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
。
因此,藝術批評的重點就在於澄清特殊藝術作品的意義,並將其放置於細微、或重要的評價標準。有關藝術批評的方式,也就是討論有關藝術品的過程,其主要的步驟有四⑤:
壹、描述(Description of content)
此過程是有關描述作品的主題、引起感覺印象的形式特點。
當面臨一件藝術作品,首先可以試著如同偵探一般儘可能的去發現作品,對於作品的主題方面,可以試著去探討一些問題,譬如,這是誰的作品?如何製作?以什
麼作成?在作品中有一些什麼事物是你可以辨識的?是否有人物對你展示什麼?他們在作什麼?觀者可以辨識這些對象嗎?是在什麼時間、地點、或事件?
對於引起感覺印象的形式特點方面,可以試著去探討一些問題,譬如,什麼樣的美感材料——音、節奏、色彩、造形、線被藝術家所運用?是否重複使用?如何的重複?當接觸這作品時,什麼是最先引起觀者的注意?為何引起觀者的注意?
藝術家創作作品,被挑選作為表現的對象,往往是被標示或足以辨識的,因此,通常批評省視一件作品,往往以作品的主題為起點。
162
貳、分析(Analysis of form)
此過程是有關分析作品的組織、形式的特質等等。分析,著重於區別透過形式所呈現出的主題,及其象徵的意義。
經由對作品內容的描述之後,接著予以分析其組成的方式等。譬如,描述作品中的形式是如何的對稱、主題如何的強調、以及內容與形式如何組成焦點,並融入於作品中使產生效果。
參、解釋(Interpretation)
此過程是有關解釋作品所傳達的觀念與意義。
在經由對作品內容的描述、形式之分析後,進而對作品予以解釋。譬如,在作品中所欲表現的情調、或感情是什麼?這情調或感情是屬於沉靜?快樂?天真?嚴
肅?或者是恐懼?勇敢?力量?它是夢想似的?友善的?或活躍的?在作品中是否具有其他的信息或深層的意義?作品中的什麼特點引導觀者作如是的想法? 以上層面的考量,都是有關於作品的解釋。
解釋的過程,往往需備有一般生活上的經驗,及藝術方面的知鐡,如此方能有助於了解、說明作品中如何引用象徵,以掌握人生的豐富性。
肆、評價(Evaluation)
此過程是有關評價作品在歷史、或形式革新、或在再創經驗方面的意義或重要性
163
。
一件藝術品之是否重要或特殊,有賴於評價的程序。有關評價問題的考量,譬如,在作品中,是什麼因素,使觀者認定它是一件好或不好的作品?作品中的什麼意義,使其是重要或特殊?觀者是否希望推薦這件作品給其他人分享?分享者為誰?為什麼?
在說明一件藝術作品的各項特質之後,必須給予一些評價,評判它意義或重要性的程度。當一位藝評家對於作品給以價值判斷時,必須有所依據。依據的標準可以
參考三方面:其一,是將作品置於歷史的脈絡之中,觀其對於整體藝術的發展,具有何等的貢獻;其二,或可從作品形式方面優越的表現,給予適當的評價;其三,
或可就作品是否再創一些經驗,以傳述再教育的意義等方面予以考量。
一位藝術批評家,可以說是介於藝術品與觀眾之間最佳的聯絡人,因此,勝任的藝術評論者,必須備有體驗藝術家所創造藝境的能力,如此,在成為藝術品合作者的同時, 真按:三字蓋是連讀,或者有誤? 足以傳遞出豐穎的有關藝術品適當的資訊。然而,如何可以是合格的藝術批評者?至少他/她必須具有豐富的人生與藝術方面相關的經驗與學識,藝術批評方面的經驗與學識,敏銳的觀察能力與感覺,能穩健而客觀的從事於藝術價值的判斷。
如果說藝術批評家是介於藝術品與觀眾之間最佳的聯絡人,那麼藝評家所作的藝術評論,便具有幾方面的意義,一,是對於作品的意義;其次,是對於藝術家的意義;再者,是對於觀賞者與社會的意義;最後,對於藝術批評専業的意義
164
。
對於作品的意義而言,一篇稱職的藝術評論,可以將作品的特質,予以適當而鮮活的介述,使觀者對於作品能有深刻的認識與了解,甚至於相關的藝術知識。
其次,對於藝術家的意義而言,藝術家創作其作品,往往是屬於當局者迷的狀況,一篇好的藝術評論,常可以提供客觀有價值的意見,作為其從事藝術創作的參考,如此必然有助於藝術家的創作方向與進行。
再者,對於觀賞者與社會的意義而言,充足有價值的藝術評論,可以協助觀賞者從事藝術欣賞,增進其美感的知能與藝術欣賞的能力,對於整體社會而言,具有提昇藝術風氣的效應。
最後,對於藝術批評專業的意義而言,如果藝術評論者能秉持其専業的熱忱與努力,以客觀公正的態度從事評論,如此,便可能建立建全的批評體系,充足藝術批評理論的研究與發展。
165
3-5中西藝術欣賞與批評的取向
摘要
中西藝術欣賞與批評的取向,與中西有關藝術的思想密切相關。中西藝術思想在大同中有小異。因為這些大同小異,中西藝術的欣賞與批評,在希求對藝術有深入了解的共同點上,其取向乃有些小差異。
西方務實的觀點影響其看事物的方法,對待事物常以客觀、理性的態度去求甚解。因此,欣賞或批評一件藝術作品,總有可以依循的方向參考,而此參考依循的方向,著重於作品的材料、形式、內容方面的解剖、認識、解釋與評價,它比較傾向於分解。
中國求全的觀點影響其看事物的方法,對待事物常以和諧、相容為貴的態度去了解,因此,欣賞或批評一件藝術作品,常以相容於作品中,希求作品具有意境,能夠是主客觀合一,氣韻生動,虛實相合等的主張,它比較傾向於統整。
中西藝術欣賞與批評的取向,與中西有關藝術的思想密切相關。中西藝術思想在大同中有小異,大同者乃屬人類感覺與思想中所具有的普遍性,所謂人同此心,心
同此理的道理。中西藝術思想中之小異者,則為因時間、地點、民族性的不同所形成的小差別。這小差異存在於習慣、思考的方向。因為這些大同小異,中西藝術的
欣賞與批評在希求對藝術有深入了解的共同點上,其取向乃有些小差異
166
。
中西藝術思想之大同者,乃屬人類感覺與思想中所具有的普遍性。當我覺得某一件事物為美,意謂著這件事物可能為美,它必然具備有一些美的屬性,讓它發揮美
的效應,因此,必然也有別人會覺得它是美的,這即是一種人類感覺與思想上所具有的普遍性。因為這種普遍性的存在,所以,你與我都可以翻閲名畫的冊頁,賞讀
詩詞、小說、或劇曲,而霎那間,隨著作者優遊,領略「興闌啼鳥散,坐久落花多」的滋味。 真按:原誤作"興闌題啼鳥散,坐久落花多",涉下衍"題"字,徑改! 一作「 興闌啼鳥換( 一作緩),坐久落花多。」,恐散亦有誤也! 而你與我同樣都可能享有,躺在山坡感受青山映晩霞、蜿蜒起伏的美感。
在另一方面,因為這種感覺與思想普遍性的存在,無論古今中外,藝術家在追求事物永恆性的時候,在形式的表達上難免有雷同相似之處,而作品中所傳達的情調與觀念,能普遍為人們所體會、所享有,不因地域、時間的隔閡,而產生困難。
但是,中外因時制宜,因地制異之故,在處理有關藝術問題的時候,仍不免有取向上的不同。
西方務實的觀點影響其看事物的方法,對待事物常以客觀、理性的態度去求甚解,誠如中國學者錢穆所講,西方的哲學是跨前一步的想法,因為跨前一步,所以講
求系統的整理、分析,意以征服對象,以求透徹的了解。因此,欣賞或批評一件藝術作品,總有可以依循的方向參考,而此參考依循的方向,著重於作品的材料、形
式、內容方面的解剖、認識、解釋與評價,它比較傾向於科學性分解式的享有
167
。
因此,此種欣賞與批評的取向,也可由藝術表現的方式觀其一二。早期古希臘的雕塑作品,講究神具人性與特徵,一定的頭身比例,肌肉線條質感的表現為藝術家
所熱衷,並為欣賞批評者考評的客觀要素。十九世紀初,繪畫上有寫實主義的表現,講求藝術與生活結合,當面對真理的問題,繪畫應大膽的表現現代生活中的英雄
主義。所以,當時欣賞與批評的觀念乃著重於藝術創造背景前因後果、相互影響關係的探討,以求了解藝術。到了二十世紀,藝術創作更為自由而多樣,無論是強調
藝術家本身和世界感情的表現式,或著重作品和形式結構的抽象式,或以發掘人類想像世界的幻想式,形式多元而複雜。此時,藝術欣賞與批評的方向,便偏重在形
式結構的分析、象徵意義的了解等,尊重特殊藝術作品的獨特性。
就整體而言,西方欣賞與批評的取向,往往有一形式上著重的焦點,然後從此重點,就各個有關於藝術的線索,逐步的條分縷析,以求透徹的認識與了解。
至於中國求全的觀點,往往影響其看事物的方法,對待事物常以和諧、相容為貴的態度去了解,因此,欣賞或批評一件藝術作品,常以相容於作品中,希求作品具有意境,能夠是主客觀合一,氣韻生動,虛實相合等的主張,它比較傾向於直覺性統整式的享有。
就學者錢穆的觀點,認為中國哲學,相對於西方而言,有退後一步的想法之趨勢
168
。
因為退後一步,所以海闊天空,所以能與自然諧和,所以能顧全大局。這種觀念與想法,也及於美學上的省思,從詩人、畫家、戲劇家之詩文、繪畫、戲劇等等創作
中,都包含著此豐富的美學理念。譬如,在藝術的表現上,中國傳統建築從一堂二內、一正二廂、以至於四合式的建構,即呈現出建物與自然密切相合的一種哲思,
也象徵著住者與天、地、自然合而為一的嚮往。
此外,中國繪畫的表現,山水的景致總在於可優遊、可閒臥等貫穿自然的用心,常在極限中留些餘地,所以,形式上並無如西方式的寫實,因為所要求的是除形式上的意義之外,能有作家全人格完美的反映。就整體山水形式的表現而言,宋代樣式較具客觀景物的真實性(圖3-3),唯相較西方,仍有相當的距離。所以一般而論,在中國藝術表現的樣式中,較少如西方有純粹的寫實與抽象,總是在兩極之間遊蕩,取其中庸。
中國學者宗白華於《美從何處尋》一書中談到,中國藝術的特點之一,是虛實結合的思想。這種虛實結合的思想,源於虛實的宇宙觀。虛實的宇宙觀可察孔孟的儒
家思想,其乃自實出發。孔子曰:「文質彬彬。」孟子曰:「充實之謂美。」自實而虛發展神妙的意境,所以說「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
知之謂神」。至於老莊的道家思想,自虛出發。老子曰:「有無相生。」其中虛比實更為真實,是一切真實之因,沒有虛空存在,萬物不可能生長。這種虛實想法在
藝術上的實踐,所以化景物為情思,主、客觀相容創造美的形象
169
【見原文】
圖3-3 北宋 郭熙(1023〜約1085) 早春圖
郭熙工畫山水,畫樹枝如蟹爪下垂,山石則多用雲卷式的皴法。在取景的方法上,提出高遠、深遠、平遠的「三遠法」。此應為自近山而望遠山之平遠。
170
。譬如,繪畫方面之布白構圖,空白之處乃更加有味;戲曲舞臺方面,如雕窗,不用真窗,而以手勢配合音樂之節奏來表演,以虛帶實;文學方面,杜甫詩句「紅入桃花嫩,青歸柳葉新」,以顏色置首,卻引來實事,由情感之「紅」,進而見實在的「桃花」⑥。這種虛實相合的想法,自然影響藝術欣賞與批評的取向。
西方學者羅利(Rowley)
在《中國繪畫的原則》一書中,對於中西繪畫藝術的表現所作的比較,也可取為了解中西藝術欣賞與批評取向的參考。在此書裡,作者指出因為西方傾向於理性、科
學、以及人類情感的表逹,因此,在繪畫表現上,無可避免的便依靠著形式的表達,而這些形式是經過睿智的評價。相對的,中國繪畫強調直覺、想像、以及自然的
情調,以追求一種無形、神祕不可捉摸的表現。整體而言,無論東方、西方,都在追求一種真實,但就西方而言,普遍性的真實是被掌握於形式之中,至於中國,神
祕的情思寄存於形式之中,甚至洋溢於形式之外⑦。所以,藝術家往往於畫面上附上一段詩詞,表達一個意境,使畫意無限延伸至畫面外。
因為中西方藝術欣賞與批評的取向有所差異,所以使得藝術發展的軌轍得有多元豐盛的面貌,相得而益彰的意義。在另一方面而言,儘管有這些差異的存在,美感的經驗仍能普遍性的互通,東方人可以享有欣賞評論西方歌劇的樂趣,而西方人亦對中國故宮的文物、藝術精藏讃賞不已。
上文 下文 書首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