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5
附錄
擬補清史文苑翁方綱傳 夏孫桐
翁方綱,字正三,號覃溪,晚號蘇齋,大興人。先世明中葉由福建莆田遷京師,後中落,至父始游庠。方綱年甫冠,成乾隆十七年進士,選庶吉士,肄國書散館,繙譯陶潛〈桃花源詩〉,為高宗所特賞,拔置第一,受知自此始。(方綱自撰《翁氏家事略記》)先後典江西、湖北鄉試,兩次分校會試,督廣東學政,連任凡八年。(《國史本傳》)去任時,已官侍讀學士,坐失察生員名冊有誤,部議降三級。特旨補編修,充四庫全書館纂修,承修金石、篆隸、音韻之類。時江浙書賈麕集京師,每日退直,遍閱琉璃廠書肆,擇其有關考訂者,載書而歸,力能得者購之,否則摘鈔之。所收金石搨本,亦日增富。同好者,日相過從,互為質訂,博洽為一時之最。(《家事略記》)所撰提要,凡一千餘種
496
,定本或不盡全收。(繆荃孫撰〈翁覃谿分撰提要稿本跋〉,原稿後歸吳興劉承幹)兼修《續通志》、《通考》、《明紀綱目》、《音韻述微》諸書。(《家事略記》)尋又典江南及順天鄉試,本籍衡文,尤異數也。督江西學政,擢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銜。又督山東學政,未滿任,召回京。乾隆六十年,京察奉旨,斥其上年山東學政任內,不能約束家人,降內閣侍讀學士,仍帶降二級留任。仁宗親政,始遷鴻臚寺卿。(《國史本傳》,參《實錄》及《家事略記》)嘉慶六年,命以原品守護裕陵,九年休致回籍,重預鹿鳴、恩榮兩宴,累加二品銜。二十三年卒,年八十五。(《國史本傳》、《家事略記》)方綱喜談考訂,必求根據,嘗撰〈考訂論〉上中下三篇,每篇又各分數論,其要旨略謂考訂之學,以義理為主,凡所為考訂者,欲以資義理之求是也。而其究也,惟博辨之是炫,而於義理之平,反置不問,是畔道之漸所由啟也。又由經推及史、子、集諸部,曰考史必以所據之書為斷,而正史所據,必有其足信之實,有前後數代之史以證之,有前後諸紀傳之歲月以證之,有旁推諸紀載以證之,考諸子、集,亦然。既有其所據之書,則其紀載之先後,互校之虛實,其中即有義理之所徵者,即有文勢之所區別者,皆與治經之功一也。又推之於法帖,曰金石自是一類,法帖自是一類。考金石,仍吾前所言考史之例,若考法帖,則專以書法為主。法帖書畫者,藝而已矣,雖藝亦必根於道,然未有言藝而轉舍藝以為言者。又曰考訂之學,皆出於不得已,事有歧出,而後考訂之;說有互難,而後考訂之;義有隱僻,而後考訂之,苟間以私意而軒輊焉,其為考訂必偏,而愈增其擾矣
497
。又曰考訂之訂,非斷定也;如曰考定,則聖哲作之,非學者所敢也。其諸篇中,要旨如是。反覆推闡,於當代著述,每有引證,間申諍義。集中他文,亦不外此義,而於古今沿襲既久者,亦未敢堅執獨見以決其是非,蓋其慎也。(〈考訂論〉)治經之作,僅傳訂《通志堂經解目錄》及補正朱彝尊《經義考》二種。晚年守陵時,始將數十年溫肄諸經所記,分卷編次,統名曰《附記》,凡《易》十六卷、《書》十四卷、《詩》十卷、《春秋》十五卷》、《禮記》十卷、《大戴禮記》一卷、《儀禮》一卷、《周官禮》一卷、《論語》二卷、《孟子》二卷、《孝經》一卷、《爾雅》一卷,其書亦未盡傳。(《家事略記》)於金石、譜錄、書畫、詞章之學,皆抉摘精審。所撰《兩漢金石記》,剖析毫芒,參以《說文正義》,幾於駕宋洪邁而上之。所為詩及身,所刊至六千餘篇,自諸經注疏以及史傳之考證、金石文字之爬梳,貫徹洋溢於其中,言言徵實,有其學而後有其詩也。(李元度《國朝先正事略》)其論詩,亦取新城王氏神韻之說,而恐其弊流於空調,特拈「肌理」二字,以救末流之失。(《石洲詩話》、〈小石帆亭五言詩續鈔序〉)嗜古成癖,使車所至,殘碑斷碣,廣事搜羅,其尤難得者,往往重為摹刻。考辨〈蘭亭〉支裔,勒為專書。唐人歐、虞、褚諸家舊搨及顏、柳書派,並有考論。以考訂而兼鑒賞,在同時金石家,與青浦王氏分為兩派。(參諸紀載之說)書法為世重,出入平原、率更之間,至老猶能作蠅頭細楷於一胡麻上,寫「天下太平」四字。(英和刊《家事略記》識語)生平著述,《詩文集》外,傳刻者彙為《蘇齋叢書》,雜著零編,隨時歸入
498
,傳本先後,多寡不同無定數。身後所遺手稿,積四十鉅冊,光緒中歸江陰繆荃孫,編錄未刊之詩為二十四卷,付吳興劉承幹刊行。其遺文及流傳金石書畫題跋甚多,尚未有人為之輯錄也。(均據原書)(案《清史》無覃溪傳,因官至閣學,無政績,故略之。覃溪學人,似入文苑為允。《國史本傳》僅載仕履,全無事實,身後未有誌傳。李氏《先正事略》亦僅敘大概。近人作《畿輔先哲傳》,文字繁冗,而事實仍多舛漏。今獲見英相國和所刊《翁氏家事略記》,為覃溪自撰,詳確可據,因為擬補此傳。又相傳在山東時,藩司江蘭演劇,請宴未赴,家人傳話云:主人素不聽戲。後遇明湖公宴,亦演劇,蘭面質其事,覃溪含糊答之,蘭立召家人,斥其大膽妄言,當筵加以笞責。未久,即召回京。越兩年,遂以京察降官,證以諭旨,傳言非誣。蘭為和珅私人,蓋以蜚語上聞也。事未見紀載,故未入傳,特附記之。)
——(《觀所尚齋文存補遺》)
499
翁方綱傳 國史館儒林傳稿
翁方綱,字正三,順天大興人。乾隆十七年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二十四年,充江西鄉試副考官。二十七年,充湖北鄉試副考官。二十九年,督學廣東,凡三任。四十四年,充江南鄉試副考官。四十六年,擢國子監司業,尋遷洗馬。四十八年,充順天鄉試副考官。四十九年,遷少詹府少詹事。五十一年,督學江西。五十五年,擢內閣學士。五十六年,督學山東。嘉慶元年,賜千叟宴及御製詩珍物。四年,左遷鴻臚寺卿。十二年,重宴鹿鳴,賜三品銜。十九年,重預恩榮宴,賜二品銜。二十三年卒,年八十六。方綱弱冠入翰林,散館日,上至方綱跪所,取卷閱之,諭曰「牙拉賽音」,漢語甚好也。既而屢司文柄,英才碩彥,識拔無遺。與同里朱珪、獻縣紀昀,俱以宏獎風流為己任。寶應劉臺拱、海州凌廷堪、曲阜孔廣森、南城王聘珍、欽州馮敏昌、東鄉吳嵩梁等,皆從之遊。生平精研經術,嘗謂考訂之學,以衷於義理為主,其嗜博、嗜異、嗜瑣、
500
矜己者,皆非也。又曰考訂之學,蓋出於不得已,事有歧出,而後考訂之;說有互疑,而後考訂之;義有隱僻,而後考訂之。《論語》曰多聞、曰闕疑、曰慎言,三者備,而考訂之道書於是矣。時秀水錢載斥休寧戴震為破碎大道,以此相詆,方綱與歙縣程晉芳言,謂詁訓名物,豈可目為破碎?考訂詁訓,然後能講義理也,錢、戴之爭,究以戴說為正。然戴謂聖人之道,必由典制名物得之,此卻不盡然。其論最為持平。方綱讀群經,有《書》、《禮》、《論語》、《孟子附記》。官鴻臚卿時,青浦王昶見其方考〈禹貢〉、〈顧命〉兩篇諸儒同異,相與辨論,齗齗竟日。晚居馬蘭峪,猶溫肄《三禮》、《三傳》,其精勤如此。嘗與歸安丁杰及王聘珍校正朱彝尊《經義考》,凡千八十八條,為《經義考補正》十二卷,又著《禮經目次》、《春秋分年系傳表》、《十三經注疏姓氏》、《通志堂經解目錄》各一卷。於金石之學尤精審,嘗取《熹平石經》一十二段殘字,勒於南昌學宮。所著《兩漢金石記》二十二卷,王昶謂其剖析毫芒,參以《說文正義》,幾欲駕洪文惠而上之。他著有《粵東金石略》十二卷、《蘇米齋蘭亭考》八卷、《小石帆亭著錄》六卷、《米海岳元遺山年譜》二卷、《蘇詩補注》八卷、《石洲詩話》八卷。所為詩,多至六千餘篇,自諸經注疏以及史傳之考訂、金石文字之爬梳者,皆貫澈洋溢於其中,蓋以學為詩者。有《復初齋詩集》七十卷、《文集》三十五卷。
——(《碑傳集》三編)
501
翁覃溪先生年譜稿 張維屏
雍正十一年癸丑八月十六日,先生生。乾隆九年甲子,先生年十二,是年六月,補順天府學生。簪花日,大雨,無雨衣,以油紙覆衫上。十二年丁卯,先生年十五,是年鄉試,中式舉人。十七年壬申,先生年二十,是年會試,中式進士。會榜在九月,殿試改庶吉士。先生自編《復初齋詩集》,於是年始。十九年甲戌,先生年二十二,是年散館,授編修。二十四年己卯,先生年二十七,是年秋,奉命典試江西。二十七年壬午,先生年三十,是年奉命典試湖北。二十九年甲申,先生年三十二,是年秋,奉命視學廣東。三十六年辛卯,先生年三十九,自甲申秋至辛卯秋,視學役竣,凡三任八年。三十七年壬辰,先生年四十,是年春二月還都。三十八年癸巳,先生年四十一,是年冬,得宋槧《蘇詩施顧注本》,因以「寶蘇」名室。四十一年丙申,先生年四十四,是年冬,奉命充文淵閣校理官。四十二年丁酉,先生年四十五,是年除夕前一日,賜柑桔橙,有〈恭紀詩〉。
502
四十三年戊戌,先生年四十六,是年七月十八日,賜荔枝,有〈恭紀詩〉。四十四年己亥,先生年四十七,是年秋,奉命典試江南。四十五年庚子,先生年四十八,是年秋,扈蹕灤陽。四十六年辛丑,先生年四十九,是年擢國子監司業;閏五月,擢司經局洗馬。四十七年壬寅,先生年五十,是年貤贈曾祖父母,行焚黃禮,敬述有詩,自注云:「四品以下,向無貤贈曾祖之例,茲出特恩,蓋異數也。」四十八年癸卯,先生年五十一,是年正月,《蘇詩補注》刻成;八月,奉命充順天鄉試副考官。四十九年甲辰,先生年五十二,是年閏三月,遷少詹事;秋,扈蹕灤陽。五十一年丙午,先生年五十四,是年秋,奉命視學江西。五十二年丁未,先生年五十五,是年嗣君宜泉太史樹培中式進士,選庶吉士。五十四年己酉,先生年五十七,是年冬,視江西學役竣,還都。五十五年庚戌,先生年五十八,是年春,扈蹕山東,擢內閣學士,敕充曲阜釋奠分獻官;冬十月,上御乾清門,先生以學士承旨,嗣君宜泉太史以檢討侍班,有〈敬述詩〉。五十六年辛亥,先生年五十九,是年春,隨駕往盤山;冬,奉命視學山東。五十八年癸丑,先生年六十一,是年五月,登泰山,有〈登岱詩〉。五十九年甲寅,先生年六十二,是年春,扈從天津;先生藏書三萬卷,是冬有〈自題三萬卷齋詩〉。嘉慶元年丙辰,先生年六十四,是年春正月四日,賜千叟宴,先生有〈恭依御製詩韻詩〉二首,自注云:「筵上蒙賜《御製詩》一卷、錦綺十卷、綵箋二卷、玉嵌如意一柄、紅琥珀朝珠一串、湖筆五、硃墨二、周提梁卣硯一、金合一、齋戒牌一、荷包二對、杭緯二匣、金字壽釵一
503
。」四年己末,先生年六十七,是年春,授鴻臚寺卿。六年辛酉,先生年六十九,是年寓馬蘭峪,溫肄《三傳》、《三禮》,久不作詩;冬,為季子樹崑締婚李氏。九年甲子,先生年七十二,是年〈留題馬蘭峪寓齋〉詩,有「三載枝棲荷主恩,暮春悵別緒誰論」之句,又有〈蒙恩家居,以退圃自名其齋〉詩;夏,重赴泮林,宜泉太史隨侍,有〈敬拜宮牆〉詩。十二年丁卯,先生年七十五,是年秋,奉旨賜三品銜,重預鹿鳴宴,有〈紀恩述懷詩〉。十五年庚午,先生年七十八,是年宜泉太史下世,先生有〈哭培兒〉詩。十九年甲戌,先生年八十二,是年四月,賜加二品銜,重預恩榮筵宴,有〈恭紀詩〉。二十三年戊寅,先生年八十六,是年月日,先生卒。(維屏自注:屏欲撰先生年譜,而未得其詳,凡家傳、墓誌,屏未獲見,茲就詩集中舉其大略)
——(《碑傳集》三編)
505
翁方綱傳
字正三,號覃溪,順天大興人。乾隆十七年壬申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充考官,督學政,官至內閣學士。有《復初齋詩集》七十卷、《文集》三十五卷、《復初齋集外詩》二十四卷、《集外文》四卷、《石洲詩話》八卷、《蘇詩補注》八卷。
陸廷樞〈復初齋詩集序〉:「自漁洋先生取嚴滄浪以禪喻詩,謂詩有別才,非關學也,於是格調流於空疎,神韻淪於寥闃矣。吾友覃溪蓋純乎以學為詩者歟!然近日如厲樊榭之沉博,而其神理若專熟南宋事者,亦平日精詣所到,流露於不自知也。而覃溪自諸經傳疏以及史傳之考訂、金石文字之爬梳,皆貫徹洋溢於其詩。雖所服膺在少陵,瓣香在東坡,而初不以一家執也。然今媚學嗜古之士,往往輒譏漁洋,以為利趨妍好耳,而覃溪獨不敢貶漁洋,其於《帶經》、《石帆》之書,竊附於著錄之列,蓋其虛懷師仰前輩又如此。」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