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
。又如進呈一百種以上之江蘇周厚堉、蔣曾瑩、浙江吳玉墀、孫仰曾、汪汝瑮以及朝紳中黃登賢、紀昀、勵守謙、汪如藻等亦俱藏書舊家竝著每人賞給內府初印之佩文韻府各一部,俾亦珍為世寶以示嘉獎。以上應賞之書其外省各家著該督撫鹽政派員赴武英殿領回分給。其在京各員即令其親赴武英殿祇領,仍將此通諭知之
七月二十五日上諭曰四庫全書處進呈總目於經史子集內分晰應刻應鈔及應存書目三項,各條下俱經撰有提要將一書原委撮舉大凡,並詳著書人世次爵里,可以一覽了然較之崇文總目蒐羅既廣,體例加詳自應如此辦理第此次各省搜訪書籍有多至百種以上,至六七百種者,如浙江范懋柱等家其裒集收藏深可嘉尚。前已降旨分別頒賞古今圖書集成及初印佩文韻府並擇其書尤雅者製詩親題卷端,俾其子孫世守,以為稽古藏書者勸。今進到之書於纂輯後仍須發還本家,而所撰總目若不載明係何人所藏則閱者不能知其書所自來,亦無以彰各家珍弆資益之善。真按:清代禁燬書的真諦-此亦可見乾隆汲汲於以揚善抑惡,所謂彰善癉惡者,心心念念矣.否則何故捨其版本之著錄,而不忘乎褒揚收藏進獻者乎.故今之學者以文獻學觀點評是,固不能深解其意,而眼中但見版本之價值,之于世道人心之醇吝,都置不問矣.猶今唯利是圖之學子,又何怪哉! 真按:摘要 著通查各省進到之書其一人而收藏百種以上者可稱為藏書之家即應將其姓名附載於各書提要末其在百種以下者亦應將由某省督撫某人採訪所得附載於後。其官版刊刻及各處陳設庫貯者俱載內府所藏,使其眉目分明,更為詳細。至現辦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多至萬餘種卷帙甚繁,將來鈔刻成書,繙閱已頗為不易,自應於提要之外另刊簡明書目一編祇載某書若干卷,註某朝某人撰則篇目不繁而檢查較易,俾學者由書目而尋提要由提要而得全書,嘉與海內之士,考鏡源流,用昭我朝文治之盛。著四庫全書處總裁等遵照悉心妥辦竝著通諭知之。
凡各省督撫學政採取各地遺書送館備用者為各省採進本,有係購用者,有係借鈔者,當時進書最多者為浙江,自壬辰秋至甲午夏,凡進書十二次,共計四千五百二十三種五萬六千九百五十五卷,無卷數者尚有二千零九十二冊,刊有浙江採進遺書總目。雲南、奉天最少,而四川、甘肅、貴州並無之也。四川為大省歷代著作家亦多,各地藏書當亦所在多有。甘肅雖遠、貴州雖小,亦不至絕無書籍,其所以當時未進遺書者,蓋平定金川、平定回部、平定苗疆,或戎馬正亟,或喘息未定,不暇及此也。豈盡由風俗鄙塞交通阻險而然哉!
當時藏書家自己送館備用者為私人進獻本,有奉旨進獻者,有自願進獻者,進書至五六七百種者為浙江之鮑士恭、范懋柱、汪啟淑、江蘇之馬裕四家。進書至百種以上當為江蘇之周厚堉、蔣曾瑩、浙江之吳玉墀、孫仰曾、汪汝瑮以及在京之黃登賢、紀昀、勵守謙、汪如藻等。進獻之書有家藏本有家刊本有購進本。家藏本係借用性質。
涵芬樓祕笈有涵秋閣抄本進呈書目,經據為〈四庫全書著錄存目根據書來源表〉,惟進呈書目所列尚多未備,該表並據總目所載補之矣。又進呈書目中私人獻書者有僅書官及姓如庶吉士王、內閣沈,考當時官庶吉士而王姓者除王念孫外尚有王受、王朝梧,官內閣中書而沈姓者
70
有沈琨、沈叔埏、沈鳳輝,獻書者究為何人無從攷定,故表中仍其舊焉。
考清初之藏書家有徐孝標、張若筠、蔣宗海、范欽、陳士業、錢牧齋、錢曾(牧齋於清初藏書最富且多善本,惜絳雲樓牧齋藏書處一炬後片紙無復存者,曾述古樓蓋餘燼與增續者耳,故不能與天一、 真按:天一閣 二老比並矣) 真按:二老閣 真按:鄭性 錢謙貞、錢陸燦、錢興祖、葉弈、葉石君、毛晉、王士禎、吳農祥、徐乾學、朱彝尊、汪孺人、林佶、曹秋岳、張氏、張惟赤、揆敘、 真按:敍-不復一一出校.揆敍. 安岐、曹寅、昌齡、錢天樹、陸漻、金錫鬯、孫退谷、 真按:孫承澤-何故此處大以姓名又姓字姓號稱述者. 全祖望、馬思贊、孫宗濂、趙昱、吳焯、吳泰來、李文藻、陸煊、汪德溥、孫慶增、魚元傅、馬曰琯、汪啟淑、杭世駿、怡賢親王、孫星衍、盧文弨、盧址、惠棟、汪文盛、郁禮、鄭杰、鄭性、沈紹賓、馮文昌、江立、翁方綱、 真按:翁方綱之藏書 玉棟、 真按:後所付表計清初藏書家一覽表作王楝! 周永年、朱錫庚、汪憲、丁杰、顧士榮、秦恩復、劉桐、吳兔牀、 真按:吳騫 真按:吳騫的藏書 何元錫、常揆、彭桐孫、永惺、 真按:永瑆-當係此人之訛! 果親王、運昌、 真按:法式善-應即此人.初名運昌也. 鮑廷博、張爕、 真按:張燮 周氏、王昶、程晉芳等七十九家。張若筠藏書二萬卷,蔣宗海、鄭性藏書三萬卷、程晉芳、周永年、全祖望、沈紹賓、吳兎牀藏書五萬卷, 真按:前作兔字! 真按:吳騫 朱彝尊藏書八萬卷,馬曰琯、杭世駿藏書十萬卷,四庫開館時有已星散有成灰燼而匿未進獻者亦復不少,如怡賢親王府全未進呈,其他更無論矣。
凡採自社會上最流行之書籍中者為通行本,如經部之鄭康成註一卷即通行本之一也亦有購用借抄二種
由永樂大典中輯出之書曰大典本。永樂大典者一大類書也茲述梗概於左:
續博物志曰:劉向校勘書籍以來子歆為七略大凡萬三千二百六十九卷。王莽焚燒之後,王允收而存者,僅七十餘乘。道遠復棄其半。荀勗分經史子集為四部,大凡九千九百四十五卷。東晉李充以勗舊部校之,存者三千一十四卷。宋謝靈運造四部目,凡四千五百八十二卷。王儉造目錄,萬五千七十四卷,齊王亮造書目萬八千一十卷。梁任昉文德殿所藏二萬三千一百六卷。元帝克平侯景,收文德殿書輸江陵,凡十餘萬卷,用師焚之。宋武所收四千卷歸周目歸八千增至萬卷。 真按:疑有誤!-疑有訛亂! 周武平齊僅至五千卷,唐滅隋魏鄭公盡收圖書載以船,經砥柱沒十之七八大凡八萬六千九百六十六卷,見在三萬六十七百八卷,開元中四部書目錄凡五萬一千八百五十二卷。宋史藝文志曰歷代之書籍莫厄於秦,莫富於隋唐。隋嘉則殿書二十七萬卷,唐開元時為卷八萬有奇,宋初有書萬餘卷,真、 真按:宋真宗 仁繼之, 真按:宋仁宗 加意蒐羅,見於崇文諸圖者凡三萬六百六十九卷。徽宗既購士民藏書可補三館遺佚,祕閣圖籍於是為盛。容齋隨筆曰靖康蕩析之餘宣和殿太清樓龍圖閣所儲盡歸於燕。春明夢餘錄曰:燕蓋合宋金元三朝所蓄而為一代之書計數百萬卷。綜上所分,則燕之藏弆且倍蓰於隋唐矣。野獲編曰:明初克燕時洪武命大將軍徐達收其秘閣所藏圖書典籍, 真按:本書有祕亦有秘! 盡解金陵。及燕平,又詔求民間遺書。時宋刻板本有一書至十餘部者,可知明之積貯又超燕而上矣。建文在位未幾而靖難兵起,燕王知不可以力服冀借文墨以銷塊壘,於是乃設館纂書。陸文裕比之宋太宗,殆猶甚焉。
案成祖實錄元年秋七月丙子朔享太廟上諭翰林學士解縉等曰:天下古今事務散載諸書
71
篇帙浩繁不易檢閱朕欲悉采各書所載事物類聚之而統之以韻,庶幾考察之便,如探囊取物。嘗觀韻府回溪(四庫總目謂即回溪事韻)二書事雖有統而采摘不廣,紀載太略。爾等其如朕意,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志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毋厭浩繁。二年十一月丁巳,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解縉等進所纂錄韻書賜名文獻大成賜縉等百四十七人鈔有差,錫宴於禮部。既而覽所進書尚多未備,遂命重修,敕太子少師姚廣孝、刑部侍郎劉季箎及縉總之,命翰林學士王景、侍讀學士王達、國子祭酒胡儼、司經局洗馬楊溥、儒士陳濟(明外史陳濟傳,成祖以修永樂大典用大臣薦以布衣召為都總裁。而曾棨等為之副。詞臣纂修者及太學生數千人繙祕庫書數百萬卷浩無端倪,濟與太子少師姚廣孝等數人發凡起例區分鉤考,真按:鈎 秩然有法。執筆者有所疑,輒就濟質問,應口辨析無滯。書成,擢春坊右贊善)為總裁翰林院侍讀鄒緝修撰王褒梁潛、吳溥、李貫、楊覯、曾棨,編修朱紘檢討王洪、蔣驥、潘畿、王俌、蘇伯厚、張伯穎,典籍梁用行庶吉士楊相、左春坊中允尹昌隆、宗人府經理尚得暘、吏部郎中葉砥、山東按察司簽事晏璧為副總裁,真按:當作山東按察司僉事! 命禮部簡中外官及四方宿學老儒有文學者充纂修簡國子監及在外郡縣學能書生員繕寫。開館於文淵閣,命光祿寺給朝暮膳。五年十一月乙丑,太子少師廣孝等進重修文獻大成書凡二萬二千二百十一卷,一萬一千九十五本(案春明夢餘錄卷本數均同,古今圖書集成引明皇肇運紀作二萬二千九百二十七卷,野獲編作二萬二千九百餘卷,一萬一千九十五本。韻石齋筆談作二萬二千一十一卷,一萬一千九十五本。明史藝文志作二萬二千九百餘卷。姚廣孝等進書表及原序均作二萬二千九百三十七卷。四庫總目、續通考、日下舊聞考、明紀及龍文彬明會要均同。十駕齋養新錄引朱國楨說亦同,當從之)更賜名永樂大典上親製序以冠之。其文曰:昔者聖王之治天下也盡開物成務之道極裁成輔相之宜修禮樂而明教化闡至理而宣人文粵自伏犧氏始畫八卦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造書籍以易結繩之治,神農氏為耒耜之利以教天下,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垂衣裳而天下治。禹敘九疇,真按:叙 湯修人紀之數,聖人繼天立極皆作者之君,所謂制法興王之道,非有述於人者。暨乎文武相繼,父作子述,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孔子生周之末,有其德而無其位,承乎數聖人之後而制作己備,真按:應係已之訛! 乃贊易序書修春秋,真按:賛 集羣聖之大成,語事功則有賢於作者。周衰接乎戰國縱橫捭闔之言興,真按:詞:捭1 〔bI ㄅㄞˇ〕〔《廣韻》北買切,上蟹,幫。〕1.兩手橫向對外而擊。《戰國策‧秦策五》:“將軍為壽於前,而捭匕首,當死!” 諸祖耿 集注:“捭,原作捍。 姚 注:‘捍, 劉 一作捭。’ 黃丕烈 曰:‘捭字是也。作捍者形近之訛耳。’”《文選‧左思〈吳都賦〉》:“莫不衄銳挫芒,拉捭摧藏。” 劉逵 注:“捭,兩手擊絕也。” 胡克家 考异:“ 袁 本、 茶陵 本無‘絕’字。” 北周 庾信 《竹杖賦》:“拉虎捭熊,予猶稚童。”2.屏去。《淮南子‧要略》:“誠通乎二十篇之於逍遙一世之間,宰匠萬物之形,亦優游矣。” 高誘 注:“捭,屏去也。”3.擺弄。 唐 盧仝 《月蝕詩》:“東方蒼龍,角插戟,尾捭風。” 清 顏元 《存人編‧喚迷途‧第四喚》:“自幼惟從事做破題,捭八股,父兄師友之期許者,入學、中舉、會試、做官而已。”捭2 〔b ㄅㄛˋ〕〔《古今韻會舉要》博厄切,入陌〕分開;撕裂。《禮記‧禮運》:“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飲,簣桴而土鼓,猶若可以致其敬於鬼神。” 鄭玄 注:“中古未有釜甑,釋米捭肉加於燒石之上而食之。” 陸德明 釋文:“捭,卜麥反,注作‘擗’,又作‘擘’,皆同。”《太平廣記》卷二六二引 宋 孫光憲 《北夢瑣言》:“兄長以術惑我心神……捭破我心神,至今患心風不禁。” 家異道而人異論,王者之迹熄矣。迄秦有焚禁之禍而斯道中絕。漢興六藝之教漸傳而典籍之存可考,由漢而唐由唐而宋而制作沿襲蓋有足徵,然三代而後聲明文物所可稱述者無非曰漢唐宋而己。真按:當作已字. 洪惟我太祖高黃帝膺受天命混一輿圖,真按:當作太祖高皇帝! 以神聖之資廣述作之奧興造禮樂制度文為博大悠遠同乎聖帝明王之道。朕嗣承洪基勔思纜述,真按:unicode字元,國無!待查! 尚惟大有混一之時,必有一統之制作,所以齊政事而同風俗,序百王之傳總歷代之典世遠祀綿簡編繁夥恆慨其難一
72
。至於考一事之微汎覽莫周求一物之實窮力莫究。譬之淘金於沙探珠於海,戛戛乎其不可易得也乃命文學之臣纂集四庫之書及購募天下遺籍,上自古初迄於當世旁搜博采彙聚羣分著為奧典,以氣者天地之始也。有氣始有聲,有聲始有字,故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繫事,揭其綱而目必張,振其始而末具舉,包括宇宙之廣大,統會古今之異同,巨細精粗粲然具舉,其餘雜家之言亦皆得以附見。蓋網羅無遺,真按:盖 以存考索。使觀者因韻以求字,因字以考事,自源徂流,如射中鵠,開卷而無所隱。始於元年之秋,成於五年之冬,總二萬二千九百三十七卷名之曰永樂大典,臣下請序其首。蓋嘗論之未有聖人道在天地,未有六經道在聖人。六經作而聖人之道著,所謂道者彌綸乎天地貫通乎古今統之則為一理散之則為萬事支流蔓衍其緒紛紜,不有以統之,則無以一之。聚其散而兼總其條貫,於以見斯道之大而無物不賅也。朕深潛聖道,真批:可不可笑.深潛聖道卻力行篡弒之事.是固來者所以成愚博客之人氣也. 志在斯文,蓋嘗討論其旨矣。真按:盖 然萬幾浩繁,實資玩覽,始述其概以冠諸篇,將以垂示無窮,庶幾或有裨於萬一云爾
此書以洪武正韻為綱全各韻府之體其每字之下,真按:疑有誤! 詳列各種書體,亦用顏真卿韻海鏡源之例,惟其書割裂龐雜,漫無條理,或以一字一句分韻或析取一篇以篇名分韻,或全錄一書以書名分韻與卷首凡例多不相應殊乖編纂之體。例言謂是書之作上自古初下及近代經史子集與凡道釋醫卜雜家之書靡不收采,誠以朝廷制作所關務在詳備無遺顯明易考用韻以統字,用字以繫事,凡天文地理人倫國統道德政治制度名物以至奇聞異見庾詞逸事悉皆隨字收載。真按:當係廋詞之訛!詞:【廋詞】廋辭。《太平廣記》卷一七四引《嘉話錄‧權德輿》:“或曰:廋詞何也?曰:隱語耳。” 宋 周密 《齊東野語‧隱語》:“古之所謂廋詞,即今之隱語,而俗所謂謎。” 朱自清 《陶詩的深度》:“《述酒》詩‘廋詞’太多。” 事有制度者則先制度(如朝覲郊社宗廟冠婚之類)物有名品者則先名品(如龍鳳龜麟松竹芝蘭之類)其有一字而該數事則即事而舉其綱(如律字類有律呂法律戒律陽字類有陰陽重陽端陽之類)一物而有數名則因名而著其實(如黃鶯鶬鶊竹筠篔簹之類)或事文交錯則被此互見(如宰相平章參知改事太守刺史知府之類)真按:當作彼此互見!本書校勘實在不佳,況已重版多次,校訂屢番矣. 或制度相因則始末具舉(如冠服職官歷舉漢唐沿革制度之類)包括乾坤貫通古今,本末精粗粲然備列,庶幾因韻以考字,因字以求事,開卷而古今之事一覽可見。元以前之佚文秘典往往全部收入,故日後能分門排纂湊合成部各自為書也。
書成賜廣孝等二千一百六十九人鈔有差(汪師韓門綴學作二千一百十九人,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 真按:當作汪師韓韓門綴學!敓一韓字矣. 沈德符野獲編同)似以為當時與事者僅此數而已而孫承澤乃云正總裁三人副總裁二十五人續送教授十人,辦事官吏二十人,凡二千一百八十人(見春明夢餘錄)較之實錄多十一人豈當時以教授十人為續送而賜鈔未之及耶?然考諸他籍充副總裁者尚有王璡、趙友同二人(見野獲編)與修者又有劉學欽、徐旭(見野獲編)胡廣(見韻石齋筆談)金實、王汝玉、鄭賜、陳敬宗、魏驥、李昌祺黃宗載、張洪、林鴻、王偁、沈度(見明外史)僧大回(見章實齋丙辰劄配)真按:當作丙辰劄記!http://las.sinica.edu.tw/search*cht/t丙辰劄記 真按:章學誠-何故此人獨以名號稱之? 姜啟敬修如珪指南(見韓門綴學)真按:疑有誤! 真按:中研院線上目有! 等十九人。外郡縣學繕寫生員可考見者僅有南陽郟縣等縣高明等而已(見成祖實錄真按:詞:郟1 〔ji ㄐ〡ㄚˊ〕〔《廣韻》古洽切,入洽,見。〕1. 周 朝的東都。在今 河南省 洛陽市 。《左傳‧桓公七年》:“秋, 鄭 人、 齊 人、 衛 人伐 盟 向 。王遷 盟 向 之民于 郟 。” 楊伯峻 注:“ 郟 ,以 郟山 得名( 郟山 即 北邙山 ),即 郟鄏 。”2.古縣名。 春秋 鄭 邑,後屬 楚 。故地在今 河南省 郟縣 。《左傳‧昭公元年》:“ 楚 公子圍 使 公子黑肱 、 伯州犁 城 犨 、 櫟 、 郟 。” 楊伯峻 注;“ 郟 本 鄭 邑,後已屬 楚 …… 郟 今 三門峽市 西北之 郟縣 舊治。”3.通“ 夾 ”。夾持。《隸續‧漢成皋令任伯嗣碑》:“衢路委蛇,郟河阻山。” 洪适 釋:“碑以郟為夾。”4.山名。即 北邙山 。參見“ 郟鄏 ”。5.姓。 春秋 時有 郟張 。見《左傳‧哀公九年》。
73
)然則姜紹書所謂成祖命儒臣修大典累十餘年而就,祝允明所謂修輯未成而罷者皆是影響之談,殊不足據。永樂六年紹令繕寫一部(見續通考)真按:當係詔令之訛! 後以工費浩繁而罷(見舊京詞林志)然則趙友同所謂併命復寫一部鋟諸梓,以永樂七年十月訖工(見存軒集趙友同送禮部員外郎劉公復命序)者蓋為當時一種計畫並非見諸事實,觀沈德符云萬歷二十三年南祭酒陸可教有刻書一疏謂文皇帝所修永樂大典人間未見宜分頒巡方御史各任一種校刊彙成分貯兩雍以成一代盛事。上卽允行,至今未聞頒發也。按此書至二萬餘卷卽大內止寫本一部至世宗重錄以備不虞,亦至穆宗朝始告竣,便可釋然於懷矣
今考世宗實錄嘉靖四十一年八月乙丑詔重錄永樂大典命禮部左侍郎高拱右春坊右中允管理國子監司業張居正各解原務入館校錄。拱仍以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同左春坊左諭德兼侍讀瞿景淳充總校官。居正仍以中允兼翰林院編修,同修撰林燫丁士善徐時行編修呂旻、真按:unicode字元,國無!待查!在線新華字典: 燫lián古同“熑”。 王希烈、張四維、陶大臨,檢討吳可行、馬自強充分校官(案當時充總校官者尚有陳以勤、王大任、秦鳴雷、胡正蒙,充分校官者尚有孫鋌、胡杰、丁士美均見今存大典殘本)初文皇帝命儒臣彙粹祕閣書籍分韻類載以便檢考,供事編輯者二千餘人為卷凡二萬有奇名曰永樂大典書成,貯之文樓(四庫總目謂即今之宏義閣)其帙甚鉅。上初年好古禮文之事,時取探討殊寶愛之。自後凡有疑卻悉按韻索覽,几案間每有一二帙在焉(野獲編補遺云。列聖不聞有簡閱展視者,惟世宗篤嗜之。旃廈乙覽必有數十帙在案頭)真按:厦 真按:詞:【旃廈】語本《漢書‧王吉傳》:“夫廣夏之下,細旃之上,明師居前,勸誦在後,上論 唐 虞 之際,下及 殷 周 之盛,考仁聖之風,習治國之道……其樂豈徒銜橛之間哉!”後因以“旃廈”指帝王讀書學習之所。 明 沈德符 《野獲編補遺‧列朝‧總裁永樂大典》:“即列聖亦不聞簡閱展視者,惟 世宗 篤嗜之,旃廈乙覽,必有數十帙在案頭。” 及三殿災,上聞變,即命左右趣登文樓出大典。真按:卽 甲夜中諭凡三四傳,是書遂得不燬。上意欲重錄一部貯之他所,以備不虞,每為閣臣言之。至是諭大學士徐階曰:昨計重錄永樂大典兩處收藏茲秋涼可處理,乃選各色善楷書人禮部儒士程道南等百餘人就史館分錄,而命高拱等校理之。四十五年三月甲午總校官瞿景淳卒,甲寅改國子監司業胡杰為左春坊左中允分校永樂大典姜紹書亦云嘉靖三十六年大內回祿,世宗亟命搬救書幸未焚,敕閣臣徐文貞階,真按:徐階 復命儒臣照式摹鈔一部。當時供謄寫者一百八名,每人日鈔三葉,自嘉靖四十一年起至隆慶元年始克告竣(見韻石齋筆談)朱國禎亦云三殿災,世宗命左右趣登文樓出之,夜中傳諭三四次遂得不毀。又明年重錄一部貯他所(見十駕齋養新錄)由此觀之四庫總目所謂重錄正副二本(註云事見明實錄。案今實錄俱在並無其文)者誤矣。又從舊京詞林志謂仍送原本於南京,恐亦不可深信,如當時已有重錄本二必先儘重錄本送之萬不至置祖宗珍貴之物於曠遠閒散之地,況實錄明云一部而總目欲兼合春明夢餘錄正本貯文淵閣副本貯皇史宬之言遂不加詳察即云重錄正副二本後人襲其成說紛紛以為當時已有三部卽原本正本副本也,殊不知正本即原本副本即重錄本物固不異,記者引用之名互有不同耳。真按:永樂大典的部數 真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之誤 正本初貯祕閣(見野獲編補遺)遷都北京以後移貯文樓(見前)弘治間藏之金匱(見韻石齋筆談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