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發微》⑥、吳格及樂怡《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的流傳與研究》⑦、鄧愛貞《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序》⑧、陳先行《影印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弁言》⑨、野邦雄《復旦大學圖書館所藏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檢■■■■》①等真按:國無!待查!

---------

  ① 詳見林慶彰主編《乾嘉學術研究論著目錄》(1900~1993),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1995年,第43~51頁。

  ② 羅琳說:“‘總目提要’對‘分纂提要’入其著錄部分的,一般在內容上都有所補充;而對入其存目部分的提要,一般在內容上都有所刪減。如《勉齋遺集三卷》,‘總目提要’作《勉齋遺稿三卷》入別集類存目二,只有邵晉涵的五分之一;又如《君臣相遇錄十卷別錄三卷遺事一卷》,‘總目提要’ 作《君臣相遇錄十卷》入傳記類存目一,只有姚鼐原稿的一半。可見邵晉涵和姚鼐並沒有將這兩篇提要當作存目部分提要來寫。分纂官對六種途徑匯集來的書是一視同仁地纂寫提要的,在纂寫‘分纂提要’ 時並沒有著錄和存目這兩個概念,顯然,著錄或是存目這兩個概念是以後的事。”按:此說以偏概全,不能成立。“總目提要”對“分纂提要”的增補或刪減,並不視其是著錄還是存目。從《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來看,分纂官當時所纂存目部分提要稿大多非常簡單,《總目》後來一般都增補了相應的評論。“對入其存目部分的提要,一般在內容上都有所刪減”的說法,只是一種簡單枚舉,缺少統計學的支持。另外,著錄和存目這兩個概念並不是後起之事,分纂官在纂寫提要稿時首先必須提出著錄或存目的建議。

  ③ 《中華文史論叢》,1983年第1期。

  ④ 《圖書館雜志》,1982年第4期。

  ⑤ 沈津:《翁方綱與(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國圖書文史論集》,北京:現代出版社,1992年。

  ⑥ 《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第285期(1994年第8期)。

  ⑦ 《兩岸三地古籍與地方文獻》第75~84頁,澳門圖書館暨資訊管理協會編,2001年。此文係復旦大學圖書館樂怡女士提供,謹致謝忱。

  ⑧ 《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卷首。

  ⑨ 《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卷首。

3

;關於邵晉涵的有劉漢屏《略論〈四庫提要〉與四庫分纂稿的異同和清代漢宋學之爭》②;關於姚鼐的有季秋華《從〈惜抱軒書錄〉看纂前提要與纂後提要之差異》③、杜澤遜《讀新見姚鼐一篇四庫提要擬稿》④;關於余集的有李祚唐《余集四庫全書提要稿研究價值淺論》⑤;關於程晉芳的有杜澤遜《讀新見程晉芳一篇四庫提要分撰稿》⑥;關於戴震的有方利山《戴震全集和“四庫”有關提要》⑦。以上論文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總目》編纂中的一些具體問題作了初步探討,對於深入研究該問題應該說也起了導夫先路的作用。但是,由於該問題涉及面很寬,材料也非常分散,無疑給研究者帶來了極大的不便。無論就其深度還是廣度,都還遠遠不夠,迄今為止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總目》的編纂問題確實是一個懸而未決的難題,也是四庫學研究的一大“瓶頸”。《總目》的作者問題不解決,其思想歸屬問題則無從談起。關於《總目》的作者問題,大約有三種代表性意見:一曰館臣集體之意志,主此說者有李慈銘⑧、胡玉縉⑨、來新夏⑩、沈津⑪等人;二曰紀昀“一人之私見”,主此說者有劉權之⑫、朱珪⑬、

  ① 和歌山大學經濟學會《經濟理論》第272號(19967月)。

  ② 《歷史教學》,1979年第7期。

  ③ 《圖書館工作與研究》,1999年第5期。

  ④ 《中國典籍與文化》,1999年第3期。

  ⑤ 《學術月刊》,2001年第1期。

  ⑥ 《圖書館建設》,1995年第5期。

  ⑦ 《徽州社會科學》,1988年第34期。

  ⑧ 李慈銘:《越縵堂日記》,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⑨ 胡玉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補正》,《子夏易傳》條。

  ⑩ 來新夏:《古典目錄學》,北京:中華書局,1991年,第258—259頁。

  ⑪ 沈津:《翁方綱與〈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國圖書文史論集》,北京:現代出版社,1992年。

  ⑫ 劉權之:《紀文達公遺集序》。

  ⑬ 朱珪:《知足齋文集》。

4

阮元①、江藩②、黃雲眉③、張舜徽④、周積明⑤、楊晉龍⑥等人;三曰清高宗“欽定”,昌彼得⑦等人皆主此說。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研究,富有參考價值和啟發意義,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以上幾種觀點的某些局限性逐漸凸顯出來,其中最明顯的局限,就是以往的觀點無法涵蓋所有材料。現在由於大量新的材料的發現,促使我們重新思考這一重要問題,並且完全有可能將四庫學研究推向深入。

  本書試圖詳盡地考察《總目》的編纂過程,進而論及《總目》的作者及其相關問題,為深入研究《總目》、解決懸而未決的難題展開新的探索。

  本書的學術價值大致有三:第一,本書是四庫學研究的基礎課題,對於了解《總目》的作者及思想歸屬有重要意義。第二,本書是清代思想史、文化史、政治史研究的相關課題,對於研究乾隆王朝以及18世紀的思想史、文化史、政治史無不具有重要價值。第三,本書是清代學術史研究的重要課題。

  本書主要探討《總目》的編纂過程,分析現存四家(翁方綱、姚鼐、邵晉涵、余集)所纂四庫提要稿與《總目》的異同,弄清其他館臣(包括分纂官、總纂官、總裁官等)在《總目》編纂過程中發揮的作用,討論清高宗對《總目》的主控作用。

  本書的預期目標為:盡可能“竭澤而漁”地占有材料,梳理《總目》的編纂背景資料,為歷史上爭論已久的《總目》的作者歸屬問題作最終解決

  ① 阮元:《紀文達公遺集序》。

  ② 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紀昀》。

  ③ 黃雲眉:《從學者作用上估計四庫全書之價值》,《史學雜稿訂存》,濟南:齊魯書社,1980年。

  ④ 張舜徽:《中國文獻學》,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272—277頁。

  ⑤ 周積明:《紀昀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第70頁。

  ⑥ 楊晉龍:《王士禎在四庫全書總目中的地位初探》,《中國文學研究》1993年第7期。

  ⑦ 昌彼得:《武英殿本四庫全書總目考》,《中國圖書文史論集》,北京:現代出版社,1992年。

5

,並對一系列相關問題提出一孔之見,具體而言,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首次揭示的新材料

  1.《海島算經》提要為戴震所撰。

  2.《夏侯陽算經》提要原稿亦出戴震之手。

  3.《水經注》提要係館臣揣摩清高宗詩文後修改潤飾而成。

  4.首次從《纂修四庫全書檔案》發現三份檔案材料記載了永樂大典本分纂官姓名。

  5.首次從《噉蔗集》中發掘出《宋朝事實》、《燭湖集》、《庸庵集》三篇提要稿。

  6.首次對《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的1180餘條提要稿進行窮盡性研究。

  7.探討《翁稿》所保存的毀書資料,為研究清代政治史、文化史、思想史提供鮮活的史料。

  8.探討《南江書錄》的史料價值。

  9.探討《惜抱軒書錄》的文獻價值。

  10.總結沈叔埏為《總目》的纂修所作的貢獻。

  二、首次提出的新觀點

  1.首創乾嘉考據學派新的二分法,即分為民間學派與皇家學派。

  2.首倡“《四庫全書》即儒藏”說。

  3.首倡“學分漢宋本乎氣質之殊”說。

  4.首倡“紀(昀)真按:紀昀 陸(錫熊)真按:陸錫熊 齊名”說。

  5.翁方綱是兼綜漢學、宋學的代表。

  6.“著錄標準”與“存目標準”、“存目標準”與“禁毀標準”是兩組不同性質的概念。“著錄”與“存目”的分野主要是學術標準,而“存目”與“禁毀”的分野主要是政治標準。《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的六條禁書標準為:因其人而廢,因其書而廢,因本朝而廢,因前朝而廢,因名教而廢,因“淫穢”而廢。

  7.《總目》書類提要可能多出自程晉芳之手,經部三禮類提要多出自任大椿之手

6

  8.《總目》經部易類提要經紀昀審定,子部醫家類提要經陸錫熊審定。

  9.《樂庵語錄》並非偽書。

  10.《太平十策》並非偽作。

  三、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向前有所推進的新結論

  1.李慈銘認為“經部屬之戴東原”,確實純屬虛構。

  2.“天文算法類各篇提要皆出震之手筆說”缺少實證。

  3.將十四篇被收入文瀾閣《四庫全書》的卷首提要理所當然地視為戴震之作的做法是不妥當的。

  4.永樂大典本成於眾手,過去僅歸功於周永年一人的說法影響很大,但不能成立。

  5.“周氏公式”——《四庫全書總目》的■紀昀的——只是一種大膽的假設,經不起歷史事實的檢驗。

  6.分纂官提要稿與《總目》的關係錯綜複雜,前人所論多不足為據。

  7.《進表》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應該重新估價。

  8.四庫存目標準是客觀存在的。

  9.“史部屬之邵晉涵”、“史學諸書多由先生訂其略,其提要亦多出先生之手”等說法均缺少事實根據。

  10.把漢宋之爭還原為“道問學”與“尊德性”之爭的說法難以成立。

  四、通過本專題研究發現的新課題

  1.加深乾嘉考據學派的研究。

  2.加大《四庫全書》文本研究的力度。

  3.加快制定《中華民族文獻保護法》。

  以上所述,僅舉大者。總之,材料上力求廣泛占有,方法上注重將文獻考證法、文獻比較法、文獻計量法等結合起來,進行綜合研究。自信本書的撰寫,對於四庫學的研究不無些微推進作用。

7

上編 總論

8

  《四庫全書總目》的編纂過程以往被簡化了,其實這是一個比較複雜的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四個階段:(一)分纂官起草。這是《總目》編纂的起步階段。四庫館中纂修官大多數可能都參與了提要起草,那些負責具體工作的督催官、收掌官、監造官可能沒有參與此事。(二)總纂官修訂。在四位總纂官中,以紀昀與陸錫熊二人貢獻最大。但是長期揚紀抑陸,未見公允。(三)總裁官裁正。在《總目》編纂過程中,總裁官們發揮過相當重要的作用,特別是于敏中,他曾用書信方式與陸錫熊、紀昀等人反復討論《四庫全書》及《總目》編纂事宜。(四)清高宗欽定。①以上四個方面究竟發揮了什麼樣的具體作用,下面我們將分別加以考察。只有以此為切入點,才能對《總目》的作者問題、思想歸屬問題作出準確的判斷,並對此橫斷面的學術、思想與文化有所了解。

  ① 參見拙著《〈四庫全書總目〉研究》第一章,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9

第一章

分纂官與《四庫全書總目》

  現存分纂官提要稿最多的是翁方綱,其次是姚鼐、邵晉涵、沈叔埏,擬將他們四人放在本書下編部分,本章不予討論。本章依次考察戴震、余集、周永年、劉權之、鄒炳泰、任大椿、張羲年、程晉芳在《總目》編纂過程中的作用。

一、戴震與《四庫全書總目》

  戴震(1724—1777),字慎修,又字東原,安徽休寧人。乾隆三十八年(1773),“上開四庫館,于文襄公以紀文達公、裘文達公之言,荐先生于上,上素知有戴震者,故以舉人待召,曠典也。奉召充纂修官,仲秋至京師”。①戴震《與段玉裁書》有云:“及今秋之仲入都門……僕此行不可謂非幸邀。然兩年無分文以給旦夕,曩得自由,尚內顧不暇。今益以在都,費用不知何以堪之。數月來纂次《永樂大典》內散篇,于《儀禮》得張淳《識誤》、李如圭《集釋》

① 段玉裁:《戴東原先生年譜》,載《戴震文集》附錄,第233頁。

10

,于算學得《九章》、《海島》、《孫子》、《五曹》、《夏侯陽》五種算經,皆久佚而存於今者,足寶貴也。”①時為乾隆三十八年十月三十日。

  有人認為四庫“經部屬之戴東原”,也有人認為“天文算法類各篇提要皆出震之手筆”,《戴東原先生年譜》與《戴震全集》均將被收入文瀾閣《四庫全書》的《儀禮集釋》等十四篇永樂大典本的卷首提要理所當然地視為戴震之作。以上說法都曾產生過相當大的影響,第一種說法雖然經過一些學者反駁,但仍然有人還在引用②;後兩種說法則無人懷疑。本節擬對上述三種似是而非的說法進行一番澄清。

  (一)駁“戴震主經部說”

  晚清著名文士李慈銘認為:

  《四庫總目》雖經紀文達、陸耳山總其成,然經部屬之戴東原、史部屬之邵南江,子部屬之周書昌,皆各集其所長。③

今人吳哲夫反對此說,他認為:

  李氏說法未必真確,今考聚珍版各書提要于總校官之後有分纂官姓名,于該書作者,略可藉以考得,東原所撰提要如《儀禮集釋》、《儀禮釋宮》、《儀禮識誤》、《大戴禮記》、《方言注》等,雖為經部,然《水經注》則屬于史,《項氏家說》、《孫氏算經》、《五曹算經》、《五經算術》、《夏侯陽算經》等,又屬子部,故東原未必專主經部。④

  ① 陳柱:《戴東原遺札真跡考證》,《清儒學術討論集》第1集,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時間不詳),第3233頁。

  ② 李學勤:《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序》,《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整理本),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③ 李慈銘:《越縵堂日記》,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④ 吳哲夫:《四庫全書薈要纂修考》,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6年,第64頁。

沒有東西是平白得來的.質能守恆,請不要虧欠太多.
這本來就是給有心讀書,且真讀書的好學者修學者交流的平台,不是供學術或學生取巧功名的苟且.
這是助人,而不是害人的帖子.更不是我來放高利貸的功德.
請勤予指教或打氣(comments) 誠心交流,互不相欠,衡情斟酌.
否則寧願您去付費的所在,銀貨兩訖,也好償贖.
感謝你,也救贖了自己.坦蕩平夷,生生世世平安.
如果您不屑或無暇在此奉上謝意,分享快意,也請在別處多積陰德.或多或少可打消些白吃白拿的呆帳及滾利.
當初真沒想到,這種教育的話還要留給我今天來說.何況是有閒情看覽此頁者.
我們無須爭辯神存不存在,但是,死,存在
不須註冊,不必登入,
可匿名留言
留言前,請仰望天,或看看自己將去的冥年
不留言,只有你會忘了,我會不知,事實會永存
一旦遭遇,敢說不曾做缺德事?可就不科學了.
然後知臨深履薄,非無為而發也.
因與果,還沒研究的昧.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