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Monday, January 3, 2011

上文 下文  書首

141

   心理距離強調在審美的過程中,欣賞的對象與觀賞之間,是處於一種切身而又帶有距離的特殊關係,這種關係不同於時間與空間的距離,但受時間和空間的直接影 響,換言之,時間與空間的距離可能影響到是否得有審美的享受。時間的距離,有關藝術作品所代表的時間,作品與觀賞者之間的距離。空間的距離,有關觀賞者與 作品之間的現實的空間,以及作品本身形式的空間距離。
  在審美的活動中,如果觀賞者能與欣賞的事物之間,保持適當的心理距離,擺脱實用利害的觀念,那麼就能以全然專注的心情,投入於所欣賞的對象。因此距離的存在,具有兩種作用:
  1.消極方面:它可以切斷與實用關係之間的聯結,擺脫實用的態度。
  2.積極方面:它使觀賞者可以純粹專注於欣賞對象的形相特質,拓展美感的新經驗。
   觀賞者於欣賞過程中所保持的心理距離,一方面在情感與性格上要與所觀賞之對象之間要產生相當的應合,一方面在心理上又必須維持適當的距離,這是一種距離 的矛盾,也是從事藝術欣賞時,所必須克服的距離矛盾的限制。譬如觀劇,因為劇情而懷疑自己的妻子不貞,這是欣賞時喪失心理距離所致。理想的欣賞態度,必須 將距離調整到不即不離,切身而又不失距的情形,才能臻至物我交融的局面。
142

五、其他
  除前述學說之外,美國學者畢斯里(Beardsley M. C.)提出經驗之具有美感特質至少需具備如下五種中四種的特徵,而此四種中一定必須包含第一種特徵:
  客體導向(object-directedness
  因由客體的特質,使觀者對它有所覺知,相對的興起各式的情懷。
  感覺自由(felt freedom
  一種自由的感覺,透過現存的作品,觀者可以自由地興起自己對於過去或未來所關懷的事物之情感呼應。
  分離的感動(detached affect
  這與布洛的心理距離意義類似,即物我之間需存有一點情感的距離,以至於觀者仍能操控自己的各項感覺對應,不至距離全失,誤將觀劇得來之黑暗恐怖事物納入日常生活中而不可分。
  主動發掘(active discovery
  當面臨各項不同作品的刺澈時,觀賞者往往必須主動的運用其心智去發掘作品中的特質與涵藏,如此方能深入地了解、欣賞作品
143

  全然投入(a sense of wholeness
  當欣賞作品時,觀賞者常是全神的投入,處於自我的接納與自我擴展的狀態
  綜合前述學說的重點,強調藝術欣賞的態度,在於觀賞者必須要能把握形相的直覺,擺脱外在因素的影響,使欣賞的物象純然孤立,並保持逾當的心理距離,以達到感情移入、物我合一的境地,如此則能享有欣賞的審美之樂。
   相對的,有關不適於採取作為藝術欣賞的態度,包括有實用的態度與分析的態度。實用的態度是指當我們覺知外界事物時,以其有關的利害因素,作為認知考量的 要點。分析的態度,是指將觀賞的對象視為一研究體,予以解剖有關的要素,然後依據相關的知識給予解答,專注於與觀賞對象的相關性質之解釋。譬如,觀賞一件 雕塑作品,專注於其標價,或相關的社會傳聞,無法融注於作品所傳遞出來的主題、意義、形式方面的美感特徵。或如觀賞畫幅中所描繪出來的花卉,注意分析其品 種、構成、生長的因素等等,無法擁有對作品整體美感價值的領會,這些態度對於欣賞而言,均足以形成障礙。
144

3-2藝術欣賞的方法
摘要
  一件藝術作品,包含著兩個主要的元素,一為內在的元素,一為外在的元素。內在的元素,是指藝術家內在的心靈感情與思想,它可以帶起觀眾基本上相同的情緒。而外在的元素,則為內在元素經由材料、形式、內容的化身,抽象的存在於作品之中。
   完整的藝術作品,由於此二者之間的交融。因此,欣賞一件藝術作品,最基本的方式,即是抱持適當的審美態度,面對藝術品的外在元素,由外在元素所呈現出來 的特徵,經感覺、知覺、以至於感情融入於內在元素的體會,在充分了解整體藝術品的內涵、意義與形式特質之後,給與適當的價值列斷。
  藝術的欣賞,建立在藝術品之可傳達性,藝術家的感情、意向,透過媒材、形式成為外在的作品,使觀眾得以經由作品感受、認知覺察其特質,進而引發情感上的共鳴。
  一件藝術作品,包含著兩個主要的元素,一為內在的元素,一為外在的元素。內在的元素,是指藝術家內在的心靈感情與思想,它可以帶起觀眾基本上相同的情結。而外在的元素,則為內在元素經由材料、形式、內容的化身,抽象的存在於作品之中。
145

完整的藝術作品,由於此二者之間的交融。
   就藝術家而言,創作一件藝術作品,是屬於生產性的創作;而觀賞者從事欣賞所經營的,是屬於共鳴性的創作。藝術家創作作品有成功與失敗,欣賞者欣賞作品也 有此可能性。因此,欣賞一件藝術作品最基本的方式,即是抱持適當的審美態度,面對藝術品的外在元素,由外在元素所呈現出來的特徵,以至於內在元素的體會, 經感覺、知覺、以至感情,進行藝術審美的享受。有關觀賞者欣賞藝術品的歷程可以如下表示:藝術欣賞的歷程
  |——————感情、思想
  |   
  內在元素
  藝術家—————————作品 ←觀賞者
  |    ↑外在元素
  |   
【見原文】
   材料、形式、內容一位作家完成一篇著作,往往須經年累月,而讀者可能在一日之內,便已擁有;同樣的,一部電影的製作,往往絕非一日可蹴,但一位觀者則可 能竟日內連續賞有數部,這是反身可得的例子。雖然在速度上有這等的差別,欣賞者仍須經敏銳的感覺、選擇性的知覺、以至應合的感情,才可能重新創造藝術家所 締造的藝境。
146

   當人類以感覺器官接受到外界的刺澈,由感覺、知覺、而至感情的發展,往往是在霎那之間,一聯串相互影響的進行。其中,首先所產生的即是感覺。感覺的敏銳 性,與個人所接受相關刺激之經驗有關,也就是說,經驗有助於感覺能力的增強,譬如,首次聆聽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所產生的感覺,與累積相關音樂的經驗之後 再次聆聽的感覺,必然不同,此時的感覺,可能較為細膩而深刻。當欣賞一件藝術作品時,觀賞者首先面對的即是外在元素之材料、形式與內容等所結組而成的有機 整體,對此整體產生感覺(圖3-1)。因此,感覺一方面因個人因素而有不同的反應,譬如,有些人對藝術品中所引用的主題感覺強烈,他/她 們常為作品中的寓意、暗示或象徵所吸引,然後再及於形式或材料;有些人則是敏感於形式部分的色形結構,然後及於內容或材料;再有些人則為作品中的美感材料 的特質,或物質材料的類形所牽導等,然後及於內容或形式。另一方面感覺也因各類藝術作品外在元素的不同,而可能興起不同的感覺,譬如,繪畫的點、線、色 彩、造形,音樂的曲調、旋律等的媒介所引起的是屬於外感覺,而文學的語言、文字所結組的意義,所引發的則為內感覺。感覺提供知覺的形象,以作為知覺的基 礎。
  知覺是認識事物的過程,是認知所必需。至於知覺的過程,係屬於內在的心理歷程,往往不易被察覺,它與個人以往的經驗,及知覺發生時的注意、心向、動機等心理因素有關。當感覺所提供的資料被分類、組織、重新調整時,即是一種知覺的過程
147

此時,相關的知識常被用以作為表達意義的參考。知覺行為的本身,具有選擇與恆常兩種重要的特性
   選擇性,是指個人對於所知覺的對象,常不自覺的產生選擇作用,而這選擇的產生,即受到個人背景因素的影響,譬如,同為嘉陵江的山水景致,中國李思訓的知 覺方式,不同於吳道子,二者表達出來全然不同的景象,這是因為知覺的差異,而產生不同的選擇與解釋。舉日常生活中食的例子,每個人對於西方食物Pizza的知覺方式有所不同,有人認為它是好看美味的,有些人則認為它是單調而乏味,這就是因人的個別差異,而有不同的看法
【見原文】
3-1唐代 青瓷八角長頸瓶(約850後半期)越窯
  越窯也稱「祕色窯」,在越州境內(今浙江餘姚上林湖濱湖地區),為唐代六大青瓷產地之一。從質地與紋飾能體會「越甌秋水澄」的美譽。
148

。因為有知覺的選擇性,所以每個人的藝術品味可能不同而多樣,在藝術欣賞的方法中,有助於增強藝術方面的知覺能力。
   至於恆常性,是指各種物體的外在特徵,如形狀、色彩等,常隨環境的影響而有所改變,但是一般人對於物體的知覺,常囿於其固有的特徵,不易變更,譬如,一 粒蘋果,我們對它的知覺,一般的反應是圓的、紅色的,這圓與紅的特徵,即是所謂知覺的恆常性,可是這圓與紅的特徵,可能因為蘋果存放角度與位置的不同,圓 的形狀由長的橢圓,至橫的橢圓不等,甚至於,個人的觀念參與了知覺的運作,圓不再是圓,而可能是各個角度的並存;至於色彩,更不可能只是紅而已,因為光線 的影響,它可能紅裡帶紫、帶橘、帶黃,甚至變成暗褐色等。因為知覺的恆常性,一般人常局限於對某些事物的覺知,在藝術欣賞的過程中,有助於增廣藝術方面的 知覺能力。
   知覺的選擇性與恆常性和個人的經驗、文化背景或興趣等因素之間的關係極為密切,人與人之間對於某一件事物的認識與了解,也就因個人的背景差異而有所不 同。因此,在欣賞的過程中,如何能分辨材料的特性、色彩的運用、主題的取向、構圖的運用等的組織關係,即是有賴於知覺的運作,經由知覺的主動探索,舊有的 相關經驗與知識不斷的參與,觀賞者對於所欣賞的事物,能有更為深入的印象,如此便足以引起欣賞的感情。
149

  感情的階段,是由感覺器官接觸外物產生後,透過知覺過程而引發之快與不快等各式的情感。一位藝術家創作作品,除自身的滿足外,也希望觀者能有同樣的體會,因此,他/她 自然投注於材料、形式或內容的經營,企圖藉由這些媒介,來引發觀者對作品產生有關材料、形式或內容等的感情。當一位觀者面對著作品可能產生材料、形式或內 容等的感情之際,進而所擁有的必然是整體的感情回應,整體的觀感,因為有了感情,觀者與作品之間才可能產生交流與共鳴。
  當一位觀者對於作品有所評判,產生快與不快之情時,他/她是從事著判斷、區分與價值觀點的表達。藝術欣賞的方法不只於感性的層面,同時還包含著理性的運作,當抱持著形相直覺的態度,覺察作品的特徵,並進而用知覺以理性分析、了解作品形象特質之際,理性的運作便已產生。因此,藝術欣賞的進行,即在於感性與理性的交互作用。
   在另一方面,藝術欣賞時可能產生困難與障礙,這困難與障礙可能來自於兩方面,一是由於作品,其二是由於觀賞者。所謂作品的問題,是指作品本身的特質過於 錯綜繁瑣,不易欣賞,這也是創作者所面臨的問題。至於觀賞者方面,是指觀賞者缺乏相關的藝術涵養,也就是說欣賞舞蹈作品時,沒有相關舞蹈或藝術方面的知讖 與經驗,無從而入欣賞之門;或有感於自己缺乏相關的藝術涵養,而怯於參與欣賞的活動。
  事實上,藝術的天地為人人所可享有,藝術欣賞並不只存在於演奏場或畫廊等的場所,它可能廣泛的存在於我們生活的周遭
150

, 但存在於演奏場或畫廊等的作品,可提供觀賞者作較佳選擇的參考,幫助觀賞者能有更完整的欣賞經驗。經驗來自於開始的參與,而涵養雖有豐富與貧乏的程度差 別,但並不容易有絕對的有無之分,有關藝術的涵養可以藉由經驗來自我培育與提昇,所以,藝術欣賞是人人所能為,而易為的活動。
上文 下文  書首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