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Friday, September 2, 2011

上文 下文  書首

31

。」《禮記》上也云:「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這些見解,莫不表示詩、樂、舞三者都是由於情動於中,人心感於物而動的表現,屬於一種內在情感的表達。
芬蘭美學家赫恩(Yrjo Hirn)在其《藝術的根源》書中,強調人類自始就有表現自我感情的本能,藝術既然是美的感情的具體顯現,所以說藝術起源於自我表現的本能﹝22﹞。俄國文學、哲學家托爾斯泰(Tolstoy18281910)更是強調強烈情感的感染力,是好的藝術作品的必要條件,他在其著作《藝術論》中談到,藝術的起源,是由於人類為了要將自己所體驗到的感情傳達給別人,於是在自己心中重新喚起這種感情,並以某種外在的方式表達出來﹝23﹞。
自我表現說的重點,在於強調人類與生俱來都有一種要將自己的感情表現出來的衝動,猶如兒童以聲音、語言、動作或其他的媒介,表達其各類喜、怒、哀、樂的情感,在此表現情感衝動的驅使之下,於是有了藝術活動的產生。
貳、歷史發生學與人類學的研究方向
  依據過去的文化,或現存的土著文化予以考察探討,對於個別的藝術作品,探討其起源與構成,建立它的時間與空間的分類,運用個案、相關性與發展性等的研究方法,從整個文化的構成去了解藝術的產生與意。
32

一、裝飾說
此學說的觀點認為,藝術的產生,是由於人類在生活演進的過程中,裝飾其本身及生活上的各項事物、環境等的活動與製作的結果,這種裝飾的活動與製作,是兼顧實用與審美的需求。
早期的藝術創作與日常的生活緊密相連,其創作動機除具美的觀念之外,往往是以實用目的為導向。芬蘭美學家赫恩(Yrjo Hirn) 在他《藝術的根源》書中談到,原始時代某些民族的裝飾品,是具備著極其實際的、非審美的意義:「例如武器、家具等等的雕刻,紋身、編物等等的花樣,世人大 概都認為是純粹的審美上的藝術衝動的產物,可是這些東西,現在大多都可以說明它們有的是用來作宗教的象徵,有的是用來作為所有主的符號,大柢都含有這一類 的實用上的意義。」
這種以實用目的為導向的說法,在德國的藝術史家格羅塞(Grosse) 《藝術的起源》一書中予以折衷,並特別強調由實用性而臻於美感在裝飾活動行為上的意義:「把一件用具磨成光滑平整,原來的意思,往往是為實用的便利,比為 審美的價值來得多。一件不對稱的武器,用起來總不及一件對稱的來得準確;一個琢磨光滑的箭頭或槍頭,也一定比一個未磨光滑的來得容易深入。……澳洲人常把 巫棒削得很對稱,但據我們看來縱使不削得那樣整齊,他們的巫棒也不致於就會不適用。根據上述情形,我們如果斷定製作者是想同時滿足審美上的和實用上的需 要,也是很穩妥的。」﹝24
33

1-10希臘 阿提加黑繪式雙耳陶甕(約550B.C.
西元前六世紀希臘黑繪式陶器是在已磨過光,而以赤褐色為底的陶器上,用漆黑色將神話或英雄故事中之人物等塗黑,再以銳利的刻線來表現輪廓或細節。
【見原文】
  從現存有跡可考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發現,若只是以實用性的目的來解釋藝術創作的動機,是無法涵蓋多數藝術作品特質。舉希臘阿提加黑繪式雙耳陶甕(約550B.C.,圖1-10)為例,如果器物只為實用目的,素甕本身便已具備可用性,作者大可不必費周章的在瓶身上作繪彩飾。因此,黑繪式的技法存在,必有其價值,其價值就在於讓使用者在好用之餘,並能賞心悅目,另一方面也帶動瓶身彩繪技法的多元與發展(圖1-11)。
34

1-11
希臘阿提加赤繪(520510B.C.
赤繪的技法較黑繪略晚,西元前六世紀末出現在雅典,其製作法與黑繪相反。赤繪式是首先將圖像部位留空,而將其餘部分塗上漆黑色,而後以鮮麗的赤褐色畫出主題。
  人類在生活演進的過程中,早期裝飾的行為包括美化其本身,及生活上的各項事物、環境等的活動與製作,譬如人體裝飾、器物與居住等的裝飾。原始的人體裝飾包括永久性的(permanent)與暫時性的(temporary)裝飾。永久性的裝飾,以疤或刺紋紋身,隨身體的部位而改變其造形;暫時性的裝飾,有以繪畫的形式、或以物體如羽毛、金屬、皮革等,並非實用性的被掛在身上,這種暫時性的裝飾一般較具有美感的動機,但此動機往往隨文化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差異﹝25﹞。人體裝飾的目的,除了滿足自己快樂之外,往往還帶有愉悅別人,加強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交流的社會作用。器物與居住等的裝飾,則包括各項與生活有關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必需用品。裝飾的意義,除美化的目的之外,也代表著功能的改進
35

。而其所作的裝飾圖紋,往往隨社會的結構而具有特殊的象徵意義。
  裝飾說的重點,在於肯定人類對於實用與美感的基本需求,此種需求促成藝術的產生與發展。
二、勞動說
  此學說的觀點認為,藝術的產生,是由於人類在生活演進的過程中,各種勞動行為的表現,譬如經由耕種、打獵、畜牧等的活動,而帶來相關的藝術創造活動。
芬蘭美學家赫恩(Yrjo Hirn)在他《藝術的根源》書中談到:
「我們以為最原始的野蠻人的舞蹈,如北美印第安人反黑奴的舞蹈,實在也是非單純藝術之所產生,他們是靠了這種舞蹈作為日常狩獵時射擊鳥獸的練習。那舞蹈的動作,便是他們狩獵鳥獸的動作。」﹝26﹞因此,由於狩獵生活的必須帶來舞蹈形式的產生。舉中國舞蹈的發展為例,舞蹈一直存在先民的生活之中,或用於祭神、祭祖的祀禮,或國家的慶典等,如西周時,有用於社稷祭祀的帗舞,有為兵士操練作戰的兵舞等。
以繪畫作品為例,中國西漢畫像磚與東漢畫像石的題材,如宴樂、鬥雞、出行、狩獵等的場面,莫不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的景象。另如西班牙阿爾塔米拉(Altamira12000B.C.,圖1-12)的洞窟壁畫中,所描繪的各種動物的形象,也與當時人們的狩獵生活密切相關。
36

1-12 西班牙 阿爾塔米拉洞窟壁畫(Altamira12000B.C.
【見原文】
  勞動說的重點,強調藝術的本源,在於人類生活過程中所從事的各項活動,如工作時共同的呼喚呐喊,可能形成詩歌或音樂;為耕耘、狩獵或戰事所作的準備練習,可能形成舞蹈的形式或繪畫的題材等。藝術的產生與人類的各項生活不可分離。
37

參、心理學,歷史發生學與人類學的研究方向
  綜合心理發展,歷史與人類文化的現象予以探討。
宗教說
   此學說的觀點認為,藝術的產生,是由於人類各種信仰活動的表現。早期人類生活的自然環境尚未開化,許多的自然現象非為人力所可主宰,當驚駭於大自然的神 祕力量之不可預測時,必然萌生畏敬與崇拜的意識,進而產生各種信仰,如對自然、偶像、鬼神與祖先等的崇拜,此種與信仰有關的活動與製作,乃造就了藝術。
  有關宗教之形成美國學者泰勒(Tylor)在《比較宗教》(Reader in Comparative Religion)書中談到的「萬物有靈論」(Animism),他認為宗教的根源來自於知性方面的好奇,而這種好奇是有關於精神的狀態和對未能完全了解之事物(Tylor1971)。至於美國心理學家瑪琳諾詩基(Malinowski)則主張宗教是一種個人焦慮與不確定的反應,經由宗教使人們相信死亡並非最後,生命於死後仍將持續(Malinowski1939)。此外社會學家杜漢姆(Durkheim)提到,宗教源於社會和社會的需求,一件物體如木頭、石瑰或塑像,作為一個象徵被視為神聖,是由於社會的事實與考量(Durkheim1971)。
  藝術與宗教的關係,藝術史家龔布里屈(E. H. Gombrich)在其《藝術的故事》書中述及,一件原始的雕刻或繪畫,不是美或不美的問題,而是有無它的作用,能否發生效力﹝27﹞。換言之,依其看法,藝術作品與宗教的儀式與祭禮息息相關
38

1-13
  中國 湖南長沙出土非衣彩繪帛畫
【見原文】
  中國古代繪在絲織品上的圖畫。1972年出土於湖南長沙馬王堆的1號漢墓,陪葬覆在內棺上為一「T」形。人物造形帶有風俗畫的性質,寫實而具裝飾性,線條規整而色彩絢麗。
39

  舉現存有跡可考的作品為例,中國湖南長沙出土的西漢帛畫中之「非衣彩繪帛畫」(圖1-13),畫面分為天上、人間、地下之各種景象,作為陪葬之用,反映了當時的宗教信仰。另如西班牙阿爾塔米拉(Altamira12000B.C.)的洞窟壁畫為例,圖中的景象除裝飾之外,可能與巫術有關,以祈求狩獵能滿載而歸,獵人因祈求而信心倍增,繪畫乃具有宗教的意義。
  宗教說的重點,在於強調藝術創作之動機源自於宗教信仰,而與宗教有關的各種活動或製作乃形成了藝術。
  綜合前述各論點,均有其價值與意義,提供了多元化對於藝術起源的認識與了解。
40

1-4藝術的類別
摘要
壹、藝術的種類
   一般傳統的分類方法,將藝術分為八類,包括文學、音樂、繪畫、雕則、建築、舞蹈、戲劇與電影,即所謂的「八大藝術」。然而隨著時代的改變,創作思想、觀 念的更易,創作者駕驭材料而致藝術形式或內容的豐富,除上述八種藝術之外,尚可包含各具特殊性質之藝術創作於「其他」項,如書法與篆刻、工藝、與複合媒體 等。
貳、藝術分類的方式
  一、以藝術外觀的媒介分類
  二、以與自然關係的遠近分類
  三、以美為標準的分類
  四、以與實用關係為標準的分類
  五、以感覺為標準的分類
壹、藝術的種類
  「藝術」為各類藝術的泛稱,其範圍非常寬廣。一般傳統的分類方法,將藝術分為八類,包括文學、音樂、繪畫、雕刻、建築、舞蹈、戲劇與電影,即所謂的「八大藝術」
上文 下文  書首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