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2.0

Sunday, March 18, 2012

207

   陸包山畫嘉靖癸巳春元秀樓寫意。真按:卷49已有同名詩也. 真按:翁方綱題陸治畫 乙亥重題。真按:厯
并州翦刀翦吳淞,三萬頃波峰幾重。陸郎何感杜老句,真按:陸治與杜甫 真按:陸治作畫的靈感 包山一幅支青篷。想見陸郎盛年筆,小樓破曉春初濃。太湖一碧沐鬟黛,東西洞庭水映空。春濃正在澄澹處,宿靄淨捲無微風。近山尚霏雪梅白,遠渚巳點夭桃紅。帆光隱漾入天際,目矚迆到憑窗中。是日新嵐襲衣袂,嫩寒隔浦馳詩筒。四十三年怳如夢,七辰八丙憐匆匆。七辰八丙真按:國無.詞無. 叔平自題畫語,真按:陸治 正在乙亥春也。花信催人茶事近,似否鴻漸疑龜蒙真按:國無.詞:【龜蒙】 龜山 蒙山 的並稱。均在 山東省 境內。二山連續,長約八十餘里,其西北一段名 龜山 ,東南名 蒙山 。《詩‧魯頌‧閟宮》:“奄有   。” 傳:“ ,山也; ,山也。” 北周  庾信 《周袞州刺史廣饒公宇文公神道碑》:“建旟   ,擁節   。”   劉得仁 《送雍陶侍御赴兗州裴尚書命》詩:“   秋微動,   月正圓。” 真按:陸龜蒙-豈此人哉? 重披絹端淺絳素,意訪祕簡靈威宮。雲深墨點望不到,煙簑釣笠青濛濛。老年楷仍文氏派,真按:翁方綱論文徵明的楷書 真按:陸治與文徵明的楷書 石湖舊雨同搘筇。對牀儻是二承輩,真按:國無.詞無. 真按:文彭、文嘉-應係此二人.蓋彭字壽承,嘉字休承,為徵明長次字. 稿更擬移諸真按:藳 真按:峯
207
   再題包山畫四首真按:翁方綱題陸治畫
羊城往日層樓上,坐見重洋浦外山。一點濃青遙借影,鏡中無此好煙鬟。
岱岳羅浮遠近通,金庭玉柱翠瓏。真按:王靈 包山故是雲霞宅,碧海方壺寫照中。
石壁曾尋古篆來,篝燈深入隔塵埃。昔有人洞庭深處見壁上隔凡二字。真按:有異體或形訛.以義定也. 墨池但寫閒雲意,巳似嫏嬛洞戶開。
研屏幻夢接江湖,咫尺丹房叩寶蘇。七十二峯帶出,真按:鈎 淋漓元氣是根株。真按:翁方綱的創作方法論-山水即我師-學習理論 真按:翁方綱的論學宗旨-質厚為本-詩的意象
207
   潤甫畫白公琵琶行四首真按:真按:卞文瑜 真按:百度有! 真按:卞文瑜與白居易 真按:翁方綱對白居易的態度-稱白公,不只一見! 翁方綱題卞文瑜畫
司馬青衫淚未收,江山何事管閒愁。無多煙樹蕭疎甚,識得潯陽郭外秋。
千古英雄感遇心,偶然興寄古猶今。那教鶴髮花龕叟,悵結江灣荻浦深。
澹月濛濛浸晚江,為誰遺響落船窗。爾時未作西田夢,煙客梅白璧雙。真按:邨 真按:王時敏與吳偉業-應即此二人.吳下有注.王俟考! 卞自題丙寅冬日作,尚在吳梅村作琵琶行前廿餘年也。真按:卞文瑜與吳偉業 真按:吳偉業作品編年
鎖江樓下話依然,回首煙帆四十年。真按:今昔之感 弔古迷茫難寫處,未完稿在斷雲邊。真按:藳 真按:翁方綱的創作方法論-抽象化具體-藉景抒情 真按:翁方綱的創作方法論-山水即我師-學習理論 真按:翁方綱的創作方法論-天成非人為 乾隆己卯九月,予典江西鄉試歸,宿九江郡,次日五更起登舟,德化令聶君長人欲留話城北鎖江樓,真按:翁方綱交友資料-俟考 爾時意擬一詩懷白公江頭送客事而未就也。真按:翁方綱對白居易的態度 真按:翁方綱在江西學政
207
   李長蘅畫二首真按:翁方綱題李流芳的畫
四老檀園抵練川,茗香書几韻翛然。真按:翁方綱對茶與酒的看法 子柔艸勢如堪喻,真按:婁堅-應即此人.與李流芳齊名.為嘉定四先生. 真按:翁方綱的書學與畫學 真按:翁方綱對婁堅書法的評價 逸氣應追晉魏前。真按:翁方綱書法宗晉帖
六浮閣子攬層空,締構超然意匠中。萬樹梅花香結篆,盡收春半雨濛濛。
207
   王麓臺畫真按:翁方綱題王原祁畫
自題大癡法,渾厚造平淡。真按:王原祁仿黃公望畫 一以董巨宗,真按:董源、巨然 真按:王原祁畫的淵源 下可倪吳瞰。真按:倪瓚、吳鎮-應係此二人. 真按:王原祁畫的淵源 如詩有少陵,書必平原探。真按:翁方綱對顏真卿書法的評價 真按:翁方綱對杜甫詩的評價 平原贗者誰,詩愳李何濫。真按:李夢陽、何景明 真按:翁方綱對明七子的批評 真按:翁方綱對顏真卿書法的鑑定 真按:翁方綱對李夢陽的批評 真按:翁方綱對模擬的批判 真按:翁方綱的書學與詩學 真按:翁方綱的畫學與書學 真按:翁方綱的碑帖辨偽學 平原大令脈,真按:顏真卿書法的淵源 真按:顏真卿與王獻之 來者難荷擔。玉溪與山谷,真按:黃庭堅與杜甫 真按:李商隱與杜甫 丹青變紺。真按:國:緅  部首 糸 部首外筆畫 8 總筆畫 14            注音一式 ㄗㄡ     青赤色的。唐˙柳宗元˙故襄陽丞趙君墓誌:「緋衣緅衾。」                              詞:緅1  zu ㄗㄡ〕 〔《廣韻》子侯切,平侯,精。〕         〔《廣韻》側鳩切,平尤,莊。〕         〔《廣韻》子句切,平遇,精。〕         青赤色。《周禮‧考工記‧畫繢》:“三入為纁,五入為緅,七入為緇。” 鄭玄 注:“染纁者,三入而成,又再染以黑則為緅。”《論語‧鄉黨》:“君子不以紺緅飾。”《金史‧輿服志中》:“領緣,緅色羅織成雲龍。” 相馬驪黃外,知味甘辛啗。真按:翁方綱的詩髓說 真按:翁方綱的批評方法論 借問石師禪,案偈參勘。真按:國:憑  部首 心 部首外筆畫 12 總筆畫 16    注音一式 ㄆ|ㄥˊ       1. 靠﹑依靠。如:「憑欄」。唐˙杜甫˙登岳陽樓詩:「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宋˙寇準˙書河上亭壁詩:「岸闊檣稀波渺茫,獨憑危檻思何長。」             2.依據﹑託賴。南唐˙李煜˙清平樂˙別來春半詞:「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         3.煩請。唐˙白居易˙草茫茫詩:「憑君回首向南望,漢文葬在灞陵原。」              4.任﹑隨。紅樓夢˙第七回:「憑你什麼名醫仙藥,從不見一點兒效。」                             詞:憑1  pn ㄆ〡ㄥˊ〕           〔《廣韻》扶冰切,平蒸,並。〕           〔《集韻》皮冰切,平蒸,並。〕           1.靠。《書‧顧命》:“相被冕服,憑玉几。” 南朝    江淹 《雜體詩‧效孫綽〈雜述〉》:“冏冏秋月明,憑軒詠   。”《續資治通鑒‧宋哲宗元祐元年》:“帝常憑檻偶折柳枝, 正色曰:‘方春時和,萬物發生,不可無故摧折。’” 郭沫若 《蘇聯紀行‧七月十七日》:“無欄可憑,無柱可倚,如遇大風,似難腳。”2.依托;依仗。《文選‧陸機〈苦寒行〉》:“猛虎憑林嘯,玄猿臨岸嘆。” 李善 注:“憑,依也。”《宋書‧恩倖傳序》:“人主謂其身卑位薄,以為權不得重,曾不知鼠憑社貴,狐藉虎威,外無逼主之嫌,內有專用之功,勢傾天下,未之或悟。”   杜甫 《至後》詩:“愁極本憑詩遣興,詩成吟詠轉淒涼。”   周邦彥 《解蹀躞》詞:“此恨音驛難通,待憑征雁歸時,帶將愁去。”3.指依附;附。   干寶 《搜神記》卷四:“忽聞有神呼曰:‘我天帝使者,欲下憑君,可乎?’”   杜甫 《營屋》詩:“甚疑鬼物憑,不顧剪伐殘。”   袁枚 《新齊諧‧鬼著衣受網》:“ 廬州府  舒城縣 鄉民 姓者,妻忽為一女鬼所憑……婦甚苦之。”4.根據。   韓愈 《進順宗皇帝實錄表狀》:“今之所以知古,後之所以知今,不可口傳,必憑諸史。”   王實甫 《西廂記》第二本第二摺:“據相貌,憑才性,我從來心硬,一見了也留情。” 老舍 《犧牲》:“‘假如她和你離婚呢?’‘憑什麼呢?難道她不知道我愛她嗎?’”5.指作為根據的事物。《隋書‧禮儀志一》:“重檐複廟,五房四達,丈尺規矩,皆有準憑。”6.證書。   周煇 《清波別志》卷上:“先是, 在北境,約 趙良嗣 歸國,以副使印給憑。”《宣和遺事》前集:“歸家切恐公婆責,乞賜金杯作照憑。”《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報仇》:“ 朱源 一面差人回家,接取家小在 揚州 伺候,一面候吏部領憑。”   吳熾昌 《客窗閑話初集‧明武宗遺事》:“只須午門外叩首謝恩,領憑赴任。”7.任憑。   王建 《原上新居》詩之十一:“古碣憑人搨,閑詩任客吟。”《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猙獰隸卒挨肩立,蓬垢囚徒側目窺,憑教鐵漢銷魂,任是狂夫失色。”《花月痕》第十四回:“他會畫菊,更愛藝菊,憑你枯莖殘蕊,他一插就活。” 劉大白 《秋之淚》詩之十七:“憑你是怎樣秘密的隱痛,總瞞不過淚神,輕輕地給你隨意泄漏了。”8.請求;煩勞。   杜甫 《公安送李二十九弟晉肅入蜀余下沔鄂》詩:“憑將百錢卜,漂泊問 君平 。”   李商隱 《寄酬韓冬郎》詩:“為憑 何遜 休聯句,瘦盡 東陽 人。”   范晞文 《意難忘》詞:“憑急管,倩繁絃‧思苦調難傳。”9.滿,滿足。《楚辭‧離騷》:“眾皆競進以貪婪兮,憑不猒乎求索。” 王逸 注:“憑,滿也。 人名滿曰憑。”10.煩悶;憤怒。   張衡 《西京賦》:“雖斯宇之既坦,心猶憑而未攄。”參見“ 憑心 ”。11.大;盛。《列子‧湯問》:“帝憑怒,侵減 龍伯 之國使阨,侵小 龍伯 之民使短。” 張湛 注:“憑,大也。”《後漢書‧班固傳下》:“於是聖皇乃……赫爾發憤,應若興雲,霆發 昆陽 ,憑怒雷震。” 李賢 注:“憑,盛也。”   梅堯臣 《冬雷》詩:“震發固有時,曷常事憑怒。”12.無舟過河,徒涉。 北魏  酈道元 《水經注‧汾水》:“自 都慮 羊腸倉 ,將憑 汾水 以漕 太原 。”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永寧寺》:“不意 不由舟楫,憑流而渡。” 真按:凭 古人去我遠,縑素況昏黮。妙用儻一原,臨仿初何憾。真按:翁方綱的創作方法論-根柢經術與修身(內養) 真按:翁方綱的創作方法論-天成非人為 南田石谷輩,真按:惲格與王翬 肯逐虛聲蹔。精微渺如何,摩挲蒼錦贉。真按:翁方綱的畫學與詩學 真按:翁方綱論畫
207
   陳荔峯學士典試粵東還,真按:陳嵩慶 真按:陳嵩慶之仕履 出姚秋農學使所拓藥洲石上予舊刻詩記,真按:姚文田在廣東 真按:姚文田之仕履 真按:翁方綱與姚文田 真按:姚文田與翁方綱 賦此二詩題於藥洲圖卷真按:翁方綱與陳嵩慶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